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利用1979~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的门限效应模型,检验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的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结构突变效应。财政分权对低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起阻碍作用,对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有一定的拉动作用,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有着较强的拉动作用。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运用加入自然资源的CD生产函数和省际面板数据估计了西部各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西部自然资源对东部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结论,西部省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偏低,而西部自然资源对东部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或者超过8%。政策建议是需要建立东部对西部自然资源利用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标:考察省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方法:区分结构影响与部门影响的因素分解模型。研究发现:第一,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在下降;省际调出因素和出口因素的贡献比重在上升。第二,1987年,省际调出仅在3个省份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贡献因素;2007年,省际调出则在11个省份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贡献因素。第三,从省份视角看,尽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在上升,但在2007年,省际调出贡献比重仍然是出口贡献比重的3.5倍;从部门视角看,省际调出的贡献比重也依然大于出口的贡献比重。第四,在将因素贡献比重变化的来源区分为结构影响与部门影响之后,不管是消费贡献比重的下降,还是省际调出和出口贡献比重的上升,部门影响均发挥着主导作用。研究创新:将省际贸易引入关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分解模型。研究价值:对于目前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省际贸易可以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7年30个省份工业的面板数据,以各省份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作为类别的条件变量,通过建立潜类别随机前沿模型,考虑技术俱乐部的异质性,从而分析了我国的工业经济增长过程。结果表明,我国30个省份存在两个技术俱乐部,使用不同的技术前沿,生产函数存在巨大差异,并且俱乐部A的技术效率高于俱乐部B。技术进步是各省份工业产出变化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且B俱乐部要高于A俱乐部。投入变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效率变化的作用却非常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了32组包含中国各行业近11万个数据的大型面板数据集,分行业系统测算了我国各区域的资本配置效率,并对区域和省际资本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我国各地区的资本形成更加依赖于金融机构贷款的支持;绝大多数省份的资本形成存在自我约束、收敛的机制;不同省份间金融要素对固定资本形成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我国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流动障碍。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分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国际贸易等因素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深入探讨了经济增长等因素对能源利用效率产生影响的机制。得出了经济增长、科技投入和国际贸易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会降低能源利用效率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1999年~2010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Arnold等人提出的将DEA和标准的统计回归结合的方法区分有效和无效省份,在统计上无损自由度的前提下估计出代表各自水平的生产技术,探索技术效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模式即用技术效率区分出来的有效和无效省份,在经济增长表现上的不同。结果表明:有效省份比无效省份有着更高的资本利用率,同时表明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就业问题仍很严峻。结论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水平仍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距包容性增长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在考虑到地区间生产技术差异和要素质量差异条件下,建立了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理论的检验框架。并使用中国1995年和2004年各省份工业细分行业截面数据,对中国省份间要素相对价格是否相等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理论在中国并不成立,各省份间要素相对价格存在多锥形均衡。进一步,利用1995~2006年各省份面板数据构建Panel Date模型,对要素相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均显示,人均资本存量、产业结构、经济体制改革、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对各省份要素相对价格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青 《价值工程》2010,29(10):227-230
本文依据生产函数模型和我国1994-2007年度30个省级地区(重庆市包含在四川省内)面板数据分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各省份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得出在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我国各省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产出系数,进而得出经济越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经济增长贡献越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经济》2013,(4):48-53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利用包含企业家精神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将私营部门雇佣比率和自我雇佣比率分别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度量指标,使用1990-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口变量和制度变量后,企业家精神对中国各省区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政府应为个人和企业的创业及其竞争提供更好的软硬环境,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1990—2010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考察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并且为了克服内生性,创新性地引入贷存比作为工具变量,估计的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的银行业规模变量对于经济增长并无显著效果,而银行业结构的优化却能促进经济增长。这样的结论可能是因为"门槛效应",所以中部六省更应该继续优化银行业结构,加大对中小型银行的扶持,促进银行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区间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基于中国各产业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各产业的省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与收敛问题.实证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产业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间生产率差异随时间呈现出扩大趋势.各产业不存在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收敛,却存在条件收敛,而且收敛的速度较快.实证也发现,各产业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地区间人均收入差异的直接原因,各产业地区间生产率差异和经济增长的快慢统计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52~2012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bootstrap面板因果检验方法,从考察投资和经济增长因果关联的视角对产能过剩和区域差异进行深入解析。研究表明:我国投资与增长因果关联的区域差异显著,绝大多数地区投资未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普遍较强。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是否为通常所认为的投资驱动型有待商榷,而基于政府政策等外源性因素引致的投资水平应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0-2011年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BCC模型,将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财政支出与区位条件作为投入要素,将城市化水平作为产出要素,测算各省区的城市化效率,并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的城市化效率较高,东部地区次高,中部地区城市化效率最低;我国各省份城市化的技术效率较低,而规模效率较高;城市化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向效应,其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效率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强,而中部地区相对较弱。因此,中国各省区应努力发挥城市化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通过提高城市化效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如何缓解中小企业信贷困境始终困扰着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本文选取中国各地区1999年-2007年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具体考察了银行业规模结构对中小企业银行信贷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更少、期限结构更短。同时,研究发现随着中小银行市场份额的上升,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银行信贷的差异随之缩小。这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小银行市场份额的扩大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6,(2):56-57
以1990-2012年我国29个省际面板数据为对象,建立线性和非线性的经济增长计量模型,运用二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回归方法,考察省际区域能源资源消耗量、人力资本平均存量、人力资本的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经济发展进程与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的理论模型,并采用1998~2013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经济增长水平较低时,一般性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激励效应更强,但对自主创新演变影响较弱;在经济增长水平较高时,科技型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和自主创新激励效应均强于一般性基础设施投资。因此,政府在制定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政策时需同时兼顾自主创新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根据两类基础设施投资边际效应的相对大小恰当地实施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以最大限度地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非径向距离函数与DEA方法,本文分别从效率与生产率两个维度建立区域经济增长的大气环境绩效模型,实证考察2006~2013年中国30个省份以及八大区域大气环境绩效的空间分布、动态演进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而判断各省份大气污染防治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大气环境效率普遍较低,区域差异显著,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大气环境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驱动,技术效率变化起到阻碍作用。通过构建静态绩效—动态绩效的“四分图”模型,发现各省份大气环境绩效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特征,先进省份与落后省份的绩效差距在扩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增长的环境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核算1991~2011年中国省际种植业污染排放量,利用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与农业环境友好指数(AEFI)分析中国农业增长的环境绩效。研究发现,环境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环境绩效的地区差异及省际分化明显,东部地区最优,中部地区最差;除内蒙古外其他各省份的AEFI均小于1,即农业增长环境不友好;是否考虑环境因素对农业增长的绩效评价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公共支出效率和公共支出结构两个角度,论述了财政分权和贫困减少之间的理论联系。一方面,财政分权通过增加亲贫式支出的配置效率来实现减贫目标;另一方面,财政分权加剧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程度,而地区竞争会扭曲公共支出结构,阻碍减贫目标的实现。利用我国分税制改革后的省际数据发现:就北京、上海和天津而言,财政分权程度的增加恶化了贫困状况;而对于其他省份,财政分权程度的增加则有利于缓解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