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实人的终极关怀,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这是马克思哲学对人类未来的指向.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维度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未来指向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但是一个价值理想目标,更是一场现实的运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从本质上说不是一种纯知识的教育,而是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创新性的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的变革,必须深化其教育评价的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评价要适应教育观念的变化,在评价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革新,以更好地实现其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从本质上说不是一种纯知识的教育,而是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创新性的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的变革,必须深化其教育评价的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评价要适应教育观念的变化,在评价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革新,以更好地实现其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里,鲁敏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城市平常人物的平常生活,揭示城市现代人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生存困境,对人性与存在本质进行了尖锐的追问。作为一个时刻关注人类精神世界与生存困境的作家,鲁敏的城市批判小说在对现实世界的描摹中含着先锋性的因子。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哲学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出发点高度关注人的存在,强调人的自由选择。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以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成长为目标,反对传统教学,力主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教师的适时引导完成教学。这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有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最初经济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在此文本中,马克思主要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和否定,并论证未来共产主义即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向“人”的本质的复归。这种人本主义哲学立场还没有离开“哲学基地”。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和思维态度,对写作学有诸多启示与借鉴意义。其意向性方法为写作过程中的意识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诸如本质直观、意识流、体验流、对灵感的新理解等;现象学的直观对写作教学中训练的意义以及反思的反思对主题的开掘等均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交互主体现象学和生活世界理论对写作的交流功能、伦理和危机意识有诸多揭示;其认识批判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加深对写作学发展的思考时具备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眼光。从这些方面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象学的观念对写作学所产生的思想效应,可以看出写作学与哲学美学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鲁赛萍 《企业家天地》2007,(11):121-122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存在着本质上的联系,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这个体系中去。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德育的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9.
青年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我们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当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始终把提高大学生德育水平作为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根据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阐述,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落脚点,以人为最终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诚尽力为人民谋利益,千方百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大学生理应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高职院校德育必须始终把大学生作为出发点,以大学生为中心,各项德育工作都要自觉围绕这个中心、服务这个中心、服从这个中心。同时,要以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渗透到德育思维的方方面面,深化对德育本质、德育功能、德育目标、德育规律、德育心理、德育情感等一系列德育问题的认识。二、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思路其一,在德育内容方面,以人为本的德育应当重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系统教育。以往的德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道德规范和纪律教育,这些教育当然是必要的。但应当...  相似文献   

10.
教育思维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综合体,是对教育实践的观念化概括和升华。教育启蒙思维是在教育的"启蒙"意识基础上,所形成的以"启蒙"为精神向度、实践目的论和方法论支撑的观念形态,其实践指向即是"使人成为人"的启蒙教化,体现着超越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在当代,推动教育启蒙思维的实践转化,需要坚持"人的启蒙"的使命,使其突破"奴化教育"、"物化教育"的束缚,并积极转向"人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哲学以一种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从而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主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消解、对理性至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对科学主义的方法进行了解构、对权威话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颠覆。这种对西方传统封闭、简单、僵化思维方式的解构、否定和批判,给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新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改进教育研究的方法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和"人是绝对自由的";由此出发,存在主义在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师生关系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设想.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对此,我们应当批判地吸收.  相似文献   

13.
伍新林 《企业家天地》2008,2(2):160-161
一、论题的提出:从发展哲学的论域分析,人类理性与价值的整合与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哲学依托一定社会的发展总离不开一定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作为一方面是自然历史过程的人类社会,其发展同时也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观指导下的创造性实践过程;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发展本质上不过是人的实践本身的发展。所谓社会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方法和途径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社会发展观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状态。而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观,除了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及生存条件相关,其背后往往都有某种关于发展的哲学理念作为支撑。我们认为,从发展哲学——发展观——发展实践——发展状态构成的有机联系链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而这也是我们从发展哲学的论域,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托的理论前提。人类发展实践的关键问题与深层问题,是处理人类理性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因为,与动物只遵循单一尺度——自己所属种的尺度的本能活动迥然有别,人类的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双重尺度——客观尺度与内在尺度,...  相似文献   

14.
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作为教育的一项内容,它与人类教育的其他内容即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美育的本质是培养美的精神,其重在感受和领悟,然而美育却渗透在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地方.本文简要论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结合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以本体论和道论分别作为西方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典型或代表,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哲学在形态上的一个根本区别:一体与两离."一体"是中国哲学的特点,它是指中国哲学并不把世界描述为分离的两个,哲学的精神——"道"也不游离于我们唯一的现实世界之外."两离"是西方哲学的特点,这里有一个可感的世界以及与之分离存在的另一个不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哲学的精神——本体论所表达的那些纯粹原理所栖身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教练技术的核心对"人"思想观念在本质上与德育理念的趋势不谋而合,两者契合度非常高。虽然当前德育理念研究有很大的突破,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的贯彻落实相对迟滞。教练技术以"目标/未来为导向"的思维模式理念就是打破"德育理念贯彻落实迟滞"这一状态的金钥匙。总之,透过教练技术来重新审视和研究德育理念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西方政治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许多学者把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创始人,但也有专家根据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人和雅典人的战争》一书中所包含的政治智慧而把这一创始人的殊荣归功于修昔底德。不论这二种说法会引发多少争议,  相似文献   

18.
教育本质问题是我国教育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胡德海先生不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社会文化传递"说的教育本质观,而且建构了一套系统严密复杂的研究方法论体系。与国内同时代相关研究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论体系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关系性特征,其价值具体在以下三方面:回归到教育这一复杂现象本身探讨其变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为教育本质研究乃至教育研究树立了体大虑周、科学严谨的方法论体系的典范;为教育研究者树立了"求真理,做真人"的榜样。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与生活同构的探究活动,这一性质使教育在寻找突破,关注人生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术传统。教育的学术传统不是约定俗成的做法或习俗,也不是既定的规范与知识,而是由教育寻找人的发展与成长的内在诉求所驱使而形成的实践意图,它决定了教育要以行动的方式创造而不是以规范的方式制造生活。从本质上看,教育的学术传统指向于真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面对着完整的生活而不是碎片的生活。挖掘与重申教育的学术传统,是实现教育行动的开创性、决定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保证教育形式的复杂性的前提,是挖掘教育原点精神、促进教育理论进步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学理研究的共同体当中,不乏少数学问气质和智识追求方面的卓越者,我们愿将他们的学术工作归入哲学式教育学研究的范畴。此类研究不仅面向学科概念与理论的既往成就,更指向教育思想世界的自由探索。所谓哲学式的教育学研究,自然是与非哲学式的研究相对,是对教育生活中连带的人类智慧的求索,而非仅仅满足于实证性教育知识的确证。既然称之为求索,虽然脱不开先哲们的思想启示,却也不能完全依赖已有的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