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干兼容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体系。儒学文化深沉博大,其中为政治国就是讲的管理。经历了几千年的凝练和发展,儒学文化形成为一种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中的信仰观念和传统意识.并产生贯穿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准则。儒学管理思想对历代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重大的贡献.其社会和国际影响亦十分广泛、深远。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快。使企业不得不面临着“现代竞争”的挑战。许多企业管理者感到困惑:现代新型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盼望传统道德回归 所谓的企业文化,无非就是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人的诚信度,提高人的责任感,提高人的事业心。这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明中,是最基本的文化底蕴教育,一直都很强调的这一点,尤其我们的儒家文化思想,几千年都讲一个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  相似文献   

3.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和谐管理思想强调统一.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有着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余锦 《中外企业家》2014,(10):191-193
国学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历史的积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人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法家、儒家、道家等国学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管理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需要从中国文化的精髓、根本上去寻找方法。更好地将国学思想精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将有助于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5.
管理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管理思想也无不深刻地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印迹,这种带有鲜明民族色彩的文化传统,不仅渗透在人们意识深处,而且贯穿于社会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之中。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产生出过光辉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许多的成功的管理经验,也形成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当今世界上许多管理问题都能从中国古代论著中找到可资借鉴的哲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现代管理者应该发掘、探寻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源流,吸取华夏文化精神中的现代价值,推动华夏传统文化与现…  相似文献   

6.
对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文化分析 ,是更深刻、更全面认识其本质 ,进而寻找对策的必经之途。对会计造假这种社会现象也是一样。要对会计造假获得深刻、全面的认识 ,除了从会计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外 ,还必须对其进行文化分析。由于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的特点 ,所以 ,对会计造假的文化分析意味着要把会计放到社会的和历史的传统背景之中去考察。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家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历史传统 ,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会计在文化上的地位。“礼” ,作为儒家文化中的核心观念之一 ,深深地影响会计人…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涉及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军事多方面,并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实践。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企业不断创新的今天,如何运用传统文化作用于现代企业管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儒家文化一贯倡导的重要道德伦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几千年人与人交往的准则。个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兴,政府无信就失去感召力。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及国际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诚信”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儒学传入日本,最早是在公元285年王仁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带到日本开始的。儒家思想在圣德太子时期开始巩固和发展,直至近现代在得以日本广泛传播。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复苏,西欧自由主义盛行,儒家文化的地位被削弱。但人们仍认可其对日本的影响之深,也从未间断过儒学教育。儒学在日本历史长河中得以积淀与融合,虽然逐渐被世俗化,儒家文化"以人为本"与"和"的思想,却在日本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层面上深深扎根,推动了现代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借鉴和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儒家文化也受到国内外更多企业文化专家、学者的重视。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儒家学说被认为是封建文化的代表,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产生于几千年前的封建文化怎么到了21世纪反倒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尚和趋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什么几经周折,没有消失、弱化,反而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应该怎样从物质生产的角度,而不仅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认识儒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今天,当我们的企业置身于世界市场上,面对未曾经历过的种种有形、无形的挑战与竞争时,怎样把儒家文化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呢?这些,既关系着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和企业的发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涂爱荣 《社会科学动态》2013,(3):157-158,213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杂存,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既促进又制约。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人本思想、和谐思想、诚信思想等,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既要植根于传统儒家文化,又要超越创新。  相似文献   

12.
研究古代服务现代: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灿烂光辉的民族文化,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研究它,不仅可为当代政治、军事服务,同样可为经济建设服务。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要积极吸收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又进一步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贵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做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3.
"和合"思想——从和谐、融合的角度对待事物,它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存、生长规律的辩证认识。"和合"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精髓体现,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结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跨国企业、并购企业的不断增多,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协同日益受到重视。在继承和创新"和合"思想的基础上,用"和合"的管理方法以达到文化协同,从"和合"角度探讨企业协同,这对于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文化瑰宝,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它内容十分丰富,既包含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生态思想、医疗保健思想,又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知人善任"等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并且对当代的企业管理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特征深深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立,其中,有些传统思想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在新的企业文化建立过程中,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摈除文化糟粕,形成新的文化氛围,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绵延数千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建构的作用不容小觑,甚至也象征着中国的封建文化,其发展也经历了诸多阶段.至唐宋年间,宋明理学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儒学文化的巅峰,文章主要探讨宋明理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总会计师》2010,(3):180-183
中国是世界上人类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和生息的世代人民,为我们谱写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历史本身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三四千年,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几个阶段.中国财税的历史也同样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历程,在理财思想上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我国古代的某些理财思想.从维护封建统治、理顺财税分配、  相似文献   

18.
儒学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在急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将儒学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但是在推进儒学文化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要重新审视儒家文化,根据时代需求,让儒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合理化回归。本文对儒学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校园文化实现健康稳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应从儒家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各种学派中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研究儒家文化,尤其是研究儒家的人本思想和伦理道德,对于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培育企业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儒家文化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大基本点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为依归,对华人家族企业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儒家文化主流都是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民化俗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流长而不衰,就得益于孔子及其后历代圣贤的儒家文化的精神滋养。儒家文化就当前对国家、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