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产减值计量的核心问题是资产公允价值和现值的确定,难点在于现值的计量,而现值的计量主要在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  相似文献   

2.
资产减值计量的核心问题是资产公允价值和现值的确定,难点在于现值的计量,而现值的计量主要在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理论上采用现值计量技术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能恰当地反映通货膨胀与风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但现实中观值计量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折现率的估计及风险因素的调整、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序列的可选择性、后续期现金流量增长率假设是否合理等问题,这些会影响现值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必须建立起良好的现金预算管理体系,对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计量在资产减值中的运用做出更加明确的规范,并对职业判断加以必要的限制,才能真正提高企业资产减值信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安慧 《财会通讯》2008,(2):42-45
本文认为,理论上采用现值计量技术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能反映通货膨胀与风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但现实中现值计量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折现率的估计及风险因素的调整、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序列的可选择性、后续期现金流量增长率假设是否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现值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现金预算管理体系,对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计量在资产减值中的运用做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并对职业判断加以必要的限制,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资产减值信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资产减值定义、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我国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与IASB和FASB不完全相同,主要基于公允价值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量的现值,这样必将造成可收回金额计量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产定义的重大调整,资产的“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伴随着资产定义的调整,新会计制度中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出了更加严格和细化的要求,但同时又并未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的具体方法做出明文规定。本文在对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规定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在我国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做了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马菊红 《财会通讯》2007,(10):63-64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同原有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呈现出三点变化:第一,在资产的计价方法上,在过去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使信息的相关性更强,更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第二,发生资产减值损失,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外,其余资产减值损失都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简化了核算,体现出重要性原则;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持有期内不仅核算减值损失,还核算升值利得,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反映。第三,新准则规定非流动资产的减值损失不能转回;流动资产和相关金融资产减值可以转回,但不能高于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  相似文献   

8.
IASB于2009年6月25日就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问题向公众广泛征询意见,并于2009年11月5日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拟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计提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发生的减值.预期损失模型是针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计量提出的用于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另一种方法,文章在研究IAsB与FAsB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试图通过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比较分析.探索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蔡嘉  廖颖 《审计月刊》2007,(8):51-52
本文首先通过探讨现值与资产价值的关系,指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与资产的公允价值是等同的;接着指出基本准则将现值作为计量属性是不恰当的,国际上则将现值当作一种可以达到某种计量属性的手段和技术,现值不能代表一种可以应用的计量属性。最后从实务的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会计实务中现值计量的折现率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等准则中,广泛采用了现值的计量属性,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理念。本文重点阐述现值属性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IASB于2009年6月25日就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问题向公众广泛征询意见,并于2009年11月5日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拟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计提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发生的减值。预期损失模型是针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计量提出的用于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另一种方法,文章在研究IASB与FASB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试图通过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比较分析,探索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等准则中,广泛采用了现值的计量属性,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理念。本文重点阐述现值属性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是资产减值计量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现值计量是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贷款减值损失确认与计量第一,贷款减值损失的确认。商业银行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贷款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贷款发生减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这些客观证据相关的事项必须  相似文献   

15.
陆露  邵晓辉 《财会月刊》2012,(23):81-83
预期损失模型的优势在于对标的金融工具或资产在会计存续期间的预期信用损失能进行持续评估,由此使得预期信用损失的所有变动信息都会在会计计量损益中得到全面反映。虽然预期损失模型在理论上具有优越性,但在会计实务中却存在诸多限制,要使新的金融工具减值计提准则能有效地实行,必须构建有利于准则实施的会计环境。  相似文献   

16.
安慧 《财会月刊》2008,(11):9-10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是资产减值计量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现值计量是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时,我国第一次明确地接受资产减值的观念,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有着深刻的联系。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我们却发现企业会计报表报告的资产项目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日益严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使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资产更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体现了客观性的原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会计期术资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鹏程 《财会月刊》2022,(19):66-75
预期信用损失的计提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非常重大,其披露的充分性影响到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及经营业绩的客观判断。鉴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参数、方法、假设的复杂性,如何合理运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并考虑管理层叠加是合理计提预期信用损失的关键。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中美欧主要银行在拨备覆盖率、拨贷比、信贷成本率及各季度信用减值损失计提趋势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各银行在计提预期信用损失时所运用的模型以及在前瞻性信息预测和管理层叠加调整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为规范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预期信用损失的计提和披露,客观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本文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宏观情景预测和前瞻性信息实务运用的指导,规范管理层叠加的运用及退出机制,加强对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情况的监管检查,并制定预期信用损失审计监督指引。  相似文献   

19.
资产减值会计的关键是合理选择计量属性。本文首先明确我国现行资产减值准则采用的计量属性并非公允价值,并结合案例分析了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的盈余管理问题。最后提出应根据资产现行用途将资产分为"在用"和"在交换"两类,不同类别资产的减值确认略有区别,但均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若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则暂且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要在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  相似文献   

20.
《四川会计》2001,(12):62-64
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应当调整每期的摊销金额,即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其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与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当期应摊销的价值,以前年度已摊销的价值不再调整。对于《企业会计制度》实施之前取得的无形资产,除减值准备的提取采用追溯调整法外,其余的不作追溯调整。(六)资产减值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质量的好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会计标准对企业资产的确认、计量均严格按照资产定义作出规定。《企业会计制度》将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