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基于2005-2014年我国内陆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水平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东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对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单向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明显推动作用,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互动弹性系数不同;从短期来说,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因果关系不明显。最后,根据地区特征,提出促进城市化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首都经济圈城市化质量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阿特金森模型,构建了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分要素测度模型和分段测度模型,对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阶段性特征、空间分异特征、分类特征、协调性特征做了总体评价。研究发现,2009年首都经济圈处于城市化发展质量优化和提升阶段;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京津唐地区最高,南部石家庄、邯郸地区次之,北部张承地区及保定、衡水地区最低的态势;京津地区经济、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高于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而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相对河北省各地级市较弱;北京市、天津市为城市化质量滞后型区域,环首都经济圈的承德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为城市化速度滞后型区域,其余地市为城市化协调型区域。  相似文献   

3.
城市网络张力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与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十几年,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增大,其关键原因是两个区域城市化质量的明显差异.采用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实证了这种差异,并阐述其原因,分析过度发展超大中心城市的若干负面效应,进而提出西部地区要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和谐发展,今后应重点发展准中心城市为辅核心的、结构合理的城市圈,增强城市网络张力.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立区域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对山东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同时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特征、各类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在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将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城市化进程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探索世界各国城市化与高等教育规模联动发展的普遍规律 ,提出城市化水平是决定高等教育规模的关键因素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是造成地域间、省域间高等教育规模差异的决定因素。因此 ,必须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提供动力和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省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原因分析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在界定城市化内涵的基础上,重新测算了不同年份中国省区城市化的实际水平.构建较为全面的区域城市化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遴选出不同时期影响省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最主要因子.研究显示:(1)中国省区城市化水平分异是自然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等综合作用的结果;(2)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区域综合经济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社会投资、社会销售、居民消费以及邮电通讯能力等,一直是推动省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最主要动力因素;(3)由于历史基础以及不同时期政府政策取向不同,不同时期影响省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取了200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与东中西部地区实证分析了公路、铁路两类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城市化的贡献度,对比分析了东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城市化贡献的差异,结合各区域经济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探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化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公路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但抑制了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铁路的发展能促进西部城市化,但抑制了东部地区城市的城市化发展.这一结果表明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化发展与路网密度有关.在经济新常态下,全国城市化水平速率变缓的形势下,应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交通网络,加速铁路、公路建设,提升全国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建设用地扩张三方面梳理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地区工业化发展以及建设用地扩张使我国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更为复杂,城乡空间相互作用已超越传统城乡关系理论能解释的范围。另外,受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影响,我国乡村社会经济联系方向更为广阔和多元,生产要素在乡村地区不断发生重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向复杂、分化多元的方向变迁。同时,各地城市化发展模式和水平差异也使得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变迁具有区域差异。因此,基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经验探索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规律,提炼不同城市化水平及模式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区域差异,以及对大都市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进行跟踪研究,对于拓展人们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经济、社会、城建与环保四个方面的城市化复合系统模型,运用因子分析、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区域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以甘肃省的12个城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对甘肃省区域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关系.应用耦合机制和时空协调性模型,对1996、2000和2004年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性.中国大部分省区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颉颃阶段,且东部大部分省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在空间对应上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②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差距在增大;③中国大部分省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类型为工业化发展超前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将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论述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中国城市化政策研究、中国城市化特征研究、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中国城市化空间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区域城市化研究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王文佳  熊涓 《企业经济》2020,(1):108-118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多样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同时城市化水平会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关系产生影响。分区域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要素禀赋等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线性关系,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都将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4.
欠发达地区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不仅制约了其工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以宿迁市为研究样本并构建模型,研究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分析原因,提出通过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新型工业化动力;提高经济效益,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质量;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型工业化和谐发展;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高新型工业化发展潜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增强新型工业化发展助力的应对策略,以推动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张永年 《城市问题》2023,(7):33-42+83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遵循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化水平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物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法计算指标权重,基于引力模型建立京津冀预期物流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物流网络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京津冀物流网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关联性,小世界特征明显;网络中节点层级明显,呈现核心-边缘空间分异特征,存在多数交叠的区域子网,同时识别出保定、唐山、邢台等城市在网络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未来京津冀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物流水平,推动区域物流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苏北城市化的特征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在透视苏北地区城市化特征的基础上 ,参考国内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和苏北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 ,得出苏北地区应走集中工业化和城市化之路 ,并对苏北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095i等软件平台上,对延边州的城市化水平及空间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单从非农业人口比重来看,延边州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空间差异较大;城市化综合因子的Moran’s I指数为-0.255呈现负的空间分散现象;8个县市之间的城市化空间差异也较大,存在"极化"等现象。针对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期望能够为延边州城市化综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12—2016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如下特征:中国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中,生态指数明显高于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中国整体的协调发展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而东北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逐渐下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缓慢上升。因此,应加大对东北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扶持力度,同时增强东部地区对其他三大区域的提升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显现,过大的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运用熵值法、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收敛模型,考察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10—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也均实现了增长,但各地区之前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差异较大;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北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内部差异最大,长江中游的区域内部差异最小;全国以及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特征;全国与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研究结论为分析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时空格局提供依据,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