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回归分析对我国19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各层次占第三产业与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的有关数据进行研究可得出结论: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中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其相应产值比重正相关、第二层次正相关、第三层次负相关、第四层次负相关。通过比较发现: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存在饱和点;第三层次行业部门发展具有滞后性;社会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其他行业”是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是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选取1978-2012年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探究我国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就业比重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且因果关系是单向的;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长都呈现出较强的、持续性的推动作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对城镇化水平波动的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3.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在配第关于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得出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顺序出第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移动的结论。人们后来把这一演变趋势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在工业化初期,第产业的劳动力和产值的相对比重趋于下降但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和产值的相对比重逐步提高。在工业化以后时期(目前处于这一时期的主要是经  相似文献   

4.
一、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八十年代中期,江苏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7.8:52.2:20。第一产业高出第三产业7.8个百分点。到1992年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20:56.8:23.2,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型向“二、三、一”型的转变。根据第三产业普查资料表证,1992年全省第三产业总产出1099亿元,增加值为623亿元,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97万人,占全省社会劳动者人数的19%;全社会第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时期,河南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利润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R&D经费支出、专利授权数等方面。不足之处是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和技术市场成交额较小。我省应着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互动效应;建立了成分数据预测模型,对我国2014-202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和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产值与其就业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能带动该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预测期内,我国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依然不协调。因此,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仍在第二、三产业,尤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第二、三产业对劳动的吸纳能力来增加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本质是要素的流动与集聚,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保证"城镇化人口"的充分就业,产业转型升级应与就业结构演变相协调。以石狮市为例,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对石狮市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发现:石狮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较好,第一、第二产业存在相对剩余劳动力,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吸纳潜力在逐步上升;第二产业仍占有绝对的就业贡献率,但其就业吸纳水平呈下降趋势,将逐步低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落后其结构调整的原因在于存在相对剩余劳动力行业的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难于迅速转化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从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延缓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8.
论文运用中国六个省份(北京、辽宁、浙江、广东、湖北和四川)1996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城镇化综合水平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综合水平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随着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渐降低,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上升;所以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莺 《现代经济》2015,(4):29-33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很大进步。本文在总结国内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2000—2012年间云南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城镇化率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均GDP、区域进出口总额、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人均邮电业务量、公路里程、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数、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解释变量,利用Eviews软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回归。最后,对回归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发展进程和水平.分析发现,万州区与涪陵区在产业结构上都存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其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不一致的现象,其中,涪陵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但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而万州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要弱于涪陵区.两地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改善就业结构,充分吸纳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1.
收集世界银行关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总量(PPP法)等数据,可以分别从核算理论和实证方法两方面,对中国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被低估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依据调整后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数据,中国在2009—2010年间就已超过美国,但这并不能代表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于美国。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看,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所占比重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左右: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农村转移出的13亿劳动力有70%以上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已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半左右.大多数地市以下的财政收入也主要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1978-2003年年度产业结构系数与全社会总就业人数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状况具有协整关系,但与第三产业的就业状况不存在协整关系.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结构系数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误差修正模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民经济稳定运行过程中,其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第三产业上。但目前广东省的产业结构类型仍为"二三一"型,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增进对第三产业的认识,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科技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因素,科技进步增强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崛起,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影响如何,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的关系,本文将作一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土耳其分别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政治、文化和贸易方面的交往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发展,土耳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土耳其农业生产形势令人满意,粮食、棉花、蔬菜、肉类等基本自给,在土耳其2300万劳动力中约有44%从事农业生产;工业也有一定的基础,轻纺和食品工业比较发达;土耳其服务业发达,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38%。土耳其年人均收入约3000美元,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为6.9%。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当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占GDP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配置不合理等。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在具体操作上应把握好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和因果关系检验,通过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年度数据对中国服务贸易与第三产业发展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服务贸易出口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的EKC曲线,并在此模型中加入能源消费结构的变量,来探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碳强度随着人均实际GDP的改变呈现出倒"N"型的特征,即碳排放强度随着人均实际GDP的提高有一个先下降,再保持一定的水平略有上升,然后再下降的趋势;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碳排放强度,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与碳排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煤炭消费比重越大,碳排放强度越大;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行情景分析表明,我国减排的目标和压力依然很大,为了保证我国承诺的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顺利实现,要实施合理的减排调控政策以及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利用湖北省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对湖北省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一致;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在不同产业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在湖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就业问题.建议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