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出口不仅取决于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且受到国内市场环境的影响。要素价格扭曲导致的资源错配会对出口企业产生不利影响,进而有损其出口竞争力。然而,现有文献较少研究要素价格扭曲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尤其缺乏相关经验分析。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扭曲税”的理论框架分析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关系,认为:要素价格扭曲会阻碍企业间的资源再配置,削弱更替竞争的效率提升效应,使得大量低效率企业不能进行市场出清,同时还会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进而不利于企业通过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来提升出口竞争力。同时,国内需求增长产生的本地市场效应、需求引致创新效应、经济集聚效应等不仅能促进企业出口竞争力提升,还会弱化要素价格扭曲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负面影响。采用中国1999—2007年工业企业以及2007—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发现:企业的要素价格扭曲(包括资本价格扭曲和劳动价格扭曲)程度与其出口竞争力显著负相关,同时,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与企业的市场退出和技术创新概率也显著负相关,表明要素价格扭曲会显著抑制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其中存在阻碍低效率企业市场退出和抑制企业技术创新的传导路径;内需增长对企业出口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且能显著弱化要素价格扭曲对企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抑制作用;要素价格扭曲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负向影响存在企业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表现为资本价格扭曲对融资约束较低的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影响更为显著(相比私营企业),而劳动价格扭曲对劳动报酬占比较低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影响更为显著(相比国有企业),要素价格扭曲对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影响更为显著;此外,劳动价格扭曲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负向影响比资本价格扭曲更大。相比于以往文献,本文拓展和深化了要素价格扭曲的经济效应以及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并从内需增长的角度为深入认识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要素价格扭曲的企业出口竞争力抑制效应及其微观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各地应持续深化各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切实缓解各类微观经济主体(尤其是私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并持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  相似文献   

2.
数据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要素。将各地数据交易平台的建立作为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有效驱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且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这种驱动效果呈现边际递减特征。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主要通过成本节约效应、融资约束效应以及技术创新效应等渠道间接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对所在地区产权保护水平、人才集聚水平以及科技支持力度较强的企业驱动效果更为显著;相比较于国有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制造业企业以及非高技术企业,数据要素市场化更能助推非国有企业、初创期企业、服务业企业以及高技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也为政府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向。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0~2009年的微观企业数据构建动态计量模型,通过两步系统GMM方法检验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企业对外投资行为有效降低了我国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提升了市场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市场要素分解检验、IV-2SLS估计及样本期分段检验的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对外投资行为对要素市场扭曲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对外投资行为主要通过加速"去过剩产能"和边际产业转移、提升国内企业生产率三条途径来化解我国要素市场扭曲困境。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可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和"反哺"国内市场,这是当前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寻求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采用2000~2009年的微观企业数据构建动态计量模型,通过两步系统GMM方法检验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企业对外投资行为有效降低了我国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提升了市场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市场要素分解检验、IV-2SLS估计及样本期分段检验的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对外投资行为对要素市场扭曲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对外投资行为主要通过加速"去过剩产能"和边际产业转移、提升国内企业生产率三条途径来化解我国要素市场扭曲困境。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可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和"反哺"国内市场,这是当前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寻求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2~2007年的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本文使用一个全新的实证框架,研究了企业间要素重配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虽然目前我国市场扭曲程度较高,但是市场化改革的努力已经使得企业间要素重配成为制造业生产率增长极其重要的原因;由于中间投入对要素重配具有乘数效应,其产生的要素重配效应占据了最大份额;企业的进入、退出市场行为在要素重配中也表现突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等市场化行为对促进企业间要素重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国有资本比重等因素却对要素重配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企业面板数据经验分析了贸易活动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质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内在传递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稳定持续的贸易活动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质量;贸易活动的学习吸收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提升了企业创新质量,成本效应和竞争效应抑制了企业创新质量.异质性分析显示,贸易行为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大的企业,与贸易对象国收入水平更相近的企业,以及全球生产链中位置更高的企业,其创新质量提升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扭曲要素价格的经济增长模式备受批评,但是要素价格扭曲的增长效应尚未得到实证检验。借鉴Nakakuki et al.给出的模型,采用制造业面板实证检验要素价格扭曲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要素价格扭曲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使得经济增长的成果被放大。进一步测算要素的价格差异与流动性,发现要素价格差异的方差趋于扩大,而劳动、资本的流动性趋于下降。要素价格差异扩大及流动性不足锁定了要素市场扭曲,从而扭曲要素价格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很强的惯性,导致诸多经济领域累积了矛盾与风险。因此中国未来只有改变这种增长模式,否则经济增长将趋向下滑、甚至停滞。  相似文献   

8.
借鉴Hsieh和Klenow(2009)的方法构建了理论模型,分析了要素价格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要素价格存在负向扭曲并有增强的趋势;东部地区及非国有企业的要素价格负向扭曲度相对较高;要素价格的负向扭曲推动了我国企业的出口增长,导致国内要素应得收入补贴了国外消费者。因此,提升贸易利益、惠及民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方政府间引资竞争视角,细致考察了环境污染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借助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度出微观个体层面的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扭曲均值约为37%。研究发现,环境污染显著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牺牲环境质量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未提高个体劳动者经济福利。环境污染损害健康人力资本,降低劳动生产率,同时地方政府引资竞争存在对环境标准和劳动条件的"竞次效应",导致高污染排放强度和低实际工资率并存的现象,污染企业作为环境恶化的市场主体,未能充分承担污染环境的社会成本。工具变量估计支持上述结论,在考虑不同污染指标、经济规模以及企业所有制异质性后,结论仍然稳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环境污染对收入分配的实际效应。  相似文献   

10.
依托中国典型的节能消费激励政策——"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究了节能消费激励政策能否协同引领制造企业绿色转型这一问题.研究发现,节能消费激励政策会约束制造企业绿色效率提升,在经过动态效应分析以及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结果仍然成立.从外部机制看,政策对企业外部环境规制并无有效作用;从内部机制看,政策虽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但无法促进企业要素生产效率提高和降污减排技术进步,是其抑制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两大内因.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制造企业绿色效率在政策响应上劣于非国有制造企业,财务资源基础越强的制造企业受政策约束越弱.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节能消费激励政策实施的困境,而且还阐明了其可能对生产领域微观企业绿色化发展产生的扭曲效应,对于未来协调和完善中国供需两端的环境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主体和重要动力源,是承接工业经济、配置工业用地要素的重要平台,其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效应是评估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效果的重要内容.以不同城市在不同时间设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7年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与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抑制效应阶段性特征明显,且其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3)城市间发展差距的存在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冲击效应,显著影响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效果.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间政府合作,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通过城市间分工协作,使市场机制在工业用地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此外,要明确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消除妨碍要素配置的各种行政壁垒,通过市场来体现工业用地出让竞争价格.  相似文献   

12.
"两高一剩"企业作为我国粗放型发展模式伴生的经济存量,能否创新升级是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两高一剩"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创新能力与企业升级两个角度考察政府创新补助的激励效应,探索源于企业、产业和要素市场差异的激励效应异质性,及政府创新补助在产业绿色发展中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创新补助总体上有助于"两高一剩"企业创新升级,但异质性特征明显,政府创新补助在要素市场扭曲地区充分发挥了"支持之手"的作用,而在资本密集型"两高一剩"企业中呈低效率激励。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创新补助有效地缓解了企业创新升级渠道对我国产业经济绿色发展的阻碍作用。通过提高监督检查力度、甄别企业类型及所属地区环境、区别发放政府补助,可有助于政府创新补助的高效配置,加速"两高一剩"企业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13.
将"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视为一项外生政策冲击,基于2008-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和地级市面板匹配数据,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深入考察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以研发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为表征的转型升级,在排除其他政策干扰、消除样本选择偏差以及选择城市坡度作为外生工具变量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提升高端人力资本和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两条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在民营企业、传统产业以及中西部地区更能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地,基于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嵌入生命周期理论的结果还显示,"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对制造业行业中成长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最大,对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影响并不明显.结论 不仅拓宽了微观企业转型升级理论的研究视角,也为中国宏观经济的结构转型提供了可靠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基于数据交易平台设立的准自然实验,采用耦合评价模型测度2010—2021年全国280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以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以数据交易平台设立为表征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实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显著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该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成本效应、要素配置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等路径影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实融合的提升效应在产权保护程度较高、行政等级较高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表现更为明显;拓展性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而应加强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多维度探索数实融合路径,挖掘试点政策潜力,加强区域主体的交流协作,优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污染企业的建立不利于地方经济摆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将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作为准自然试验,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污染行业样本,通过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显著减少新增污染企业数量。该结论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表明,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污染企业进入产生的约束效应因地区和企业的经济社会特征差异而呈现强度变化。具体而言,该效应在东部地区、人口规模较大地区、私营企业和较小规模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能够促使地方政府减少工业用地出让于污染行业的数量,加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监督,以及增加污染企业环境支付成本,进而约束污染企业进入市场。可见,该制度有利于我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的视角进行污染防控,在绿色治理理念的推动下克服污染企业对于经济结构实现绿色转型的阻碍。  相似文献   

16.
以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基础,构建两位数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中国制造业行业的产能过剩成因。研究发现:(1)国有产权性质及其与要素价格负向扭曲和预算软约束的交互项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显著,且国有产权性质的产能过剩效应在增强;(2)要素价格负向扭曲的产能过剩效应在增强;(3)预算约束硬化的产能过剩效应在增强,其源于国有产权的预算软约束恶化;(4)加快市场化进程,提高行业集中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前景共识,有利于提高行业产能利用率;(5)政府补贴对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就以上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非参数投入距离函数构建能源的影子价格来反应能源要素的稀缺性,然后利用中国1998年到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全国层面和分地区的能源影子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价格,并且从1998年到2010年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中国能源影子价格存在较大的区域间差距,因此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收敛模型来检验能源影子价格的区域收敛性,结论发现中国省际能源影子价格存在显著的收敛性,但是由于能源市场是非完全有效市场,环境规制强度、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外部冲击对其能源影子价格的收敛性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经济改革之初,政府干预经济,要素价格扭曲使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启动了经济的活力。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扭曲导致开放效益不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下降。要素价格扭曲原因主要有:市场化改革滞后、市场分割和政府管制。要素价格扭曲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要素价格扭曲造成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缓慢以及产业结构低端化。扭转要素价格扭曲的状况不是单个措施可以完成的,它应该是以不断完善要素市场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配套财政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法治进程为体系的改革深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非参数投入距离函数构建能源的影子价格来反应能源要素的稀缺性,然后利用中国1998年到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全国层面和分地区的能源影子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价格,并且从1998年到2010年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中国能源影子价格存在较大的区域间差距,因此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收敛模型来检验能源影子价格的区域收敛性,结论发现中国省际能源影子价格存在显著的收敛性,但是由于能源市场是非完全有效市场,环境规制强度、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外部冲击对其能源影子价格的收敛性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市场化改革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从企业治理这一市场化机制视角探索解决产能过剩的新途径,研究发现:良好的企业治理架构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提升企业投资和决策效率,进而通过减少投资失误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缓解产能过剩.进一步地,利用世界银行统计的中国120个地级市共11211家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治理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并验证其理论机制.实证研究发现:(1)分权、薪酬激励及管理层更替等市场化治理机制有利于提升产能利用率,这一结论在利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和排除一系列可能干扰估计结果的因素后依然稳健;(2)产能利用率提升效应主要通过促进市场扩张和增加创新两个途径实现;(3)在非国有企业、政企关系较弱的企业以及低市场化程度地区中,企业治理化解产能过剩的效果更突出.研究表明,通过市场化机制,即强化企业治理,可有效缓解产能过剩.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和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