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效率问题是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通过全面梳理近年来发表于国内外主流期刊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已有关于生态补偿效率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仍是分散、零碎的,评价指标选择具有明显的偏向性。为了提高生态补偿效率,应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定义生态服务、设计更有效的合约履行监管机制、筛选更有效率的服务提供者等三个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非常复杂且存在争论,但已有文献已经为进一步地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构建包含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化冲击的城镇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模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加剧了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城镇化发展则有助于减轻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上述效应由于受到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调节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地区的城镇劳动需求弹性较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也较大。因此,要降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一方面,应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减轻城镇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市场化进程和扩大对外开放,打破要素市场分割,使城镇非农部门的劳动需求更加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5—2012年度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化水平显著正相关,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各项收入构成加速增长,但是作用大小与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以及城镇化的空间组织模式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由农业发展与农业部门生产率提高所推动的城镇化,以及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产生的正向作用相对更大。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村居民增收,当前不仅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还要在重视工业化的同时重视农业现代化,在大力发展省会和大城市的同时切实加强中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就地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为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是其重要目标构成。本文基于199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新通道建设的经济追赶效应具有地区差异性,显著促进了最先参与新通道建设的重庆、广西和贵州的经济追赶速度;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反事实”检验显示,新通道建设对贵州经济追赶速度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对重庆的作用次之,对广西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小;对这三个省份的促进作用均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新通道建设产生的经济追赶效应没有表现出持续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为强化新通道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作用,需要进一步释放其长期经济追赶效应并避免陷入“政策陷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