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有效释放与利用产业用地,是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与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也是区域增速发展的突破口。文章以深圳市龙田片区为例,先介绍了片区统筹规划的思路及深圳市龙田片区概况,然后从三个方面剖析了深圳市龙田片区统筹规划实践,包括确定开发模式、生成规划方案和确定实施方案。通过片区统筹探索,对片区内用地功能布局、产业用地规整、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进行统筹规划,以期破解片区发展的空间难题,为坪山高新区释放连片产业用地空间,推动深圳市龙田片区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综述2019年,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研究制定了产业用地高质量标准化出让政策,并已全面实施。根据产业用地高质量标准化出让要求,在梳理本区域储备产业用地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上海市产业地图、产业用地空间布局,以反映各区域现状不同产业类型的绩效最优值和平均值为目标,按产业类型形成区域性(园区)的绩效准入要求。  相似文献   

3.
住房保障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保障性住房用地布局规划是核心。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用地布局中考虑的因素包括:以往布局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布局在中心城中心地区以外区域,为有效利用资源可沿公共交通走廊集中安排住房建设,以集中建设和开发配建为手段进行空间布局,促进社会公平和融合。  相似文献   

4.
杨彩霞 《价值工程》2010,29(4):165-165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发展和建设商务中心区,是首都经济功能扩展的必然需要,对于推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北京城市形象,确立北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都有重要的意义。对北京商务中心区(CBD)的区域用地情况、建筑以及交通规划三个主要内容做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探讨城镇建设用地空间结构的连通特征,在城乡规划与复杂网络交叉领域,以黔江区2013年现状及规划建设用地为基础数据,对城镇建设用地空间结构进行网络模型构建,对比分析两者空间结构连通性差异。主要研究结果为规划后建设用地布局连通性结构稳定性、均衡性明显提高,但空间格局局部仍有不均衡;随着建设用地的扩张,山体、河流、道路等阻隔因素的制约作用增强,组团间连通程度低于内部。研究结果为今后城镇道路交通建设、城市设计、用地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城用地有机生长的规划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城的用地功能组织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我国大城市地区新城土地开发与规划的现状及其特点的考察 ,分析了我国新城用地规划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提出了合理组织新城用地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走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资源、积极盘活存量、做大增量的创新之路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支持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着力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在"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引领下,襄城区发挥优势,及时调整产业规划,大力实施"文化立区、旅游活区"战略,把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成为主导产业。伴随着产业发展、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襄城区土地供  相似文献   

8.
城市用地功能规划调整过程中污染场地合理利用是土地资源再利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如何保障再利用地块的环境质量角度出发,提出在用地规划阶段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用地规划的合理性,并对如何建立场地环境评价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城市非建设用地划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城市非建设用地数量、功能与性质的巨大变化,决定了必须改变传统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和管理策略.通过划分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生态基质用地和可建设用地,严格确定其边界,并分别予以严格的保护和发展导引,从而协调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和发展的矛盾.生态敏感性分析作为理论成熟、应用广泛的技术方法,能够为城市非建设用地划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文章以南京市江宁区大连山一青龙山片区为例,选取合适的生态因子和分析方法,研究各因子时地块生态敏感度的综合影响,进而划分生态基质用地和可建设用地,从而阐明生态敏感性分析在城市非建设用地划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是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是一个方案编制和实施管理的连续过程,其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相关主体参与规划管理的动机.进而通过分析现有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制度根源,并结合我国不同地区所进行的规划管理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最后从规划编制的思路、内容和实施管理对如何加强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的管制和引导功能提出了系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外物流》2006,(9):52-52
为防止将“物流”项目作为圈地途径,厦门市规划局向外界发布“关于厦门市物流项目用地规划管理导则”,明确规定厦门市物流项目用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只能以物流性质进行转让。  相似文献   

12.
《国土经济》2008,(3):14-14
当前,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之间的统筹不够,不少建设规划用地规模、用地标准过于宽松,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不合理,工业用地比重过大、利用效率低下等。到去年10月底,我国建设用地总量为4.85亿亩,未来还会增加,如果继续宽打宽用,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将会造成更大的浪费,非常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中国,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这是一条长期的根本方针。  相似文献   

13.
城市"灰色用地"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界定了城市"灰色用地"规划的涵义;探讨了城市"灰色用地"规划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对"灰色用地"选址、规划过程及操作机制等的探讨,表明城市"灰色用地"规划能较好地适应经济生活中不确定因素导致的用地数量、用地结构、用地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要作好小城镇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真实、可靠的资源为基础,坚持区域资源的有度开发和利用.同时既要从小城镇的自身出发,又要树立区域和全局观念既要着眼于当代的利益,又要考虑未来的需要: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不脱离实际.只有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才能作好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融为一体的小城镇用地规划.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城乡规划和管理单一强调建设用地,忽视了对整个区域起生态支撑作用的非建设用地,对城乡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提出应重新审视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探索相应的规划思路。总结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非建设用地面临的困境,并分析了其原因。在辨析城乡非建设用地的用地类型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总结了城乡非建设用地的识别方法。最后,基于城乡一体化理论,探索了城乡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框架。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用地规划管理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市化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我国城乡用地规划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创新、完善的改革过程.以我国城市化发展为背景,以用地规划法律制度建设的历史轨迹为主线,对我国用地规划管理制度的变迁过程和特点进行总结与分析,并以问题为指向,概括了当前我国用地规划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展望了进一步改革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缓解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有限供给矛盾,城市建设用地必须走节约集约之路。采用归纳分析、对比分析论证当前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的必要性,指出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规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完善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和提升城市建设用地总体价值的需要,并找出现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主要存在管理未实际履行、规划体系缺失、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最后提出要从明确目标定位、开展编制工作、完善组织管理、加强专题研究、健全监管机制、建立考核体系等方面来开展城市建设用地集约规划。  相似文献   

18.
徐汇滨江地区位于黄浦江西岸南延伸段地区,北起卢浦大桥、南至徐浦大桥,沿江岸线约8.5公里,拥有浦江西岸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商业商务开发用地,总计约为22.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为18.8平方公里,水域4.1平方公里。根据区域特点,着重发展商务、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业。该区域内分别有外环线、中环线、内环线快速路三线经过;  相似文献   

19.
滇池流域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出1988-2008年的6期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控制自然资源因素,比较分析了经济发展因素和规划政策因素对滇池流域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影响.认为尽管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增长对于区域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解释更好,对于区域...  相似文献   

20.
永康市审时度势、推陈出新,积极推动转型升级截至2011年年底,浙江省永康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已达12485.42公顷,超出规划期末(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控制规模747.4公顷,未来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将受到严格控制。2012~2020年,全市剩余可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为1617.6公顷,未来用地空间严重不足。永康市审时度势、推陈出新,积极推动转型升级,极力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坚持"节约首位、集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