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环境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是当前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建立城市功能空间紧凑度模型来从城市功能的角度评价中国35个城市空间形态的环境绩效,并以此来探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城市外部形态、城市内部结构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环境绩效的几个主要因素,规模合理、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形态的环境绩效最优.  相似文献   

2.
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严重挑战,而中国尤为严峻。因此,建设紧凑型的城市是明智的选择。紧凑的城市首要是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这就必须树立起理性消费的观念。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住房的消费标准,并要形成对土地资源公平使用的机制,并营造和谐的社会。同时,要以公交交通引导开发(TOD)的模式,科学地建构城市的空间结构,使城市既紧凑又有节奏,既节能、节地又生动、活泼。并从对生态的全面理解,紧凑城市也应该能建成生态型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紧凑城市作为一种全新发展理念和模式已经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高度认可,必将引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对紧凑城市研究动态和发展内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科学指标体系,对中国16个特大城市的紧凑度进行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对城市紧凑度的经济效应、产出效率及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形成三个结论:第一,功能紧凑是紧凑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基底等方面存在差距,当前中国特大城市紧凑度发展存在较大水平差异。第三,从城市紧凑度多重效应计算结果看,城市紧凑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地均有效产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紧凑城市--重庆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重庆都市区同时体现着集中和分散相统一的空间发展过程.通过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分析,以及对重庆、香港、上海等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重庆都市区一心两圈的宏观结构和多组团、分片集中紧凑的城市空间规划发展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当中的人地矛盾较为凸显,因此,需要探索出一条高效、集约的城市发展道路。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在此种情况下便应运而生,成为了我国城市当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文章首先对紧凑城市理念做出了概述;其次对我国的城市现状以及弊端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紧凑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二战后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和快速城市化,出现了城市蔓延现象.在日本,城市蔓延一般是指缺少公共服务地、向邻近非城市区域弥漫式扩展,这种开发模式是地方政府在实施城市规划中对发展的企业、土地持有者和中央政府等做出让步的结果,并产生了高额社会成本、财政成本和土地成本.虽然日本城市规划者将土地重整视为城市规划之母和抑制城市蔓延的有效手段,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最近日本政府提出建设紧凑城市的政策,旨在降低小汽车依赖性和重新繁荣市中心以应对不断减少的人口和快速老龄化.  相似文献   

7.
紧凑城市理论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指导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土地利用理念和思想。针对紧凑城市理论与实践,梳理了现有的主要研究文献并剖析了荷兰、日本和我国香港三个典型以紧凑为导向的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案例,分析了紧凑城市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实践特点,重点探讨了紧凑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利用理念和特征。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指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应借鉴紧凑城市发展理论及土地利用的核心理念,以提升我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水平,推进新时期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城市紧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市紧凑发展内涵的阐述,概括了影响浙江城市紧凑发展的主要因子:地形、城市交通、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扩张方式、城市规划及国家宏观政策等,并研究了各影响因子对城市紧凑发展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9.
白磊 《城市问题》2006,(7):81-84
绿色城市主义是欧洲国家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思想体现,包括采取集中紧凑的城市形态以及减少能源消耗.与以往的规划模式--尤其是美国模式--不同,它体现了当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并为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指出了未来的可能方向.一书通过大量欧洲绿色城市的实例记录了这一思想的发展与成果,从中可以反思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与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香港新市镇发展至今已经较为成熟,其强调土地集约、功能混合的紧凑模式得到广泛认可,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并未达到"自给自足,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客观分析香港新市镇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有利于实现我国新城的高质量建设与高效管理,对推进新城与中心城区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点分析香港新市镇的紧凑发展模式,具体包括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混合居住形态,职住关系,公共服务配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客观评价总结香港新市镇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并针对大陆新城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大陆地区新城发展应控制新城建设用地规模;倡导混合居住模式,避免社会隔离;开拓新城就业岗位,多途径促进本地就业;鼓励政府购买,多渠道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外联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紧凑度和多样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我国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原因,并着重分析了城市多样性的五种类型,回顾了城市紧凑度的发展历史,最后给出了提高城市紧凑度和多样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如今,中国城市普遍出现了"城市病"现象,建设可持续城市是应对"城市病"蔓延、治理"城市病"的重要战略。在对国内外可持续城市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城市的全新内涵,从空间结构、交通结构、生态环境、经济支撑、文化传承五个维度论述构建可持续城市的主体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提出建设可持续城市的五大核心要件,即构建"分散紧凑型"多中心城市格局,建设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夯实支撑城市发展的实体经济基础,注重城市文脉延续,以留存城市特色与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劳动力、土地面积以及科技教育支出等作为投入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职工工资总额等作为产出变量,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中国287个城市的经济效率进行了研究。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各城市紧凑度综合得分,并将城市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分别与城市紧凑度和城市规模做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规模与规模效率、城市紧凑度与纯技术效率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小规模城市边际规模效率较大,大规模城市边际规模效率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中外紧凑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辨析了中西方不同发展背景下紧凑城市的具体含义,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高密度紧凑城市的概念,并指出高密度紧凑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土地混合利用和开发强度高,人口或建筑高密度化,城市整体形态紧凑。最后,探讨了高密度紧凑城市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方法,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之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战后,美国城市向郊区的无序蔓延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针对"城市蔓延"问题,"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论应运而生.首先,深入解读了"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的思想内涵,其次,总结了二者在核心内容上的理论共识以及侧重方向,最后,基于美国与中国城市发展的背景差异,对"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中国化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城市形态对空气质量影响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空气质量恶化现象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探索城市扩张与空气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成为热点话题。通过梳理国内外空气质量与城市形态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城市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同时对与空气质量相关的探索性城市形态指标研究进行了梳理。现有文献表达了以下观点:(1)不同城市形态会产生不同的空气污染排放,工业、能源、居住污染排放可以通过规模类形态指标测度,交通污染排放可以通过密度类、形状类、功能结构类城市形态指标测度;(2)通过优化建筑形态、强度、布局,以及构建城市通风廊道有助于降低城市微气候带来的空气污染物堆积;(3)使城市形态更加紧凑,禁止低密度开发,能减轻热岛效应,减少交通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最后对我国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
2009年7月12日至13日,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支持下,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的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在哈尔滨市国际会议文化中心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20.
德国鲁尔区“多中心的结构紧凑”空间发展思路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德国鲁尔区一直致力于结构转型,在工业遗产利用、生态复兴等很多方面树立了样板。从认识鲁尔区内在的空间特质(多中心)入手,识别其空间特色,然后剖析基于此特性的三大空间发展思路(结构紧凑),进而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