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究其本质是由于“人职不匹配”造成的,因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大学生毕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聘招不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因此“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毕业生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定位,引导大学毕业生在认真地了解自我、了解工作之后,寻求人职最佳匹配方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观察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根据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实际上不只是中国的问题,欧美发达国家也有。中国这么多毕业生,毕业后一年内仍然没有就业,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为数不少。有统计显示近年来国内毕业一年时间内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大约占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20%。2008年中国有540万大学毕业生,有大约100多万没有实现就业,加入到2009年大学生就业大军里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形成,大学生就业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分配到市场调节方式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以及比较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  相似文献   

5.
声音     
《中国企业家》2011,(21):34-34
“中国应该抓住时机,继续走制造业之路,未来20年中国还是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除此之外,别无出路。”  相似文献   

6.
走以创业拓展就业途径的新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和增量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在现有的就业环境下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就业新途径,寻求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良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以创业实现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理念能够有效地拓展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帮助他们从就业走向成功创业。  相似文献   

7.
尹辉金 《人力资源》2007,(8X):32-36
目前社会上面对“80后”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花大量精力招聘培养的大学生流失率太高,以致有些企业已经放弃招聘应届毕业生。  相似文献   

8.
近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跳槽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有所增多,去年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审理了20多起,而过去这类案件很少.当前,大学生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都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应届毕业生留用任职协议》或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为能留住人才,防止被大学毕业生当作实践锻炼的“跳板”.一般在所签协议上都写明毕业大学生的最低服务年限,并约定如大学毕业生服务期未满而辞职。将赔偿单位数额不菲的违约金?但仍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因对单位的待遇或环境不满意而提前解除合同,且不愿赔偿违约金。而单位因大学毕业生不愿赔钱便扣留其档案,不办退工手续,从而引发劳动纠纷。  相似文献   

9.
《中国就业》2013,(7):59-59
教育专家、上海教育科学院原院长胡瑞文主持的一项研究预计,2010年至2020年,中国预计将新增9400万大学毕业生,由于同期市场提供的白领岗位只有4600万,预计有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将入职蓝领行业。尽管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不断低端化,已经产生出"蚁族"这样的阶层,但从未来趋势看,如果发生过半大学生入职蓝领的现象,势必将让许多含辛茹苦供养大学生的父母为之惊愕。大学生就业“蓝领化”,你怎么看?  相似文献   

10.
《中外企业文化》2006,(9):58-59
2006年夏天,又有413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而去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中,还有很多人没有找到工作。“2006年全国近百所高校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截至5月底,大学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签约的占49.81%;尚没有找到工作的为27.25%;6成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将月工资定位在2000元以下,甚至有1.58%的毕业生愿意以“零”工资就业。2006年,两个词汇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一个是“跑场”,专指手持简历,在招聘会挤来挤去的情形;一个是“考霸”,专指那些虽然屡次失败,但依然屡次报考公务员的考生。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的职位有10282个,而报名人…  相似文献   

11.
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增长,导致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相对来说,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针对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从政府、高校及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探宛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各种内外部因素,从而最终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白凯  谭涛 《中国就业》2014,(9):18-19
正2013年6月9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我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较往年有所上升,但这与美国高校毕业生参与创业的超过20%的比例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据统计,重庆市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3%,略高于全国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比例较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未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也是摆在高校教育面前的一  相似文献   

13.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就业竞争中战胜竞争对手,大学毕业生纷纷使出看家本领,从最初的文凭较量,发展到了“价格战”。2003年,辽宁某高校一些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率先主动提出了“零工资就业”,拉开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价格战”的帷幕。此后,在北京、上海、青岛、杭州等东部沿海大城市相继出现“零工资就业”现象,特别是今年愈演愈烈。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0.8%的被调查者处于“零工资就业”的状态,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高校扩招让更多年轻人得到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然而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07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工业和相关外向型产业遭遇重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和行业趋势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形成,大学生就业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分配到市场调节方式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以及比较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提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  相似文献   

16.
赵娜 《中国就业》2009,(6):45-47
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上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大学生就业,又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热点。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种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尤其是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得裁员增加、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就业岗位大量流失、用工需求急剧下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就业局势的稳定。当下,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近年来,根据人保部进行的有关统计,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17.
高校扩招让更多年轻人得到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然而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07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工业和相关外向型产业遭遇重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和行业趋势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眼下,企业一线班组邀大学毕业生“加盟”的呼声很高,而不少大学生却不愿“沉”下去干番事业。据笔者对近几年招入我厂的20名大学生工作意向的摸底调查,想去基层班组工作者为零。大学毕业生缘何怕进班组?据分析,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彭长桂  张莹 《人力资源》2006,(14):55-60
作为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华英才网一直非常关注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状况。在“2006 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中,中华英才网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旨在考察大学生在择业求职中的主要关注点及相关情况,尝试在大学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对话机制,帮助企业了解和认识大学生、调整自己的人力资源政策, 提高以招聘为中心环节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整体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20.
小辛是一位大学毕业生,老家在外省的乡下,大学毕业后,想留在大城市就业,跟许多做着“跻身大城市”梦的大学生一样,成了大城市里的“蚁族”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