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伴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形态,如何加强城市群周边地区的建设与管理,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带动更大区域的同步发展已成为重要命题。借鉴国内外跨区域协调管理的实践,从管理体制、规划管理模式、政策法制等方面对绿心地区行政组织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创新性地提出"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管理运作模式的措施和建议,以期对我国其他跨行政边界绿心生态地区空间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组织机制和管理模式是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顶层设计的基础工作,也是当前制约城市群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借鉴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关于组织与管理模式方面的经验,对促进我国的城市一体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辨识我国城市群演化状态及组织与管理机能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回顾和实证分析,指出行政等级、规模尺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市场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城市群的组织与管理存在滞后状态,改革刻不容缓。通过回顾、归纳和总结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城市群不同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及其特征,结合国际区域管治的一些最新趋势,提出对我国城市群组织与管理的启示,以及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包括构建弹性组织架构,设计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推动实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的行动方案和制度保障等。  相似文献   

3.
唐山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市是京津唐经济区和京津唐特大城市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章从区域城市群整体协调持续发展、区域和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开展城市综合减灾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体形态,也是区域重点开发及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群的发展不仅能够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而且能够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从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从概念、模式、形成机制、空间结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阶段与判断指标体系等方面对城市群国内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综合,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群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诊断城市群生态系统状况出发,按照培育城市群共同价值体系、开展生态资源调查与评价、制定区域生态网络格局和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技术路径,提出制定城市群生态网络格局的要点;基于生态学的尺度理论,优化城市群区域生态空间的构成: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单元、区域生态廊道、生态保育区、城镇建成区绿地;提出"按需划片—按片定类—按类划区—按区定级",分级管制的规划管制路径,探索出我国城市群"生态需求分片管制、生态系统分类管制、生态功能分区管制和生态用地分级管制"的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得出了该模式有利于保障城市群生态空间数量,提升城市群生态系统质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国外城市群水资源开发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伦敦、洛杉矶、纽约、东京、柏林等城市群地区的水资源开发过程和开发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纽约和东京城市群按照"水区"和城市—区域发展原理,协同建设与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水源涵养区,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伦敦和柏林城市群,尽管水资源先天不足,但由于采取了有效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措施、高端的水处理技术及循环用水系统,实现了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洛杉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的欧文斯河谷和莫诺湖泊盆地掠夺性水资源开采行为应引以为戒。我国正处在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模式、水源涵养区建设经验对我国城市群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京津冀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城市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建设城市群的水源涵养区,以水定城,具有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借助GIS和数理统计工具,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分析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探索,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呈现出“五减三增”的态势,城镇生活用地、工业生产用地和其他生态用地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其他五类用地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而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面积的扩张主要来源于生态用地面积的缩减。2.虽然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协调关系较高,但总体来说耦合协调水平呈下降趋势,而且区域生态环境滞后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的高度耦合。研究结果揭示,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样本,选取评价指标综合评量城镇化及生态环境水平,构建生态环境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分析模型,实证检验该区域内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自2007年被确立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以来,生态环境和城镇化的耦合度在0.96-1.00的区间波动,协调度呈S型上升趋势,由中度协调发展到了极度协调,实现了生态环境和城镇化的良性耦合及高度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低碳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属性,重点发展以城市群为范畴的区域经济社会,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导模式。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低碳城市群标准体系是一个由各分支体系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所形成的一个有机互动整体,是一个嵌入在社会管理、经济模式、产业技术、能源结构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系统。标准体系通过的系统协调效应使低碳技术体系发挥更大的碳减排推动力,是一个更趋复杂化、系统化的社会工程。文章提出了低碳城市群标准体系的基本定义和建设重点,对低碳城市群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内涵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之下,制约"南北钦防"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在于区域政府主导下的公共管理创新。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区域公共管理为视角,探讨"南北钦防"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公共管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政府应在管理理念、政府行为与协调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基尼系数对我国城市群创新能力进行了空间差异研究,以解决我国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不平衡等问题。研究发现:各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总体差距呈减弱趋势,而城市群之间由于要素的流动和共享,相邻区域的创新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正向激励。因此,应发挥榜样城市的示范作用,对周边区域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提速,充分发挥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联动延伸,以此带动其他城市群,使各城市群之间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通过构建城镇群等城市联盟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积极有效的手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先后形成的珠三角、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城镇群,通过城市间的资源互补和优势扩散,带动区域整体水平,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不同层次下各城市及区域主要产业就业人口区位商的计算比较,揭示了珠三角区域在制造业方面,大珠三角区域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及泛珠三角区域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的竞争优势,体现了不同层次城镇群内各行业的竞争发展趋势,由此验证了建立不同层次城镇群的必要性和竞争优势,为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段进军  韩坚 《城市问题》2007,(11):44-47
在全球和区域视角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并提出以下观点: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化;发展城市群,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建立不同尺度的区域循环产业,实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建设道路通讯网络,实现要素的流动化;划分重点区域,实现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市民社会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规划引导型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弱但也是最具潜力的区域,从空间经济学角度来看,规划引导型城市群战略存在四个问题:城市群间协同政策不足、总体发展程度弱、核心城市不够发达、核心和外围城市间渠道不畅。在城市群发展时空演变理论的基础上,结合8个城市群的不同特点,提出“十四五”时期规划引导型城市群的差异化战略深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数字经济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并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可以有效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且在东部地区的积极效应更突出;基于门槛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典型的双重门槛特征,当数字经济指数位于第一、二门槛值之间时,其对城乡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促进地区创业,进而驱动城乡协调发展。因此,新发展阶段应该积极推动数字经济深度改革,在扩张规模的同时注意防范化解潜在风险,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多中心城市集群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空间发展战略模式,是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重要的都市区经济体,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实现湖北区域弯道超越、拐点跨越的重要城市集群。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空间特征与发展模式,利用区域关联系统、共生思想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分析了其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多中心关联关系、多中心协同共生等机理、路径、模式,并从体制、经济与社会维度提出了多中心城市—区域关联与协同共生思路。  相似文献   

17.
汪勰 《城市问题》2012,(9):50-54
通过中国城市群发展案例,分析了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主导产业辐射带动等三种发展类型的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提出城市群建设必须考虑与产业发展的平衡、协调和联动,必须与工业化、城市化、服务业相匹配,尤其是要重视服务业对城市群建设的纽带和支撑作用和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并减少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  相似文献   

18.
宁夏生态环境分区与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20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城镇体系是城市化发展的地域组合形式,其发生、发展与周围的自然系统存在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充分体现在城镇体系的地域特征、空间格局与布局规律上.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普遍滞后,脆弱的生态环境必然导致城镇化发展的地域化途径.文章针对宁夏目前存在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宁夏的5个生态环境分区为基础,首先探讨了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的地域特征,进而明确提出了宁夏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战略,在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提出了宁夏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形态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三城市群说、四城市群说、五城市群说、六城市群说等几种观点,且中部地区各城市群的概念、空间范围差异很大。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特征进行科学分析,为合理布局城市群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和形成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带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群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16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了基于国土开发压力的城市群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城市群的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城市群国土开发压力分异明显,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高、区域自然条件差的城市群,区域承载力相对较低,国土开发压力相对较大;第二,城市群国土开发压力的分异主要来自生态维度;第三,城市群的资源紧缺度与资源集约利用度不匹配,部分资源紧缺度高的城市群,资源集约利用度较低;第四,城市群环境压力与治理效率未能实现有效耦合。针对上述研究结果,从经济增长方式、区域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