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佳丽 《中国储运》2023,(11):112-113
<正>0.引言在现代物流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程中,离不开大批优秀的物流人员[1]。所以在对物流专业人才进行训练的同时,也就必须对优秀物流人员的核心素养加以持续提高。唯有此方法,各大高校才能够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物流行业人才。而在当前的我国众多院校中,对物流专业的核心素质的培养方式也存在着很大问题,因此就必须对物流专业的核心素质培养方式加以探索,在培养物流人员综合素养的同时,  相似文献   

2.
市场需求催生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文章对"1+1+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对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以"智能交通·智慧济南"建设为主线,以推进交警大队领导干部素质提升行动为契机,大力开展专业训练、发展训练、实战训练、服务训练,教育训练覆盖率达100%。"科技+专业"学研共振,科技引领实战全面展开。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合作举办科技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班,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先进科技在交通领域的深化应用。选派事故处理、勤务管理和车驾管岗位300名  相似文献   

4.
赵乾雁 《中国储运》2013,(1):108-109
加强艺术设计实践环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培养头脑灵活、见解独到、富于创新的视觉传达专业高级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物流信息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从当下课程教学目标出发,对教学方法进行详尽深入的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如何提升教学效果,以期培养物流信息管理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工学交替"是指专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其依托的是校企双方联合办学,利用学校、社会两方面教育的资源、环境,产学结合,合作育人,其目的是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够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在各个大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全程产学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推进下,工学交替逐渐成为专业教学的主流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廖日卿  孙浩 《中国储运》2011,(7):112-114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其实践教学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本文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可为其它本科院校仓储与配送课程及其他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某负责组织推进大中型铁路建设项目的单位为例,介绍该单位呈现独特的倒三角形状的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和松散耦合的人才评价方式及应用情况,分析指出该单位铁路工程建设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存在人才评价指标设置不科学、人才评价唯职称论等现象和人才评价结果缺乏应用3类问题,研究提出转变人才评价认知、结合实际选取评价指标、分类设置评价指标权重、合理应用评价结果和重视对被评价者的反馈等5项优化意见,旨在通过人才评价加快引进培养铁路工程建设亟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9.
交通高职院校承担着为行业和地方服务的双重任务。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交通高职院校要完成支撑产业、服务经济转型的任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适时对专业布局进行优化和结构调整。本文利用ABC分类法,以专业对应的学生数为分类依据,对专业进行ABC分析,提出专业布局与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铁路企业公司制新体制运行的背景下,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铁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开发,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加强铁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分析胜任力模型构建目标,以及铁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特征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对铁路企业技术人员的调查,依据胜任力模型特征要素,采用定量方法计算各要素权重,确定胜任特征要素的重要性,建立铁路专业技术岗位胜任力模型,以铁路企业招聘为例,分析铁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模型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通过比赛内容引导,促进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技能大赛的获奖情况可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分析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的基础上,以徽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物流技能大赛融入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一、引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作用,实现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可以通过探索将技能大赛与教学融合,实现竞赛和教学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国家举办技能大赛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中,强调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将思想政治与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思想、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文章以高职院校中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课程思政为研究对象,对课程思政实施的原则进行阐述,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在该专业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为相关人士一共一定价值的参考。引言:现代教育要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提升,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在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  相似文献   

13.
专业性网站商业化是铁路走向市场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以12306.cn为例,针对我国铁路网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利用铁路多元化经营的重大改革举措,通过丰富网站销售产品、网页设计向商业化转变、加大网站宣传力度、建立信用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提前将铁路专业网站转向商业化发展,搭建综合电商平台抢占线上运输份额先机。  相似文献   

14.
徐华  周晓敏 《中国储运》2011,(11):130-131
随着现代化的油料保障对油料技术兵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提升油料专业技术兵培训基地的训练质量,成为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惟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训练目标、合理设置训练内容、积极创新训练方法、不断强化训练管理,才能适应岗位需要,为部队输送合格的油料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徐爱萍中等专业学校财会专业如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专业改造,如何摆正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关系,运用实践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国家级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突破性促进作用。利用国家级实训基地条件的支撑,更有助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展开。文章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提出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内容、准则等。  相似文献   

17.
刘宁 《中国储运》2023,(2):84-85
<正>物流产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职业大规模交叉融合,要求物流科技人才具备更宽的知识背景和更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笔者以智慧物流技术专业群为单位,探索“一库三平台多模块”的群课程体系建设,以适应物流产业升级转型需要。一、引言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物流产业模式明显向数字化升级[1],根据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智慧物流技术专业群是指我校依据自身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围绕智慧物流技术领域,按职业岗位贯通、技术基础相近的原则,以智能物流技术省级特色专业为核心,融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数据技术专业以及人工智能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开设此专业的高等院校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构建的,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前提,着重培养该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综合优质的整体素质结构,并通过这种专业综合素质结构的优化完善,体现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特征,以及其教育思  相似文献   

19.
公安专科院校治安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治安专业的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治安专业专科教育具有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就是其综合性和实践性。治安专业教学在课程设主、教材、教法、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从优化课程设置、重构治安教材、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独立院校新闻专业至今没有一套公认的适用教材,这不利于应用新闻专业的发展和"上岗就上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指出传统性新闻教材在文字表述上存在的"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时髦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等问题,提出并论述"简化理论、立足应用"、"强化实训、提高能力"、"安排项目、提升综合素质"等编写教材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