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政治制度密不可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断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刑事异化和犯罪类型新型化成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最为突出的犯罪方式,如洗钱罪、信用卡诈骗罪和集资诈骗罪等刑事犯罪违法活动。为了防止此类犯罪的衍生以及预防此类犯罪的多发,本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犯罪的整体做了分析,并且以金融诈骗为例,概括总结犯罪特征以及预防对策,从而遏制当前的犯罪态势。  相似文献   

2.
徐玫 《集团经济研究》2007,(16):204-205
一、洗钱与网络银行的概念 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许彦  王伟东 《活力》2004,(9):93-93
在青少年犯罪中,侵财型团伙犯罪其犯罪形态主要表现在盗窃、抢夺和抢劫上,并在其犯罪方法上仍然是表现在智能化、暴力化、流窜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国内严重经济犯罪和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逐渐增多,大量非法资金通过"洗钱"逃出或进入我国,形成资本外逃或"热钱"流入,为我国经济运行带来极大的危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之中指出: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而很显然,"洗钱"是一种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5.
田琪雅 《企业导报》2014,(9):159-160
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是被害人的首要特征,包括被害倾向性、易感性、受容性和诱发性四个方面。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行阶段、犯罪完成后三个阶段中被害性各有不同的表现,犯罪预备阶段主要表现为倾向性、易感性和诱发性,犯罪实行阶段主要表现为受容性,犯罪完成后又开始了新的犯罪预备阶段。以被害人和犯罪人阶段性的相互作用为视角研究被害性,对于预防犯罪行为,避免被害人向犯罪人的恶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男性犯罪青少年和在校中学生为对比分析对象,旨在经过对犯罪青少年与在校中学生就应时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两方面的比较分析,了解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实际情况,并为当今社会减少青少年犯罪和维护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培养其良好的应对方式提供必要的参考,从而为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培养健全的人格提供心理学依据,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7.
网络犯罪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犯罪,它包括以网络为对象的犯罪和以网络为犯罪现场的犯罪。它具有技术含量高、危害程度重、涉及面广、隐蔽性强等特征。因此,打击该种犯罪,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犯罪立法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犯罪是一种复杂、流变的社会现象。不同类型犯罪的手法会在彼此间被迁移、学习,新型犯罪工具的运用使犯罪手段也不断翻新,从而导致犯罪形式的不断演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科技高技能在犯罪中所占的含量和能量正日益扩大,手机短信诈骗便是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演进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诈骗犯罪形式,认真研究其特点及发展规律,才能因案施策,迅速侦破该类诈骗犯罪,并以此把握犯罪发展的轨迹,作好侦查的防控和打击。  相似文献   

9.
<正>经济犯罪作为一种高智能的犯罪类型,随着市场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各种经济犯罪也随之大量涌现。经济犯罪相对于传统犯罪有其自身特点,第一,犯罪主体身份日益复杂,职务犯罪、单位犯罪突出。其次,犯罪主体专业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犯罪分子多是专业人员,熟悉经济行业的运作程序和规律,善于发现和利用薄弱环节实施犯罪。所以经济犯罪不象暴力犯罪那样有明显的受害人或物供现场勘察,其物证痕迹提取通常需要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很高的特殊侦查。  相似文献   

10.
孙鹏 《河北企业》2014,(10):22-23
<正>边境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社会位置,成为走私、盗猎、偷渡等犯罪的高发区域。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制止走私犯罪的发生,是边防部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较量中,边防官兵有效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犯罪手段和犯罪途径更加隐蔽,增加了防控难度。如何在有限的兵力和执勤能力限制下,对犯罪分子产生最大程度的心理威慑、减少犯罪发  相似文献   

11.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概念及特点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步上升,从而也越来越暴露出其犯罪所呈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犯罪人群低龄化,犯罪手段不计后果 近20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年龄比以往提前了2至3岁.其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2.
保险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金融制度,保险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诈骗犯罪却越来越多,社会危害也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引起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可是无论实务界在处理保险诈骗犯罪及其相关问题时,还是理论界在研究保险诈骗犯罪及其相关理论方面时对一些问题都存在较大的争议。为了统一标准,更好地打击保险诈骗犯罪,有必要对这些争议问题加以厘清。本文从保险制度着手分析认为,保险诈骗犯罪的危害是严重的,特点是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鉴于保险诈骗犯罪的多样性、复杂性,应严格依照构成要件认定其入刑标准;对于保险诈骗罪的着手,应该根据刑法第198条所列举的各项行为具体地认定其着手标准,应根据每一具体犯罪情况确定其着手的标准;对于内外勾结骗保的情形,应当以贪污罪或职务侵占罪论处。  相似文献   

13.
挪用公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职务犯罪,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其新的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层出不穷,为正确运用法律,准确地惩治犯罪,本文就挪用公款罪在具体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和其他相似罪名的界限及处罚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罗志华 《活力》2009,(11):79-79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青少年犯罪,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18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对如何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家长、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本文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人手,分析其成因,探讨对策。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理论学界提出的犯罪既遂认定标准,无论是“犯罪结果发生说”、“犯罪目的得逞说”,还是“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都有其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不能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本文在对所有犯罪进行类型化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立法例,提出了犯罪既遂的认定标准——特定的危害行为的完成或特定的危害结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与犯罪的一般形式作为犯罪相比,不作为犯罪是犯罪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远比作为犯罪要复杂得多.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必须以不作为人负有作为义务为前提,而其负有作为义务的根据之一是先行行为的存在.先行行为既包括合法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但理论上对犯罪行为是否应包含其中,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不作为犯罪和先行行为的相关理论入手,重点阐述一下故意犯罪行为不应包含在先行行为之中,而过失犯罪行为可以的根据问题.  相似文献   

17.
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和自首唐业继犯罪预备,是指实行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状态。犯罪预备有两个基本特征;主观上,行为人有实施犯罪的直接故意。客观上在准备犯罪工具和制造犯罪条件。如,为杀人而购置匕首,为伪造发票而准备印刷器材等,这是准备犯罪工具。...  相似文献   

18.
城市犯罪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市犯罪预测的特点和方法城市犯罪同其它社会事件一样,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内存在着一定的演化规律。客观地揭示其演化规律、科学地预测其发展趋势,将对预防城市犯罪、乃至整个综合防范系统的运行作出贡献。科学预测城市犯罪的发展趋势是完全可能的。从理论上说,城市犯罪现象的稳定性、延续性特点,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演变规律,和因果性、反馈性发展机制等,使犯  相似文献   

19.
从职务犯罪的主观活动方面看: 1.在犯罪意志产生的形式上,自然人是通过其个人大脑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犯罪意志的,而法人则是通过法人机关在一定决策程序运作下产生犯罪意志的。 2.犯罪的法人在主观上具有为法人谋取利益的特定目的,即法人犯罪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犯罪而获取法人团体的利益;而犯罪的自然人则不存在这个特定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价值工程》2017,(2):243-246
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犯罪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侵犯的法益具有较为特殊的属性。本文从环境犯罪法益的概述出发,重点研究了法益的概念,以及从刑事政策机能、违法性评价机能和解释论机能等方面研究了法益的机能,进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环境犯罪的主客体,认为环境犯罪的客体是对于环境犯罪性质的一种综合的反应,也是对于环境犯罪侵害对象的一种保护,环境犯罪的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也就是法人)。由于大多数的环境犯罪都是在经营单位出现的,因此合理有效地对环境犯罪的实施主体进行界定意义重大。从公共安全说、多重客体说、环境权说、生态安全说、环境保护制度说和环境社会关系说等出发,研究了相关的环境犯罪法益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环境犯罪法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犯罪法益的内涵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