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寿险业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第三产业,影响其产品需求的因素多种多样。着眼开放经济条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方法,基于1985-2013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因子分析和多元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均GDP、通货膨胀率、死亡率、恩格尔系数、城市化水平五个因素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寿险需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影响寿险需求的因素GDP、收入、储蓄、户均人口、物价指数、文化程度、城市化、利率、金融深化度、股票筹资、抚恤和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产品创新、对外开放度、市场模式等着手,运用岭回归法、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985~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表明,我国寿险需求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寿险意识、经济增长、政府政策和产品创新,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以提升我国的寿险需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建立了通货膨胀率、储蓄存款、消费对存款实际利率长期影响的AR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四大现象: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巨大差别;通货膨胀率是影响实际利率的最重要因素;储蓄存款和实际利率存在异象;消费膨胀促进加息。建议制定利率水平应更加及时,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用利率工具来抑制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寿险需求量有十分可观的发展空间。本文针对政府政策、居民收入、寿险产品自身特点及其替代品和互补品、寿险公司的偿付水平、信誉水平、居民的保险保障意识、营销水平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初步分析讨论并得出它们是如何影响寿险需求的,同时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方面提出扩大寿险需求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文章选取1978—2004年相关经济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高额储蓄存量和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原因和动力,认为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储蓄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因素对居民储蓄有积极影响,名义利率和居民储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通货膨胀对储蓄有较微弱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州市城乡的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针对广州市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的城乡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城市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等基本指标对广州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进行了测量,判断其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分析得出目前该市广州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处在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1995~2007年间实体和虚拟经济冲击对中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用人均GDP表示的实体经济冲击对全国和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具有更强的解释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人均流通市值对财产性收入波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城乡区域看,1995~2007年间实体和虚拟经济冲击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具有不同的门槛效应和不同的弹性.推动城市化、让更多居民分享资本市场发展成果和增加居民收入,是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汇率也在不断改革.本文总结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国内影响因素,并采用Tobit模型对这些影响因素一一进行验证,我发现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收支与汇率制度可持续性对汇率改革影响显著,而通货膨胀率衡量的物价水平和对外贸易开放度则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面对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外部需求大幅萎缩的形势,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成为确保贵州省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现状来看,制约贵州省消费需求的因素依然存在,要进一步扩大贵州省城乡居民消费必须在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投资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从1978年到199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34元增长到2210元,增长了15.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从316元增长到5854元,增长了17.5倍,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总额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了近4倍.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大大改善的同时,储蓄存款也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十年来,国内消费水平不断攀升,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水平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文旨在通过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医疗保健品价格指数,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受教育水平,地理位置等诸多影响因素通过Eviews统计分析,设立模型,来详细了解各个因素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合理引导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误差修正模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78~2006年时间序列数据,借助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收入、利率、通货膨胀以及预防性动机与居民储蓄存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收入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最大,利率影响最小,通货膨胀居中.而预防性动机则是通过影响居民的收入和通货膨胀而影响储蓄水平.同时,收入、通货膨胀及预防性动机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大于农村居民,利率对二者的影响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3.
现今关于经济增长中通货膨胀率的研究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从短期的供需平衡着手进行的。本文尝试利用半参数部分线性模型对长期经济增长中通货膨胀率与三大产业增长速度和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苹果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是我国居民重要的生活消费品。本文在分析影响苹果消费需求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苹果消费需求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化水平的反应较为敏感,且呈现正相关关系;但苹果消费需求对苹果平均价格弹性不足,呈现负相关关系。因此应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推进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拉动居民的苹果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2-2008年间我国1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指标,采用动态面板模型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从全国总体样本来看,人口城市化进程和土地城市化进程均对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是土地城市化进程的近2倍。在分区域研究后发现,人口城市化指标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在东中西部依然显著,且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土地城市化指标的作用则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为负,在东部地区并不显著,且从数值上也比人口城市化指标小得多。这说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应是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杨京英  王强  郭义民 《数据》2006,(1):12-15
2001—2004年是我国实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头四年。这一时期,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城乡居民消费中的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重点分析了我国经济内外均衡与人民币汇率调整机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内外部均衡变量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短期内,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贸易顺差、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因素。长期来看,决定长期汇率均衡走势的是实体因素(外汇储备、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量)。价格因素(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在短期内可能对汇率影响较大,但长期内不再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2011年中国各省的人口、经济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为:2011年中国的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1%,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第三产业对城市化有正的影响显著,第二产业比重对城市化水平有负的显著影响,人均GDP的影响也较为显著。第三产业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有利武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中国经济论坛”上说 ,我国将用 5年左右或更长一些时间 ,把 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加入WTO当年 ,将允许外国银行办理全部外币业务。加入WTO后 5年 ,允许外资银行办理城乡居民人民币业务。在地域进入方面 ,加入WTO后 ,每年增加一定数量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5年后对外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不再有地域限制。对外国非寿险公司 ,经过逐步过渡 ,在加入WTO后 4年内允许向外国和中国客户提供所有企业和个人非寿险…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的武汉市城市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艳红 《企业导报》2010,(6):243-245
生态足迹模型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方法,计算了武汉市2002~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探究了其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为: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对人均生态足迹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经济城市化水平和地域景观城市化水平对生态足迹具有反作用。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武汉市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