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杨树彬 《活力》2010,(14):140-142
本文从旗袍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角度,结合中华女性着装文化特点,分析女性着装走向,研究了中华女性服饰——旗袍文化不同时期款式变化和审美因素,阐述了旗袍文化对女性着装走向的影响。探讨了如何吸收中华服饰旗袍文化的精髓,穿出体现时代的服饰文化,以弘扬中华女性服饰文化的着装品位。  相似文献   

2.
服装色彩是服装感观的第一印象,它有极强的影响力,很多职场新人,告别学生时代,要融入工作环境,调整着装是第一步。若想让职场着装恰如其分,并与其工作环境相协调,就要充分了解色彩的搭配原则。本文从白色、蓝色、黑色、褐色与米色这几种职场常见色彩的搭配原则进行了分析,以求职场的着装色彩与严谨的现代职场氛围相和谐,从而营造和谐、赏心悦目的职场氛围。  相似文献   

3.
目前,服饰已与生活方式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功能性服饰粉墨登场--将功能性的设计融入到成衣销售里面。各种各样的功能性服饰出现在很多大商场里,大大满足了人们对服装利用不断变化的需求,让品位与个性在自己的着装中表现得生动自然。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色彩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传统色彩的形成与发展是和一定的思想观念相联系的,这就是五行学说。以五行学说为根本,产生了极具民族特性的五行色彩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并对中国文化、服饰、绘画、宗教以及诸多方面的色彩应用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剥波  杨静 《企业研究》2011,(5):121-121
在中国色彩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传统色彩的形成与发展是和一定的思想观念相联系的,这就是五行学说。以五行学说为根本,产生了极具民族特性的五行色彩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并对中国文化、服饰、绘画、宗教以及诸多方面的色彩应用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舞蹈是一种集人体动作、音乐、舞台、色彩以及服饰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依靠舞蹈演员自身动作来塑造舞蹈中所要变现的艺术形象,将舞蹈及其舞蹈演员的思想、情感呈现出来,从而在感动自我的前提下,感动受众,达到吸引更多观众的目的。但是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部分舞蹈演员动作过于呆板,表情过于生硬,不能向观众传达出舞蹈的思想与情感,使得舞蹈表现仅仅存在形式表现,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感觉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7.
刘凯  徐蕾 《价值工程》2013,(12):294-295
校园视频主播的形象、着装深刻地影响着节目质量,对观众的收看习惯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形体语言、服装语言、色彩语言等多方面来研究校园视频主播的形象、着装要求,以期对校园视频这一特殊电视媒体主播的荧屏表现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民族服饰研究是民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苗族服饰因其光彩夺目的银饰、沉重古朴的蜡染、巧夺天工的刺绣、绚丽多彩的挑花,以及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以苗族语言的实际使用为标准,将苗族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区,并就三大方言区苗族服饰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之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市场风向标     
《乡镇论坛》2011,(19):33-33
以"色"取胜的兔子彩色长绒兔的兔绒色彩天然,织成的服饰不易掉绒、不褪色,这是彩色长绒免得天独厚的优势。白色长毛兔兔毛由于表面的鳞片层光滑,不易着色,增加了印染难度,织成的产品易褪色,因此使用领域也受到了限制。彩色长绒免的绒毛浓密纤细,每根绒毛纤维上布满了天然的生理弯曲,增强了纺织时的抱合力,所织成的服装、饰品不易掉绒,能保持着装者的高雅形象。  相似文献   

10.
金澜 《价值工程》2011,30(29):217-218
设计色彩,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设计表现的重要手段。设计色彩是以对自然色彩研究为基础,依据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与要求,运用色彩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来表现和呈现空间,它着重强调色彩运用,利用色彩组合变化原理来发掘人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专业课程,是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设计色彩教学应该逐步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主观色彩表达和运用的设计色彩体系,从而超越模仿达到主动性的认识与创造,为今后的设计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企业道德资本已成为研究经济伦理的重要视角。本文试图将企业的人、事、物和由这三要素组织起来的企业管理制度与道德相结合进行研究,以期在道德力量的支援下,让企业运作更具效益,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将柔性的道德渗透形成企业的无形资本,即道德资本。  相似文献   

12.
王大江 《价值工程》2012,31(16):106-107
导致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是: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偏低;从业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政府监督的不利;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滞后性;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等等,对此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完善企业的会计管理机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力度;健全监督机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孙丹 《价值工程》2013,32(1):327-329
科学对于伦理,不能起直接的作用但是能起到间接的影响。它能够提供解决道德论题所需要的事实的信息,能为相对价值的判断提供某种基础。随着生命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发现一些被普遍接受的伦理原则却导致道德矛盾,一些适用大多数情况的伦理理论,在特定情况下也不再适用。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是有两面性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要发挥科学技术的最大社会价值,伦理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的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4.
慎独作为一种传统修身之法,他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自律和行业、职业道德三者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很大的互补性通过培养对临床护理人员的慎独精神,对提高道德自律有很好的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安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生命健康权利得以享有,免受死神的眷顾,免受健康权的侵犯,免受职业病的痛苦的状态。安全伦理的三要素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又有区别,安全道德意识具有内隐性,安全道德活动则具有外显性,而安全道德规范则是道德活动的制度安排,是道德行为的准则。  相似文献   

16.
丁菁  张伟 《价值工程》2011,30(34):284-284
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一个行业或职业的基本要求,是该行业或职业生命力的根源。职业道德缺失必然会导致职业行为的失范现象。本文探讨了作为社会良心的新闻工作者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并对当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做出了讨论,对如何塑造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对高校师德缺失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智  胡建石  殷爱娇 《价值工程》2010,29(29):210-211
当前高校师德存在逐渐缺失问题,虽属个别现象,但已影响了教师整体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只授业不传道,育人目的淡化;重科研轻教学,教育功能虚化;重名利轻奉献,服务意识边缘化。其弱化原因有:社会理想化诉求传统与教师个体现实性追求之间的矛盾;教师管理与评聘制度的缺陷;市场经济对高校办学理念和教师主体价值的冲击;社会性道德危机对师德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制度总是与某种特定的伦理要素相适应的,这不仅是说市场经济制度的生存与确立需要伦理的辩护与支持,市场经济制度的运行与发展需要一套与相适应的伦理理念、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来给其提供价值效能和动力牵引,而且市场经济制度还必须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习俗、传统道德等伦理要素相粘合才能有效运行和富有活力,为此,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伦理道德体系地过程中,既要大力培植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要素,又要努力扶植、转换传统道德资源,并实现两者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20.
For long, the fashion industry has adopted the linear economy's “take-make-use-throwaway” system, an approach that has adverse side effects, such as economic loss,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and threats to human society. To address these adverse consequences from fashion's linear system, governments and business leaders are advocating the societal need for a shift from the linear economy to the circular economy, which endorses the “take-make-use-reuse” system. Despite the growing demand for changing to a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fashion business (circular fashion [CF]), two critical issues remain understudied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First, although academic research on CF has increased in the past 5 years, the lack of scalable CF research has hindered the industry's ability to increase its adoption of a truly circular economy. Second, although the fashion industry faces complex challenges in instituting CF in that just one supply chain member's (a fashion retailer's) commitment is not sufficient to create a truly CF without the involvement of others (consumers), there is yet no empirical research that investigates whether consumers morally support the idea of a CF and feel obliged to take part in fashion businesses' CF offerings. Thus, we investigate whether and how morally grounded traits—corporate moral responsibility (H1+), consumer moral responsibility (H2+), their interaction effect (H3), and corporate hypocrisy (H4−)—influence consumers' attitudes and engagement (H5+) toward fashion corporations' CF offerings. Our empirical evidence, using a U.S. consumer survey dataset of 351 responses, shows that all of these hypotheses are supported. The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