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究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78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Meta-RDM模型测度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将其作为衡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并采用SARAR模型验证了可达性提升对不同层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差异。研究发现:城市间交通可达性提升会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作用路径不同;可达性对普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提升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水平,进而提升技术进步来实现的;可达性对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促进资本要素及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进而提升技术效率值来实现的。另外,财政支出占比指标会显著影响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利于普通城市的技术效率提升,不利于中心城市的技术进步。在交通可达性提升的背景下,不同层级城市应有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大量出让、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考量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土地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生产要素,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使得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土地财政政策,这致使城市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Solow模型进行扩展,使用我国1999—2009年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城市产出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虽都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但每个省市都存在土地使用效率不高问题。通过区域划分估算全国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使用分位数回归法分析各地区不同的增长方式,并针对土地财政、城市产出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间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北京市2004-2011年间城市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非参数的马奎斯特指数法,分析了北京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及北京市16个区县经济增长效率的差异。研究表明:北京城市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城市技术效率水平一般,各区县内部差异明显,规模效应的抑制是制约技术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北京城市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变化呈现弱衰退的趋势,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的下降,且各区县间的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变化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差异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针对2000-2013年的市级面板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力模型,并分析核心变量对京津冀整体和区域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差异。结果显示,京津冀整体层面的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由三产产值、地方财政支出、公路营运里程和房屋施工面积这4个变量决定,对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作用最大的是三产产值及房屋施工面积。而对于不同类别的城市来说,其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核心驱动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常住人口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升高而递减,超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数量受到第三产业的驱动,而特大城市受到第二产业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标:分析新兴产业资源错配程度以及投资扩张、产品补贴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研究方法:在H&K模型基础上,通过推导静态一般均衡求解模型测算2009~2014年中国光电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发现:中国光电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配置扭曲,导致光电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过低;“双反”加速了光电企业的优胜劣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政府扶持与地区间竞争所引致的投资扩张是引发光电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研究创新:构建单一产业下基于一般均衡求解的资源错配模型,并从资源错配视角衡量产业政策效应。研究价值:有利于短期扶持性政策更好地发挥生产率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4 ~2008年的全国土地变更数据以及城市统计面板数据,选取距省会城市、邻近大城市、港口城市以及邻近省域省会城市的距离以及城市地理因素,研究了地理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重点探讨距离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目前我国大城市溢出效应还未完全发挥,距大城市越近土地利用效率反而越低;距省会城市越近,有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距邻近省城省会城市距离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距港口城市越近,较低的交通成本有利于获取国外市场,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因此,在经济转型时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进城市间沟通,缩短与省会城市、港口城市的距离,将更加有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规模的城市其用地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中国660余个不同规模城市的用地效率分析,在总结和分析了传统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基本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用地效率分析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极化模型.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城市发展的方向一极是大型化,发展成为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人口100万-400万);另一极是小...  相似文献   

8.
提高职工收入是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共同富裕之路的重要举措。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基于中国2006—2019年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阶段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及异质性。研究表明:第一阶段(2006—2016年),在挤出效应和竞争效应作用下,城市道路建设对职工收入提高有负效应,且城市人口增长对职工收入的正效应不显著;第二阶段(2017—2019年),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影响体现为正向拉动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影响存在异质性,城市规模对大城市职工收入的正效应更明显。另外,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内在需求,长期来看,地方财政更多地投入城市义务教育等民生支出可能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收入效应更为显著。因此,应保持适度的城市规模扩张、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布局、加大城市民生投入,逐步强化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进而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基于中国城市相关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法和随机前沿估计法测算资本市场扭曲,并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从规模和技术视角切入,实证分析了资本市场扭曲对城市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扭曲增加对规模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生产率具有负向影响。反事实分析结果显示,当消除资本市场扭曲后,从全国层面看,规模效率平均下降0.54%,技术效率平均上升4.25%,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上升1.54%。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2014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利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地区差异性,并采用SFA方法对研究结论进行稳健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2000—2014年东北三省城市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正增长,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了震动式的下降趋势。在样本考察期间,东北三省城市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3%,由技术效率改善(2.1%)和技术进步(0.2%)共同推动,且技术效率改善做出了主要贡献。(2)东北各省的城市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增长,吉林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双驱动,辽宁省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由技术效率改善推动的,而黑龙江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3)东北三省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相对较低,改善空间巨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时出现正向变动的城市占据样本量的32.4%,还不及全部样本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定义了城市整体交易效率,并在城市内部多主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机制,在分析中国城市间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产品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竞争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城市整体交易效率对城市间各方面竞争的影响方式,并构建了基于城市整体交易效率的中国城市间竞争模型.  相似文献   

12.
惠献波 《企业经济》2023,(2):118-128
在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为实体经济赋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微观企业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运用多期DID方法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降低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量”上缓解样本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在“质”上提高企业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此外,智慧城市建设对规模较大企业、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基于此,中国应从加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相关配套政策三个方面提升智慧城市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快速增长而用地严格控制的背景下,城市规模临近升级、城市结构即将演变的平原型大城市如何优化布局和创造特色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论文以潍坊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大城市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探讨促进城市形成紧凑形态、开放结构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5—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产业集聚虽然能够带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但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拥挤效应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病"成为制约城市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从城市规模等级来看,大城市集聚经济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带动作用有限,而中小城市依然能从集聚经济中获得较大收益;大城市"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带来的损失程度高于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物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构建1999~200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物流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应用Malmquist-DEA方法,对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来源、差异与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地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的恶化阻碍了生产率的增长;各地区存在严重的投入拥挤和资源浪费现象;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差异,原因各不相同;东部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最快,西部技术进步增长明显,相对而言,低水平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使得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最慢.σ检验表明,技术效率在三大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有发散的趋势.目前应注重物流业的规划、管理及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技术效率由全要素生产率分解而来,反映了投入与产出关系的问题,而技术效率又可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本文以河北省11地市的经济增长数据为基础,运用DEA中的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1995~2010年间技术效率变动情况,并对技术效率从时间上和地区分布上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增长2.1%,其中,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是技术进步,年均增长2.4%,而技术效率拖累区域经济的增长,年均增长为-0.3%,规模效率是影响技术效率变动的主因,反映了河北省地区仍处在粗放式发展的阶段.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暴露出的问题,对河北省城市的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用地结构失调等各种问题日益突出,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又相对较弱、管理尚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城市土地利用和规划,以城市发展规划为总领,合理控制各类土地的使用,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以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运用2014—2019年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技术创新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低资源禀赋城市、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抑制高资源禀赋、高数字经济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而对非智慧城市的作用则不明显。因此,应基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深度挖掘数字经济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同时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培育壮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新动能。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交通强国的目标需要充分发挥高铁服务供给的作用。本文利用2007—2017年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就高铁服务供给对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铁服务供给促进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朝多中心化方向发展,加速技术要素流动,促进产业资源在城市间的重新配置,进而提升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增强高铁服务供给可以缩小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技术进步在其中发挥主要的中介作用。分区域研究表明,高铁服务供给对于北方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大,并且有利于提升南方城市群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超越对数(Trans-log)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以湖北省农户的微观面板数据作为实证,对农户家庭经营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做了系统分析。实证分析结论如下: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看,农户的微观经济行为与农村的宏观经济表现是一致的,其中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起了决定性作用,技术进步则一直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直接动力,然而规模经济的作用并不明显,农户相对于生产前沿(最佳实践者)的技术效率差距扩大与分化则严重阻碍了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