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股市泡沫和反泡沫的概念界定和形成机理进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对数周期性幂律模型对我国股市的泡沫与反泡沫进行了分时间段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我国股市具有分形特征、存在对数周期性幂律泡沫及反泡沫、沪深两市转制趋于同步等一系列结论,提出了中国应适时适当使用财政政策、完善股市对称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股市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对于股市是否存在“一月效应”上缺乏共识。本文采用沪深两市A股月市场综合收益率作为分析对象,通过GARCH模型和C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的结论:首先,我国股市的“一月效应”并不显著,即我国股市一月不存在明显的超额收益,但是存在显著的“年末效应”.即12月份的收益率为负值。其次,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股市的一月的收益率和12月份的收益率不存在显著的相互解释关系,这也说明了“年末效应”不是存在“一月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目前我国股指期货上市的必要性。认为推出股指期货,可以发展壮大股市,吸引国外资本,强化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我国股指期货上市可分两步走;沪深股指直接就可作为股指期货合约的股指;应尽快出台股指期货上市的规则与办法。  相似文献   

4.
化解大小非问题的措施及其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的割裂给股市运行带来诸多弊端,股改完成之后,大小非的流通再次成为市场的分歧。当前,大小非供给过大造成股市巨幅下跌,因此,要解决沪深市场目前的下跌势头关键是要引入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本文分析了征收大小非暴利税、QDII配置沪深市场股票、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容许控股股东买卖被控股公司股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沪深市场对外开放等措施对解决大小非问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RCH模型族等数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对中国股市波动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沪、深股市波动序列具有宽平稳性且波动与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波动回馈效应,并且其杠杆效应也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应用随机效应方差分量模型,定量分析了上市公司行业因素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实证研究了深沪股市股票换手率和收益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CRTT模型,运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采用高频数据,按照股本规模大小分类,对沪深A股市场的磁石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沪深A股市场的涨跌幅限制存在显著的磁石效应。大规模股票和小规模股票的跌幅限制的磁石效应更加明显;中等规模股票涨跌幅限制的磁石效应具有一定的对称特征。我国的涨跌幅限制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幅度限制,以促进股市的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股市在10年中走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从最早的“老八股”发展到今天深沪股市上市公司超过1000家、市值雄踞亚洲第二大股市的地位。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股票数量的急剧增加,个股行情与大盘走势日趋分化。即使是职业投资者,也无法对所有个股进行分析,无法也不必要每天浏览所有个股。而且即使准确预测了大势的涨跌,也可能最终赚了指数赔了钱。可以说,如今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了。面对深沪股市越来越多的个股,如何寻找庄家介入的个股、判断庄家的实力以及寻找良好的介入点,传统的手工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处…  相似文献   

9.
在混合分布假说(MDH)框架下,应用EGARCH-Volume(附加交易量的指数GARCH)模型,分阶段考察了收益率波性与交易量的关系。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对沪深股市分阶段的实证结果表明:在股市发展的过渡、调整阶段(1993~1996),同期交易量作为信息到达的代理变量,明显降低了沪深两市收益率中时变波动的持续性特征,而在规范、发展阶段(1997~2001)沪深两市的交易量基本不能解释收益率波动的持续性特征,收益率波的持续性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混合发布假说对股市持续性解释力呈现阶段性差异,说明信息对收益率波动的影响机制随着股市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一个“重组套利”模型的求解发现,中国股市“重组神话”的罪魁祸首是同股不同价-同是一个公司的股票,但去划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前者在深沪交易所上以高价出售,而后者则在私下以低价转让,如果这一状况不改变,我国股市上的“重组神话”将继续上演,上市公司“圈钱”行为将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11.
沪深两市的整合性及其风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多变量共整合方法对沪深两市进行假设检验,考查其到底是整合的还是分割的,它们具有相同的还是不同的风险特征?实证研究表明沪深两市是整合的。但是它们并不具有相同的风险特征。这意味着沪深两市都是在信息上没有效率的。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应该逐步将两市合并成为一个有效运行的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因为人为的市场分割会导致股价的扭曲、违规交易、股市容易被人操纵等现象,这会使市场变得更加没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印花税调整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研究印花税调整对我国股市影响的文献不在少数,但是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出发,应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印花税调整对我国股市的影响,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王新颖对我国2001年印花税下调对股市的影响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印花税下调在短期内对股市有显著影响。而谭加劲(2003)对此影响的研究表明印花税调整对股市影响并不显著。童菲(2005)检验我国历次证券印花税税率的变动对沪、深两市波动性影响,结果表明税率变动并不必然导致市场波动性产生统计上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张虎 《大众商务》2010,(10):8-9
虽然我国股市的发展历史尚短,但是事实证明,我国股市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投机性以及股价泡沫特征。这严重的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也影响了我国股市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从学术的角度,科学的分析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泡沫的存在性及其程度,对于制定政策、金融体制改革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剩余收益模型(F-O模型),进而运用该模型对我国的沪深A股股价泡沫进行了测度,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虽然我国股市的发展历史尚短,但是事实证明,我国股市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投机性以及股价泡沫特征.这严重的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也影响了我国股市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从学术的角度,科学的分析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泡沫的存在性及其程度,对于制定政策、金融体制改革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剩余收益模型(F-O模型),进而运用该模型对我国的沪深A股股价泡沫进行了测度,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股市季节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标准的K—S非参数检验和虚拟变量回归的方法,利用1993年至2003年的股指数据,从三个层次(月份/季度/半年度)对我国沪深股市的季节效应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场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季节效应,而深圳市场的季节效应并不明显。研究还发现,沪深两市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十二月份效应”,这与中国股市特殊的政策和市场背景是分不开的。季节效应的存在,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股市运行的低效率,这在上海股市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股市:轻舟欲过万重山 2005年股改速度加快。一系列利好政策正在落实和兑现,并且随着股价的回落,多数股票的市盈率降低,投资价值凸现,这为2006年股市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结合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容量大幅扩张,新股发行有可能会解冻等负面因素,专家预测深沪股市将有可能通过调整来终结持续5年的熊市。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股市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对于股市是否存在"一月效应"上缺乏共识.本文采用沪深两市A股月市场综合收益率作为分析对象,通过GARCH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的结论首先,我国股市的"一月效应"并不显著,即我国股市一月不存在明显的超额收益,但是存在显著的"年末效应",即12月份的收益率为负值.其次,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股市的一月的收益率和12月份的收益率不存在显著的相互解释关系,这也说明了"年末效应"不是存在"一月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目前我国股指期货上市的必要性。认为推出股指期货 ,可以发展壮大股市 ,吸引国外资本 ,强化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 ;我国股指期货上市可分两步走 ;沪深股指直接就可作为股指期货合约的股指 ;应尽快出台股指期货上市的规则与办法。  相似文献   

19.
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之后,股指期货与股市的联动关系备受瞩目。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股市信息非对称性效应显著。与正面消息的影响相比,负面消息对股市的影响更大、更快。上市初期,虽然股指期货以投机交易为主,但股价日内波动性并未显著变化。截至2010年末,股指期货与股票价格具有相互发现的特征,前者对后者的发现功能占主导地位,股指期货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股市的瀑布效应。  相似文献   

20.
2005年6月6日,沪深股市的表现注定将在中国证券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天,沪指跌破千点,达998.23点,是沪市8年以来的最低点。中国股市再一次重归起点,这也意味着我国股市大有“崩溃”之势。但随后几天.悄然有巨额神秘资金进入,沪指又重返干点之上。然而。人们对中国股市的后市仍然不敢看好,对股市“崩溃”之说仍心存余悸。这是因为,如果股市跌破千点.且较长时间不能弹回.就意味着金融资金的传递链条很可能会把危机传导到上市公司乃至金融各领域,政府信用也将被严重透支.大多数股民的财富将可能化为乌有。这不由让我们想起20世纪世界上两次股市大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