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承担着为高新技术转化、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为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从几方面入手:学校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建设更加实用的职教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质量职业教师队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院校己经成为了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美国学者怀特赫在《教育目的》一文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能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的教育就没有人文“。这就要求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就业情况普遍不错,但用人单位一方面满意于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为高职毕业生的素质失衡感到烦恼。许多用人企业反馈高职毕业生存在人文素质不高,不求上进,缺乏合作意识、做事马虎、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流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10):182-184,181
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将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可以概括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观、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5,(28):188-190
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我国高等本科职业教育的任务,在转型之初存在的问题是重就业指导轻职业教育、重基础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提高、重学历学位轻双师型师资培养、重统一培养轻个体职业指导等;分析其成因主要有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评价的偏见、学校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和人们的职业意识淡漠。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为动因,以法律制度为保障,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严格职业教育任职资格,注重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借鉴国际经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强化职业教育观念,培养应用技术性人才;开展行业市场调研,突出地方特色设置专业课程;推进"跨界合作"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注重个体职业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应对高等职业教育给予更多的经费投入,并且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借鉴以往中央财政对本科高校经费保障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梁明 《价值工程》2014,(20):245-246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培养和健全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但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就业导向的理论依据,进而探讨了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在就业导向下的发展思路:对学生进行职业前途的导向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姚珣 《价值工程》2011,30(19):261-262
实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从实验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管理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开展实验实训条件的内涵建设,注意处理好建设中的"量"与"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青睐的是有经验、有准备的"职业人"。但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导致很多毕业生在短时期内无法融入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引入现代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这方面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企业文化修养;建设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岗位课程体系;以自由创新为指导,改革教育教学;加强人文通识教育,培养现代公民,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建设致力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总之,高职院校应在深入把握现代企业和现代文化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建设以现代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量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生源紧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除降低录取分数线外,高职招生形式多元化,如单招、对口招生、五年一贯制大专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已经面临相当大的考验。但是如何把这些"低门槛"入学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高等职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一、"低门槛"入学面临的教育问题1.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虽然整体较好,但仍然是良莠不齐,  相似文献   

12.
顾天盛 《价值工程》2010,29(27):191-19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十年的告诉发展时期,高职院校的数量、质量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显著的就是"双师型"教师,不仅数量上不足,而且质量上夜不高。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关系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6,(35):218-2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在新技术革命、产业结构升级、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培养本科层次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一线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开始在我国兴起。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KT学院高职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KT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就业导向的理论依据,深入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学生进行职业前途的导向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行动教学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人才,不仅要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更应该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才能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虽然培养了大量的"下得去、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环节,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一个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键能力对劳动者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关键能力基本内涵出发,通过比较国外发达国家关键能力的培养,探讨了如何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中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4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其中,国家将至少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支持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这是中央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首次巨额投入。面对如此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文章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和职业技能认证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就要与行业对接,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导向,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虽然培养了大量的"下得去、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环节,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一个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