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胡泳 《中国企业家》2008,(20):48-48
消息一个接一个。 一位大企业的老总对我说:“对于像我们这样规模的公司而言,这也许是我们所经历的历史上最快的一次减速。”另一家以创新著称的近年快速成长的公司说:我们一直顺风顺水,从未被这么大的风浪打晕过。  相似文献   

2.
近日,记者到广东某著名的家电集团采访时,碰到了一件刻骨铭心的尴尬事:记者在该集团采访完后,就从三楼向二楼走去,刚下了二级楼梯,该企业送行的友人猛地把记者扯了回来,我很奇怪地看着他,他急忙给我打眼色,低声而紧张地说:“我们的副老总上来了。”记者顺着楼梯往下看,只见那位傲慢的副总旁若无人地从我们三位身边走过。走下十分宽敝的楼梯后,我悄悄问友人:“这么怕老总?”他苦笑道:“不怕不行啊!”同来的路上,记者一直对这件事反思回味不已——企业里真要存在等级观吗?为此,记者专门与几位老总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3.
《乡镇企业科技》2010,(26):81-81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经常会有老总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企业里的一些员工给我的印象特别好:工作认真努力,原则性强……可是为什么公司的绝大多数员工都不喜欢他们呢?并且在工作进行当中大家特别不愿意与这些人合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4.
房煜 《中国企业家》2011,(9):116-116
因国美一事名声大噪的新日电动车副总裁胡刚来京洽谈业务,有人介绍给他一家公关公司,称其“能力十分出色”。宾主落座,总觉得对方眼熟,一看名片,原来这家公司就是“国美之争”中国美电器“御用”的公关公司。胡对我说,他的手机里存了700多个媒体记者和老总的电话,很多都是国美出事期间成为朋友的,我也算一个。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要不要企业文化设计的问题在国内一次大型企业文化研讨会上,一位企业老总说,企业文化不是设计出来的。其实作为企业文化设计专家,谁也没有说企业文化是设计出来的。我们说的企业文化设计是企业文化设计专家与企业领导和职工共同结合从而升华企业文化的一种过程。我们并没有说企业文化设计是越  相似文献   

6.
近日听一位县办企业的朋友讲,他们公司已连续四个月没发工资,职工生计无着,而公司总经理却随同县里一位领导出国“考察”去了。这位朋友还告诉我,近年来企业越是亏损,老总出国越是频繁,“夏游欧美冬飞澳”,于是便有了一个“环球老总”的雅号。  相似文献   

7.
2002年4月下旬,我与同是待岗在家的一位同事用工资卡去取钱,发现单位没有入钱。我多次向公司老总提出质疑,他说“五一”过后就让会计入钱到银行,可到5月中旬我仍未取到待岗费。同时发现档案已被公司邮出,在邮局滞留很久;社保也被停了。我顿感老总这样对待我们,是有意在将我们踢出公司。我们直奔公司,截住老总讨说法,老总便把我们被推出不管的底牌亮出:“企业困难,没法带你们,请自谋生路吧。”为了日后退休不受影响,我们哀求老总,给我们续上社会保险就行了,没有生活费就算  相似文献   

8.
前些时候,在与一位有卓越成就的企业家闲聊中了解到:目前,在我国企业家队伍中存在一种超越常规的心态。这位企业家坦诚地告诉我:“我实在不愿意媒体宣扬我的企业和我个人的业绩,因为这种宣传有意或无意地会加速我的企业垮台和我个人的失败。”接着这位企业家扳起五指...  相似文献   

9.
近日.与一些小企业的“老总”们闲聚,言谈中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一个问题:企业的生意太难做了!生意,经营也。企业的赢与亏、“老总”的功与过,其主要因素决定于企业的经营成效如何。企业经营,千姿百态,奥妙无穷。你有胜人一筹的经营战略战术,我有高人一等的营销方法之道。真可谓成也经营,败也经营。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想写傅文慧,是源于朋友,他说:“你们写人物专访,总写一些知名度很高的,其实,在业内有许多人值得一写。”我说:“您推荐一位吧。”他说:“那你写写傅文慧吧。”按照他给我的电话.我拔通了傅文慧的手机。得知我的意思后,她婉言谢绝:“你还是写写别的老总吧。”  相似文献   

11.
找自己     
李岷 《中国企业家》2008,(22):19-19
在不久前的某个场合上,一个规模不小的焦炭企业的老总跟大家交流他新近的一些感受:“前些年做企业,凭借的是生存理念来操作,未来再往前走,不能再走多数人都在走的低成本道路,而要走少数的道路。如果你跟人家的战略策略差不多,是你有问题。成为少数就意味着和大家不一样,但我现在最大的悲哀就是趋同,本来自以为想出什么与众不同的策略来,一说出来给人家听,结果人家也这么想,不禁又沮丧……但再过二三十年,我相信大家想的一定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12.
朱雪尘  赵亮 《英才》2007,(5):90-93
“我真心希望媒体和经济学家看到这样一个情况,不要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说我是买进卖出,即使是,也是对企业有很大帮助的买进卖出。”  相似文献   

13.
我有几个同学现在都在企业里当老总,在人们看来他们很成功,日子过得很舒服。一次同学在一起闲聊,言谈间几位老总不约而同地向我叹起了各自不同的“忙经”。我不禁饶有兴趣的问道,那么在忙些什么呀?一位在国企做老总的同学说道:“下个星期,市领导要到我们企业来检查。这下可把我忙坏了,又是准备向市领导的汇报工作的稿子,又是安排市领导参观考察的具体事务;对我们这个将向市政府申请专项贷款的企业来讲,这次市领导来,  相似文献   

14.
《中外管理》2010,(2):124-128,130,131
在新的一年,你有什幺计划?这是我们常常会思考的问题。曾经和一位老总聊天,他说:“每膈五年,我一定要折腾点儿事儿出来。要么买个房子,要不装修房子,要不就换辆车……”这样的成功人士大有人在。就像有些经理人,每年都会给自己设计一条旅游线路,享受旅途的乐趣;或者每年去实现攀登一个新高峰的目标……成功人士之所以可以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在4月刊中,我读到了《寻找“丰田原点”》的文章。可以说这是在“丰田召回门”事件中,非常冷静思考的一篇文章。我是通过《中外管理》认识“丰田生产方式”的,作为读者我很高兴地看到仍有一家媒体能不一窝蜂地棒杀—个企业、一种管理思想,而是冷静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6.
韦华伟 《中外管理》2004,(10):72-73
最近一个阶段.一些跨国公司和它们的经营大师不断受到来自媒体的强烈质疑。韦尔奇来华布道.张瑞敏、柳传志等不少著名企业领袖没到.自有其道理。但到会的企业家们也提出多元化、注重金融的发展模式等问题.而且认为这些根本不适合中国企业。甚至德隆老总唐万里痛心疾首地表示再也不愿意采用GE的发展模式。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普华永道怠工事件,更是让媒体掀起了一股对外国管理界名流的”质疑风”。一时间好像大家都找到了感觉:“跨国公司无文  相似文献   

17.
职场 《企业文化》2008,(5):44-45
既然选择了做管理,你就没有回头路,你就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公司,来适应企业文化,而不是让公司或文化来适应你。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看到很多的中层管理干部很努力,加班是经常的事情,说做到“爱厂如家”一点都不过分,可是他们总是得不到老总的认可,得不到下属的拥护,更不要说是获得职位上的提升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家》2010,(24):70-70
CE:外界的哪些质疑,你觉得难以接受? 王传福:(对质疑)我看得少。 CE:你认为外界在"妖魔化"你吗? 王传福:媒体、社会各界人士,一般他们可能按照正常思路看企业,假如我是他们也会这样。比如说,你的汽车做好了,他觉得不认同,觉得整合或者是跨界这么大,或是短期获得这么高的增长,他不认同,他说这样做肯定会出问题的,说起来也觉得挺对。我们相信会有这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记得我去一家集团公司培训,谈到如何选拔人才时,公司的老总说:“我们公司不招聘打工的人。如果一个人在应聘时说自己是来打工的,这样的人我们坚决不要。一个满脑子想的是为别人工作的人必定缺乏积极性,没有责任感,不懂得感恩,也必定缺乏激情,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企业家》2005,(10):i043-i051
“悟”,是张瑞敏非常强调的一种境界。“我倒是觉得,搞企业,如果你悟不出来,没用。别人告诉你也没用。就像禅宗说的,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只有靠自己。真是很痛苦。你如果悟不着呢?你如果悟错了呢?就像媒体上说的,张瑞敏不是神,也是人,也要犯错误。所以我是时时刻刻在琢磨。就像在走钢丝,每天都是在找走钢丝的感觉。如果你哪天没有走钢丝的感觉,那你就差不多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