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均GDP1000美元前后各国的寿险需求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国经济呈现出不同的增长速度。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国际寿险需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收入、城市化水平和金融发展是影响各国寿险需求的重要因素。因而,我们要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中充分挖掘寿险业发展的潜力,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化进程中大力倡导现代保险发展理念,并且从加强寿险业与宏观金融环境的联动中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
利用一个时间序列模型和一个横截面数据模型综合分析了我国寿险业高速增长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我国保险业总体的发展动力是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保险业本身的增长;第二,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的变化对于寿险业增长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第三,教育水平对于寿险需求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第四,与传统理论相反,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没有呈现明显的替代关系,而是呈现互补关系;第五,社会负担(抚养和赡养)是抑制寿险需求的因素,表明人们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潜在需求还未转换为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3.
由于城乡差异的存在,互联网发展和普及带来的数字红利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和时变性,进而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非线性影响,且这种影响受到城镇化水平的制约并表现出地区和群体异质性。采用2003—2018年中国31个样本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互联网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可以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更强的抑制效应,且互联网发展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促进效应大于城镇居民;互联网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受到城镇化水平的制约,且大部分省市区的城镇化水平还未达到最优临界值,具有一定提升空间。因此,应注重互联网发展的整体推进和区域差异,致力于多维度降低城乡数字鸿沟,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以制度创新促进城乡要素合理双向流动和要素红利释放,通过互联网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10年-2019年全国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利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财政支农、金融助农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空间关系.研究表明,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的深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其中,西部地区省份财政支持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显著,东中部地区金融助农效果更佳;财政金融助农增收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当农村居民收入跨越第一门槛值而低于第二门槛时,财政支农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会减弱但仍然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当农村居民收入跨越第二门槛时,金融助农增收的效果凸显.此外,农业GDP占比高的省份及地区农业产业布局优良有助于农民增收;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可能增加就业压力,对增收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会促进农业现代化并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相对收入水平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我国2003—2017年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仅有利于缩小本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对周边地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由促进转变为抑制,且抑制作用逐渐增大。因此,应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并促进区域合作和交流;同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与各地区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近年,我国将城镇化建设作为新的国家战略,足见其重要性.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其中保险业在城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业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更能为城镇化建设和构建保险生态环境提供支持.而现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在此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对保险业参与城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保险业与城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及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国内消费需求过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现有研究往往将消费需求过低的原因归结为消费能力不足.将递归效用函数引入Lucas原始模型,并以此拓展模型为依据,使用转型期中国城镇七等分收入组居民消费数据测算不同收入群体消费增长的差异化福利效应.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收入水平高低,消费增速加快对消费者经济福利的提升效果显著;第二,消费增速加快的福利效应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性.同质性偏好假定下,收入等级越高,消费增速加快的福利效应越小;考虑消费群体偏好异质性后,促进消费增长对富人经济福利的提升效果更明显.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不仅要健全社会福利制度,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的增长,也要关注高收入群体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福建作为沿海省份近年来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建省保险业也日益壮大,成为福建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基于VAR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结合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福建省宏观经济增长与保险业发展的相关性。实证研究表明,福建省宏观经济增长无法显著促进保险业的发展,但保险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宏观经济增长。通过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在宏观经济方面,福建省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GDP增长的质量,使GDP增长真正促进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带动保险业务量的上升;在保险业方面,不断健全保险体系,促进保险业多样化发展,提高保险业控制、抵抗风险的能力,使保险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从而增强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终形成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保费收入和GDP之间关系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保险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测算了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发现该系数值位于0.1和0.2之间,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保险业的大力发展,投资性寿险产品的销售数量也得到了大幅增长,但是近年来该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增速下降和退保率高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对影响我国投资性寿险产品需求的相关因素统计分析,发现该产品与人均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正相关,与通货膨胀、股票指数不相关,与人们的教育水平负相关。并针对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引入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和保险业绩指数四个指标,对皖江城市带各市保险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是该城市带保险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水平低,保险有效需求不足,保险地位与其经济地位不协调。虽然皖江城市带各市保险业发展水平不平衡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但主要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和区域保险市场供给的主导性方面进行深层次分析,并实施差异化的保险策略,合理配置保险资源,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保险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与分析了我国寿险保费收入波动的集群性,即ARCH效应.在检验出我国寿险保费收入具有ARCH(1)效应的基础上,分别从实证和理论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寿险保费存在ARCH效应的原因.先是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与协整理论确定了我国寿险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相互关系,然后运用经济学供需原理探讨了ARCH效应的传导机制.将这种ARCH效应运用于对我国寿险保费收入的预测中,并得到了比较精确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灾,地震,台风,流感等灾害的发生,使得保险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确、科学的分析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保险业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本文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保险需求同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水平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在不同的保费收入水平下,各个因素对保费收入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保险需求具有促进作用,而通货膨胀和利率对保险需求产生负面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保费收入水平下,这种影响是存在差异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5—2012年度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化水平显著正相关,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各项收入构成加速增长,但是作用大小与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以及城镇化的空间组织模式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由农业发展与农业部门生产率提高所推动的城镇化,以及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产生的正向作用相对更大。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村居民增收,当前不仅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还要在重视工业化的同时重视农业现代化,在大力发展省会和大城市的同时切实加强中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就地城镇化。  相似文献   

15.
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一直是我国保险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经济学分析,然后利用1987——2005年间的数据,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收入、城市化水平、教育水平、预期通货膨胀率、私人储蓄率对我国寿险需求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私人储蓄率对寿险需求有显著的正影响,是寿险需求变化的主要原因;收入、城市化水平均对寿险需求有显著的正影响,而预期通货膨胀率则是显著的负影响;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寿险需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四家上市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所披露的数据,从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中国保险业近年来发生的新变化。分析表明,从保险业务来看,寿险和产险发展速度发生了大逆转,寿险业务增长速度放缓,调整产品结构回归保障本源是中国寿险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产险业务保费收入增长迅猛,机动车辆险仍然是拉动产险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产险业务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及综合成本率有所下降,经营绩效有所提高。从投资业务来看,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益不理想,总投资收益率均在4%以下。因此,中国保险业面临转型与升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2010-2019年的省级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共同富裕程度,研究普惠金融影响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与数量关系,结果表明,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显著正相关,普惠金融通过包容增长、创新效应、创业效应等,有利于降低收入不平等、提升收入水平,促进收入子系统与平等子系统协调统一,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贡献来源于东部地区的收入提升效应,收入不平等改善相对有限.建议强化普惠金融协调收入提升与不平等改善的能力,拓展普惠金融内涵,加快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样本,构建城镇化及其与就业、收入差距、投资、贸易等因素的交互项共同影响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据此实证分析了中国及各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从作用机理看,城镇化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则抑制了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呈现从东部到西部依次提高的梯度分布,东部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城乡二元视角,选取我国2010—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测算三大金融行业即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集聚水平,进而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金融集聚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金融集聚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金融集聚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同金融行业的集聚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银行业的集聚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险业的集聚则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不同区域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其中东北地区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最后,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文章提出推进金融制度改革、充分利用空间溢出效应打造经济增长极、制定差异化金融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980年到2009年的保费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保费收入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弹性为0.043387,而在短期内保费收入对四川GDP增长没有显著影响,而且研究期内四川保费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但其相互间的冲击效应表明,GDP对保费收入的冲击效应明显大于保费收入对GDP的冲击效应,这意味着研究期内经’并增长可以促进保险消费,因此,促进四川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加快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的保险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