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思维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为例,互联网道德舆情思维就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作为信息传递最快的媒介之一,对价值观树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道德舆情具备情绪化、多元化、冲突化的特点,这给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难题。如何正确使用网络道德舆情成为时代考量。本文以网络道德舆情为切入点,探析网络道德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探讨如何在网络道德舆情中推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日渐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等产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由此引发互联网的道德问题更是大学生现实的道德素养在“网”上的具体体现。本文将立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探讨建构网络道德的必要性、紧迫性,提出树立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渐突显:网络诚信缺失;宣扬“黑客文化”;误将网络当作现实;剽窃知识成果,侵犯知识产权。网络道德失范使大学生人格易位,情感淡漠,缺乏责任感,弱化个体社会化进程,学生素质下降,影响校园稳定。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合理利用网络;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坚守德育阵地;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并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大学生成为接触网络较为集中、活跃的群体。网络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给大学生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伴生着一系列潜在的道德危机。本文在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阐述基础上,探究了其成因,并从大学生、高等教育者和社会这三个角度提出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态度。结果表明:有40%的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没有明确的反感,70%左右的学生认为是否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是无所谓的问题;大学生把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更多地归因于环境原因;上网目的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态度有显著相关;上网工具、平均每日上网时间与大学生对是否需要遵守网络道德的态度有显著相关;性别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原因的认定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重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高校应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建立网络德育系统,丰富网络德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抵御网络的消极影响,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网络迅猛发展,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网络的开放性、高信息量性、及时性在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的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研究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鑫 《现代经济》2007,(6S):94-95
信息时代网络迅猛发展,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网络的开放性、高信息量性、及时性在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的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研究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文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分析了道德失范的原因,并从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和社会效应入手,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提出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它独特的方式推动和创新着娱乐文化方式。在网络文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学生利用网络文化在开阔视野、拓宽信息渠道、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受到虚拟网络中畸形观念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混乱、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平偏差、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人际交往的障碍等问题。如何使网络文化更好地为和谐校园建设服务成了当今高校必须破解的一道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规范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高校在读大学生在网络交际、网络使用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情感失范行为、道德失范行为、价值失范行为和法律失范行为四类。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包括外部诱因和内部诱因两方面,其中外部诱因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监管不力、社会网络媒体失责、高校思政教育滞后以及家庭监管影响降低,内部诱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成长阶段的缺陷。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进行规范,应强化政府监管,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安全发展;加强社会力量监管,形成网络监管合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引导职能;同时大学生要加强网络自律,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化在价值取向、道德观、情感交流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对大学生存在不利影响。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培养通专结合的复合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意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和信息素养,提高其信息免疫力,优化网络环境,强化网络管理,突出社团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网络背景下大学德育应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网络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互联网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大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然而,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隐匿性和复杂性特点,很可能给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因此,大学德育应从传统的说教、灌输转变为吸引、参与,充分利用网络传递德育内容,把德育内容融入各种活动中。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型社交媒体也得以快速繁荣发展,并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社交方式,极大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在分析高职大学生5G网络社交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总结高职大学生5G网络社交的特点,了解5G网络社交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原因及使用的动机、优缺点,探索高职大学生5G网络社交发展引导策略,旨在引导高职大学生网络社交的良性发展,开阔网络思政教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大学生的学历教育和知识教育,而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水平的关注,在面临因大学生道德缺失、心理危机而引起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预警的应对能力考验着高校的举措能否经受得起媒体和社会大众的检验。"传播阈值"概念的提出,对加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研判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道德自觉是大学生在有效的道德教育下自觉形成的道德行为以及承担起时代使命的道德责任。从主观因素看,道德信仰、道德认同、道德体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自觉;从客观因素看,不完善的体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多元文化冲击以及教育合力的欠缺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7.
网络是一把双仞剑,它既给大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帮助学习,丰富生活,推动树立开放创新精神,同时也使大学生盲目西化,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混乱,甚至迷恋游戏而影响学业。对网络认真研究,加强管理和引导,化不利为有利,使之成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新阵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基础文明水平退化、个人主义倾向明显、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长、道德理想淡漠等方面,其原因主要有长期实行应试教育、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规范失衡、当今高校道德教育的偏差、网络社会使大学生易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与行为等方面,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缺失应从深化德育课改革、把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变、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优化网络文化环境等方面创设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上网时间及费用支出、上网目的、网络行为道德等网络行为调查发现互联网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领域,并深刻地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新的教育手段,努力拓展高等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和谐社会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网络道德状况,对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大学生上网状况调查和存在问题出发,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