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在现阶段,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是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孙剑 《经济界》2009,(5):78-82
当前我国的捉业发展面临着农产品供给不足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矛盾。数据检验表明,劳动力投入和财政支农力度与农产品供给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在我国农业生产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条件下,必要的劳动力投入和财政支农力度一方面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农门",不能就农说农."三农"的非农化是其根本出路.而要农民非农化,首先必须使之知识化,使农民具备非农化的内在条件,而农村城镇化则可为农民非农化提供空间,农业产业化则可为农民的非农化提供出路、基础.  相似文献   

4.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各地劳动部门从我国国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和“互联网+就业”的现实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为此,国家“十 四五”规划中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 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以“W.D”为案例,通过对昆山蓝领就业“线上+线下”经纪人模式的研究,阐明了线...  相似文献   

6.
孙仁杰  张洪艳 《活力》2014,(3):45-46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析出,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分析黑龙江农民非农就业问题障碍,主要有:农民非农就业的盲目性、社会歧视、劳动力市场障碍和土地制度障碍;而农业人口基数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城镇化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培训机构不健全是就业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业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原来从事的农业生产中剩余出来,并向非农产业转移,其势头之猛出乎人们意料.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发展迅速,而且转移由自发、盲目状态向有序流动发展,形成了大规模跨地区转移和"回乡创业"双向流动的新格局.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同时避免引发其他的社会问题.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8.
解决农民充分就业问题,是一项艰巨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逐步的甚至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来解决。为了实现平稳过渡,我们除了应当尽快打破造成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尽力通过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和组织好劳务输出外,还应从农村内部入手,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而挖掘农村内部就业潜力,这不仅能培育农民充分就业的后劲,也为农民充分就业的严峻形势产生一定的减缓力,主要有:第一,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创新。粮食产业在我国是一种劣势产业,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民…  相似文献   

9.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有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存在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两个思路:一方面可以从农业内部解决,政府应大力投资于农业领域的公共基础建设,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依靠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另一方面,应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10.
摘要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开始出现“民工潮”,如此庞大数量的农民就业转移,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对于劳务输出地——农村也带来了极大影响。从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农业产出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以促进劳动力转移后的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就业》2012,(2):1-1
国务院发布2011-2015年促进就业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就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国情实际。从长期来讲,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进入到现阶段,  相似文献   

12.
运用来自我国2005~2010年1462个县(市)的面板数据,以反映城镇化本质特征的人口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两个指标衡量城镇化水平,从全国和三大地带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我国县城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县域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从区域层面看,中部、西部人口城镇化都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东部地区正向不显著;西部地区非农就业对粮食安全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东部、中部地区与其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13.
刘巍 《企业导报》2013,(8):20-20
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农业充分就业,笔者做了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但促进了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步伐,还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在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在转移速度和转移后就业质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将对转移就业工程的实现,甚至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产生长远的影响。本文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些表现和突出特征进行剖析,以期激发人们对于转移就业问题的理性关注。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现阶段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作为劳动保障部门,肩负着组织和实施此项工作的重任,更应针对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积极探索放大效应,推动本地实现充分就业和异地有序转移,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6.
1.问题的提出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199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42.1%,城乡从业人员中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劳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50.2%,而城镇化水平仅为30.4%,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10多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第一,大量农业人口不能随就业方式的改变而转为城镇人口,使农村人均占有耕地过少,农业劳动生产率过低,农民收入缓慢;第二,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目前我国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7.
李红见 《中国就业》2011,(11):54-55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工作的好坏不仅是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服务业因其涵盖范围广、进人门槛低、吸纳劳动力弹性大的行业特点,在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之一,人力资源总量大、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在此形势下,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成为缓解当前就业难题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规模为1.2亿人,其中进城就业的约1亿人,跨省流动  相似文献   

19.
袁建华 《活力》2005,(6):78-78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阶段,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不仅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国家安定、社会稳定进步的基本条件,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笔者仅以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为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过程,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同时,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必不可少的两条方略。本文循着这条思路,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及其互动关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了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