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笑口常开     
电脑的威慑一位推销员卖了一部电脑给一家出版公司。几个月后,他满怀信心地再去那公司拜访,却看到电脑原封未动,心中感到十分惊奇。便问道:“是有什么不对吗?”“一点也没有,”总编辑说,“产量增加,效率提高!”“究竟是怎么回事?”“每天早晨,我警告职员说,假如你们不刻苦工作,加倍努力,那部机器就会取代你们!”说出是哪两个人一天,某公司的一位老职员鼓足勇气,走入经理办公室:“先生,我在这十多年里,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却只拿一个人的工资。我请求加薪。”经理说:“很好,我可以为你加薪,但有一个条件,请说出来你为哪两个人多干了活,我先将…  相似文献   

2.
语丝     
“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教育投入不够。”———教育部部长周济近日表示中国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和最突出的困难就是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宣传奥运不需要绝情奉献。”———56岁的安徽滁州市民汪某为宣传奥运,准备从家乡跑到北京,全程2000多里,为此他还卖掉了一处房产,并与妻子离婚。新华网发表网友评论认为,卖房子、离婚都是个人自由,但这与奥运精神无关,别动不动就拿奥运说事。“你不是烦民工吗?这回他们不来了。”———在取消春节后不招新民工的禁令后,来广州的外来工比去年同期减少7.6个百分点,广州市…  相似文献   

3.
小幽默     
一职员已两天没有上班,当他第三天来到公司时,老板抱怨说:“你这两天干什么去了?” 职员答道:“我不小心从三楼窗口跌到大街上去了。” 老板气冲冲责问:“从三楼跌下去要两天吗?”  相似文献   

4.
中秋节,我回了一趟老家。这个时候正是家乡收秋种麦的繁忙季节。农民们没有节假日,但借着过八月十五,忙里偷闲也要歇上一天。难得回去一次,按照风俗我到一位远房亲戚家送麻糖(油条)。我给他递了一支烟,很自然地攀谈起来,很自然地谈到了种地。我问他:“种地怎样啊?”他吸了口烟说:“我给你算算就知道了。”先说收入。我种着1亩6分地,6分是水浇地,1亩是半水浇地(有时能浇上,有时浇不上),一年两季。天要作美一年能收800斤小麦,玉米打1000斤顶透天了。咱都按最好时候的价格算。小麦以0.70元来计,可收入560元;玉米以0.64元算,能进640元。现在还是…  相似文献   

5.
假话的成本     
有一次,一家报社的一位女记者找到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请他写“我爱读某某报”。“我都没看过你们报纸,你这不是让我说假话嘛!”刚刚还谈笑风生的李书福,断然拒绝了这种“非分要求”。——尽管早已成为中国著名的企业家,但老李还是那么可爱。如果换一个人,可能就不会让那位女记者如此难堪,尽管他可能同样没看过那份报纸,但是何苦呢?说句假话,卖个人情,给个面子,不就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了!但是,假话说起来容易,果真出事,收场可就麻烦了。最近,我们的记者一直在跟踪欧典地板,这家公司之所以栽了大跟头,不就跟假话有关吗?以至于圈里的一位老板…  相似文献   

6.
受访人:陈立安(长久物流华北大区总经理)“不是说推迟三天上班吗,你着急回北京干嘛!再说这也没到初七……”想了一晚上没睡踏实的陈立安,正月初四一早将返京的想法告诉妻子后,被妻子抱怨了半天。妻子虽说不赞同他提前回京,不过还是默默地为他收拾好了行李。初五一早,陈立安就自己驱车从山东出发,踏上了返京之路。  相似文献   

7.
笑口常开     
猫知道吗一个精神病人总觉得自己是老鼠,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终于康复了。要出院了,病人刚来到门口,就看见了一只猫。医生:“你现在已经病愈了,为什么还哪样害怕猫?”病人:“我知道自己不是老鼠了,可是猫知道吗?”硬是没把我打倒一天,爱吹牛的人被3个大汉狠揍了一通。但他回来仍然对人吹嘘:“哼,别看他们三个壮汉,可打了我两个小时硬是没把我打倒。”别人问怎么回事?他说:“他们把我绑在树上了。”到底是谁家的孩子马太太正在厨房里忙碌,突然她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她急急忙忙走进餐厅,发现窗玻璃破了,一只皮球滚在地板上。不一会儿,一个小男…  相似文献   

8.
看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有一位淘汰的男选手,对着电视镜头说:“我代表家乡480万父老乡亲,感谢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给了我这次机会,虽然我被淘汰了,但我努力了,一点也不遗憾……”看他说得多轻巧,两片嘴皮轻轻一碰,就把480万人代表了。我的小侄森森,正读幼儿园大班,只有五岁,有一回家里聚会,森森端上一杯饮料说:“我代表班上48名小朋友敬大伯一杯酒。”我笑了,问小侄:“你凭啥代表那么多小朋友?”森森说:“我是班长。”我马上叹服了,别看只有五岁,说的却是理,只要挂个长,就能把别人代表了,有谁能说这不对呢?我是个平头百姓,这辈子…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走进由国际假日酒店管理集团管理的中外合资北京金都假日饭店客房部时,恰遇一位女土手拿水壶迎面走来,一位在走廊上巡视的保安人员看到后马上主动地询问:“小姐,您需要我帮忙吗?”小姐说:“没关系,我只是想再打壶开水。”“噢,我通知客房服务人员马上打开水送到您房间,您看好吗?”“那太感谢您啦!”  相似文献   

10.
美国西部乡下的一个农庄里住着一位老农,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只有小儿子与他相依为命。一天,一个温州人来到了他的农庄。“我想带你的小儿子到城里去发展,你同意吗?”温州人对老农说。“那怎么成?现在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在我身边。”老人直摇头。“如果我  相似文献   

11.
小幽默(一)     
鬼魂有位女士夜间参观古堡,向导游说她怕会碰到鬼魂。导游说:“这么多年来,我从没见过一个鬼魂。”那女士大为心安,便问他在古堡服务了多久。他郑重其事地回各:“三百年了。”全家是“■”我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两个姐姐和我,还养了一头狗。有一次在宴会上,舅舅笑我们说:“你们全家是■!”我说:“您怎可以侮辱我们全家!”他回答:“不是吗?你们一家七口,加一只狗,还不是‘■’字吗?妙答某编辑收到一封读者匿名信,里面只写了两个字:蠢才。这编辑看了并不生气,而是把信转给其他同事看:“你们看,这封信真奇怪,只…  相似文献   

12.
勤俭就是企业招牌有一位企业家,在一次经济论坛会议上作了一个发言后,刚刚走下讲台,他身边的两个银行经理就问他:“你需要贷款吗?“企业家愣住了,说:“我不需要贷款。“银行经理说:“如果你需要贷款可以随时来找我。“说话间递给企业家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13.
改革拓宽就业渠道在一家公司的招聘展台上,接待员正和一位女士谈话。“请问你应聘什么岗位?”“我想应聘律师助理或英语翻译。”“你的专业是法律还是英语?”“都不是,我是学中文的,我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过两年。我还自学了英文,  相似文献   

14.
耀华公司的劳师傅近日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熟悉他的同事都很诧异,他不是个只知道低头干活、与谁都不争的人吗?他怎么一下子就变得爱斤斤计较了呢?这不,晚饭后又有同事坐在公司草坪上议论起了他。小王说:“我和劳师傅共事五六年了,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个‘闷葫芦’。有一次,公司里来了一大卡车货物,找不到搬运工,车间主任刘春组织大家卸货,中午太阳很毒,很多人趁刘主任一转身,便悄悄找个阴凉地方躲起来,装作喝水抽烟的样子偷懒耍滑,唯独劳师傅在那里汗流浃背地搬上搬下。”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无意中听到一个乡镇干部讲:“二万多人一个乡,我得罪你一个人没有关系”。这句话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日本东京,有一座阳光大厦。在这个地方有个电梯,电梯的门口有两位服务员。每当顾客过去的时候,他们总要向顾客鞠躬,往往要鞠躬两次才能进到电梯里面,在鞠躬时还面带笑容地说:“欢迎到本社参观,希望多提宝贵意见”。当顾客从电梯间出来时,这两个服务员又要向顾客鞠两个躬,嘴里说:“欢迎你们下次再来”。可是他们鞠到第二个躬时,人已经走出电梯间相当远了,但是他们还是认认真真地向顾客的背后鞠躬。有人问:“你们向人家背后鞠躬,有什么意思啊?”他们说:“你们不是看到了吗?”这表明,他们的  相似文献   

16.
三个筛子     
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 “第一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17.
三月代末的一天,一位四十几岁的中年人找到杂志社,指名道姓要找“企业家情愫音箱”栏目编辑,说要倾诉他的一段“情愫”,不诉不快。因为他看了《企业文化》三期上刊登的《丈夫的周末》,有点感触,勾起他二年前的一段“经历”,他又不想动笔(说他现在让企业“闹”的,写东西的灵气全无),只想倾诉。他说可以请一请栏目编辑,在酒桌旁,两杯酒下肚,红着脸“整”这种事,来得无拘无束。编辑问可以录音吗?他豪爽地说无所谓,是真事,也不是撒谎。他有日记记载,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说到这儿,他忽然笑了,说走,找个清静一点的小饭馆去。  相似文献   

18.
漫漫 《人力资源》2014,(2):84-85
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流行这样一个故事: 工作3年了,为什么我还没有升职?委屈至极,去找老板理论一二. 老板笑着说:“你的事咱们等会儿再说,我手头上有个急事,请你先帮我处理一下?” 那是一家外地客户准备到公司来考察,老板让我主动联系一下他们,问问何时能到. 一刻钟后,我回到老板办公室. “联系上了吗?”老板问. “联系上了,他们说可能下周过来.” “具体是下周几?”老板问. “这个我没细问.” “他们一行多少人?” “啊?您没问我这个啊!” “那他们是坐火车还是飞机?” “这个您也没叫我问呀!” 老板不再说什么了,他打电话叫朱政过来.  相似文献   

19.
耳闻“好家乡” “好家乡?” 第一次听到这么个称谓的超市,心里不 免有些诧异。当下,便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 “好家乡到底咋样啊?” “好家乡好啊!东西便宜,买了放心,不信 你去瞧瞧。”人家说。 我可不逛商场的,但会把这样的信息传 递给爱逛商场的朋友,没想到友人笑话我,说 我怎么会不知道好家乡呢?友人说,“好家乡” 现在名气大呢,不但在铁路局那一片“牛气冲 天”,而且,在整个乌鲁木齐都是数得上的。 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好家乡对我而 言多少有点陌生和神秘,但它却深刻影响着 乌鲁木齐的市民,这不能不让我感慨万千。耳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从报纸上得知武汉市洪山区和随州市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时,就忙将消息告诉我们处里的年轻人,结果有两个人报考了。我的两个副手也同我商量,给他们些时间复习考试,将他们手中的活儿分给我们在家的人做。在家的人都有谁?除了三个处长,还有一个“兵”。这“兵”怎么不去报考?我又问了他几次,可他幽默地说:“我们都走了,不只剩你一个光杆司令?”哦,我无话可说,也如此回了他一句:“那么好,我们北大的高材生,他们两个人的活儿你就多揽点儿哟。”这个高材生本是“牛郎”在南,“织女”在北,也隔了条长江“银河”,可那两个周末就是没有回家,只为分担他们两个留在处里的工作。难道他不敢报考?我想不是,别人也是从基层考到湖北省这个首脑机关的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