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财政”并非是一个正确的学术概念,“土地金融”才是更接近这一制度本质的表述。它是由城市土地国有、征地拆迁补偿、国有土地招拍挂、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划拨制度、中央—地方分税制和中央地方事权划分等一系列规则共同构成的产物。对“土地财政”的历史作用以及未来存废的讨论还需要结合土地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创造中的深层作用加以综合考虑。针对“土地财政”长期以来的争论透露出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缺陷,简单套用主流经济学已经不足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这一伟大的历史事实。对“土地财政”的大讨论不应停留在观点对错的争论上,而是要深入到不同观点所依托的理论上,从而将使这次讨论当成为一次提升中国经济学的宝贵契机。  相似文献   

2.
土地财政模式是地方政府实现区域竞争、促进城镇化资本积累的重要工具,具有一定时期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城镇空间的快速拓展。但地方政府过快的土地贴现,也带来了资源浪费、贫富分化、金融风险等问题,难以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模式不应轻言放弃,而应不断完善乃至逐步退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迅速进入到了快速城市化阶段,而快速城市化与快速经济增长互为因果,成为我国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城市快速扩张及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也非常突出:一方面,土地生产要素的紧缺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最大的"门槛",耕地保护因此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土地资产的暴涨也引致了房价暴涨等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以地生财"的土地财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土地制度的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而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改革"土地财政"、强化城市增长管理、抑制城市蔓延则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成为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土地财政成为必不可少的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土地财政的合法性颇受争议。从合法性的制度视角看,地利共享是土地制度合法性源泉,体现在规制性、规范性和认知性三方面。但是,土地财政的地利共享合法性也面临着规制上的多变和复杂,规范上的迷离和离散,认知上的背离与缺失三方面的危机。化解土地财政的合法性危机,需要对土地财政地利共享的合法性进行重塑:规制层面上,完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坚持土地使用的宪法底线;规范层面上,坚持土地改革的局部试点,谨慎推行全局式的土地改革策略;认知层面上,完善土地财政使用渠道,探索更加多样的土地增值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5.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土地财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土地财政中隐含了寻租、土地资源利用代际不公、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收入分配不公加剧、财政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形成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财税体制导致财力与事权失衡、土地权益机制存在缺陷、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对土地财政的治本之策是改革现有的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等相关制度,建立合理的制度框架,实现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句名言道出了土地的重要性。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初期,土地成为动员和吸引资本最重要的要素。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土地承载着更多的功能,其中"土地财政"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如  相似文献   

7.
试析土地收购储备资金风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一项重要的财力来源,土地收储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会带来各种风险,利率变动、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土地收储活动存在着不确定性,影响区域经济,甚至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创新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建立还贷准备金制度,可以极大降低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业具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重特征,中国房地产经济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资本的过度吸纳、基于投机动机期房购买的过度膨胀以及房价收入比的居高不下。房地产经济虚拟性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经济环境和制度因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对房地产资本投资利得对冲的制度缺失以及整个社会对城镇化发展的高度预期,促成了房地产经济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转换。房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定位于"房子是用来住的"基本功能,实施健康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和房地产业发展的规制政策。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业具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重特征,中国房地产经济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资本的过度吸纳、基于投机动机期房购买的过度膨胀以及房价收入比的居高不下。房地产经济虚拟性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经济环境和制度因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对房地产资本投资利得对冲的制度缺失以及整个社会对城镇化发展的高度预期,促成了房地产经济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转换。房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定位于"房子是用来住的"基本功能,实施健康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和房地产业发展的规制政策。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我国,"土地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已占有相当比重,很多地方由土地直接或间接带来的税收占预算内收入的四成以上,由土地出让获得的非税收入更占到预算外收入的六成以上。这种"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内因也有外因,其中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缺陷是产生"土地财政"的内在根源,我们要破解"土地财政",就要认识现行土地制度与"土地财政"的内在关联,并由此寻找对策,消除"土地财政"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可持续发展遭遇高成本的约束。如何以低成本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并保持城市化的聚集经济效应,成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从制度视角建立了一个城市化高成本的分析框架,对城市化成本对城市产业竞争力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对造成高成本的土地制度、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土地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且从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城市化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过快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地财政成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面临分税制改革背景之下财权事权失配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地方政府的过度企业化定位偏向以及政绩考评机制的缺陷。要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失控问题,必须使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划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改革官员考评升迁机制,同时还必须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城市棕色土地与土地循环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玉川 《价值工程》2011,30(19):323-32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规模迅猛增长,出现了一些废弃、闲置、未充分利用的土地,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土地资源浪费、土地污染、土地资源匮乏等现象。要根据棕色地块区土壤的不同类型,制定相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尽快恢复土地原状,实现土地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4.
土地财政与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相伴而生。土地财政给中国经济带来增长活力,但也产生资产泡沫化等负面影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不同,因此围绕土地财政展开多次博弈。由于市场化调控手段不足,中央政府不得已运用行政干预手段,在短期内有效稳定了房地产市场,但也引起经济的异常波动。本文对土地财政与行政干预的经济波动效应进行机理分析,利用2008—2016年98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中央政府的行政干预都会加剧经济波动;第二,行政干预在短期内抑制了土地财政的波动效应;第三,投资波动是土地财政和行政干预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15.
商品货币向信用货币的转化,改变了人类社会信用不足的约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分工和贸易的效率。中国的土地财政是中国信用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城市化接近尾声,资本投入减少,运营成本增加。土地财政一次性的融资模式,也必须尽快转变为现金流模式。这一转变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国国家信用转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杨昭 《企业导报》2015,(3):52-53
本文主要从城市化率和城市自我现代化的两个角度分析了土地财政阻碍我国城市化的内在逻辑。通过分析可知,只有破解了土地财政的问题,我国的城市化才可以健康平稳地推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进入转型期,土地利用管理事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同时,土地的属性和功能也在发生重大变化——资源、资产与资本的三位一体,给土地的宏观调控带来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刘锐君 《企业导报》2011,(22):17-18
现阶段,在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主要依赖土地财政,这势必加剧城市的无序扩张,透支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引发包括加重土地粗放利用和房价畸高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经济发展战略的东移,南汇区依托“两港”建设,接受浦东新区和深水港的双向辐射,正在不断提高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经济社会出现跨越式发展。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后备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形成土地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手段的保留和发扬,在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筹集到“第一桶金”的同时,也伴生着严重的社会后果,亟待改革调整.在理性认识土地财政的体制和制度诱因的前提下,应有破有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基点,顺应建设法治国家的既定目标,打破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允许农村非农用地进入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