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今年初“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似乎变得更加坚定了。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走出去”战略?什么样的企业更适合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还需要政府的哪些政策支持?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先生。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新希望集团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走出去的一些酸甜苦辣。中国加入WTO整10年了,中国的企业“走出去”的探索也10年了,新希望集团在“走出去”的探索方面也进行了10年。  相似文献   

3.
“走出去”与“请进来”是我国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在“请进来”战略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国政府和企业充分意识到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成为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成为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并由此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日前,福建省制定出台了《关于为福建省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化服务的工作意见》,从九个方面为企业“走出去”大开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措施。”本文阐述了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方面 ;中国企业要抓住“走出去”的时机 ;中国企业要瞄准“走出去”的目标市场 ;中国企业要选择“走出去”的经营策略 ;中国企业要找到“走出去”的合适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大势,而海外各国税法又千差万别。在“税务”这一事关运营成本的重要环节上,有何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6.
著名经济学家魏杰认为 ,在国际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条件下 ,任何一个国家既要引进别国的产品和资本 ,自己也要“走出去”。“走出去”包括产品输出、资本输出 ,但主要是资本输出 ,即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如何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对外投资 ,即快速而稳定地“走出去” ,我认为至少有下述十个问题需要讨论 :一、“走出去”的主体是政府 ,还是企业 ?二、“走出去”的主体是国企 ,还是民企 ?三、“走出去”的风险防范来自行政约束还是企业利益约束 ?  四、“走出去”是单纯的市场目标 ,还是多元的目标 ?五、“走出去”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是采取独资 ,还…  相似文献   

7.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近日表示,近年来,以对外投资为核心的企业“走出去”发展迅速,“走出去”和“引进来”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车轮。张晓强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上介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上海小企业》2005,(4):43-43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上,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优势,从国外经验看,从中国过去吸引外资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实施“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企业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逐步形成并实施以产品外销和投资境外为特征的“走出去”战略。企业走出去的多年实践证明,标准化是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技术动力。  相似文献   

10.
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那么,企业文化的国际化成为“走出去战略”的题中之议。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正确把握企业国际化中文化差异与沟通的关系,顺利实现跨文化管理,打造中国企业的软竞争力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单靠升温乃至过热的市场拉动,单靠全球对我们迅速成长的疏忽,单靠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已经难以保证我们中国企业的持续成长。面对缺少技术.缺少资金,缺少品牌,中国企业的下一步该如何抉择?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纠纷,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该如何与中介机构联手应战?而在这诸多现实疑问之前,我们先要冷静思考:中国真的已成为“世界工厂”了吗?“世界工厂”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我们的工业化道路究竟该如何走?  相似文献   

12.
对“走出去”的商业评价,应该超越战略层面的泛泛讨论,进入更细腻更深入的商业分析“现在‘走出去’,是不是还早了点?代价是否太大了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未果,国内舆论随即开始重新思考中国企业近几年不断升温的“走出去”战略。受海外收购业务的拖累,即将公布的TCL年中业绩也可能“很不好看”——坏消息一波接一波,针对“走出去”的反思潮,也可能一浪高过一浪。现在,是该建立一个关于“走出去”的商业评价体系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3.
李建华 《企业活力》2002,(12):30-31
<正>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正式写入“十五”计划。预计未来5~10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然而,中国企业“走出去”起步晚、经验不足,如能在比较与借鉴中,找出差距,吸取精华,将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张春昕 《人力资源》2006,(17):24-27
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主题是“引进来”,那么未来20年中国将致力于“走出去”。如何“走出去”?如何面对世界上多种文化、价值观共存的现状,找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同之处,为了同样的目标,共同创造价值?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把握这个新时代的“趋势”,协助企业完成“走出去”这一使命?——也许,目前中国投资最大的跨国信息安全软件公司——趋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趋势科技),在跨文化沟通管理中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次“走出去”的绝好机会。两会期间,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期,中央号召中国企业要跨出国门,“走出去”发展,各大媒体以此为契机做起了“走出去”的文章。   万向以 1984年首次将万向节卖到“汽车王国”——美国为起点,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 16年来,万向实现了从产品走出去到人员走出去再到企业走出去的跨越。万向瞩目的跨国经营业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5月 13日,鲁冠球就“走出去”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王小光的采访。本刊将访谈略作整理,以飨读者。   走出去,真正赚外国人的钱,才能提高国际地位   记者:您在 90年代初就提出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当时是…  相似文献   

17.
倪娜 《企业研究》2005,(11):36-37
“走出去”是一国经济及其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时机和基本条件已经成熟。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尚不存在“走出去“的能力。对此,本文认为.只要选择了合适、正确的策略,任何企业都能”走出去”,而且都能成功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18.
庄文静 《中外管理》2005,(5):101-105
“如果你爱他,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很著名的谚语,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经理人来说,恐怕再贴切不过了。当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通过“走出去”来实现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时,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经理人也随之“走出去”了。对于这些众人眼中的海外精英们,他们在外派期间,经历了哪些苦痛和体验呢?同时,又取得了什么经验和教训?通过这几位外派经理人的经历,也许可以从中折射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有时,是天堂还是地狱,可能只在一念之差……  相似文献   

19.
《企业世界》2004,(12):20-21
在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中,在建筑业“战国称雄”的时代,在游戏规则不利于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严峻形势下,国有建筑业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走对内深化改革、以“走出去”战略引领的开放性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张大丰 《英才》2005,(10):26-26
我们的企业是否有些操之过急了呢? 现在,中国人和外国人都隐约感觉到,一轮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高潮正在到来。所谓“走出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最直接的表现是产品走出去,即以自己的品牌出口。最近,取而代之的是海外投资建厂。从表面看,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好处包括可以获取重要原料和能源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