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率偏低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02年期间样本数据考察了储蓄、投资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变化。协整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与投资之间具有长期的正向均衡关系,但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低下是制约资本形成的关键原因。进一步基于VAR系统的脉冲响应检验结果证实我国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过程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同时投资行为具有自我积累效应。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指出如何通过形成储蓄—投资转化方式的多元化和转化过程的竞争性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2.
要启动民间投资 政府该做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民间储蓄自觉转化为投资的因素是居民储蓄所有者结构、民间储蓄的潜在用途结构、居民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和消费预期,以及金融机构对普通市民投资消费的支持力度。政府应采取切实的措施,架起由货币市场通向资本市场的桥梁,积极引导居民理性投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个体跨期最优化行为为基础,从居民异质性风险偏好和市场摩擦视角考察了我国自贸区金融创新的消费、储蓄与投资效应,得出如下的结论:首先,中国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将引发境内外居民和投资者的储蓄和投资跨境“局部转移”或“全部转移”,其转移的规模和方向取决于内外资金融企业及市场的绝对和相对投融资效率.其次,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将有效提高社会中退休群体的消费水平,对年轻群体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则取决于代表性个体的异质性风险偏好:如果代表性个体是风险厌恶、风险中性和风险偏好的,则金融创新将使年轻群体的消费量增加、不变和减少,储蓄量和投资量减少、不变和增加,储蓄转化为资本积累的规模减少、不变和增加.最后,政府应依据内外资金融企业和市场的相对投融资效率来确定金融创新的速度、深度和时序,以减小金融创新的“转移效应”对实体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4.
储蓄者和投资者是市场金融的两个微观主体。一方面,两者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通过利率和竞争来协调的。当利率偏高时,储蓄增加而投资降低,反之则相反。所以只有市场利率反映均衡利率时,储蓄与投资才能达到有效均衡,储蓄才可转化为投资。因此,利率只有市场化才能发挥其价格杠杆的作用。另一方面,居民作为微观主体之一即主要的储蓄者,其储蓄行为同时受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税收是居民收入的递减,会影响到居民的储蓄总量和储蓄结构,从而使储蓄进入不同的融资市场。影响着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效率。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可以促使居民扩大消费者,从而带动投资的增加。而且,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资本市场、银行业的发展和居民的实质投资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重要步骤 利率是资金商品的价格。是调节经济的杠杆。利率由储蓄、投资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利率又是影响储蓄、投资的一个重要经济变量。为保证利率的合理调整,我们所选择的利率政策就应当具有自动、间接、适度、可变的特点。显然,这种  相似文献   

5.
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居高不下,国内消费不足,对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我国居民收入较低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二是适合居民投资的风险适中的金融产品太少.针对此作者提出几点建议对策,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劳动收入;第二,增加风险适度的投资产品,使居民得到更多的资本收益;第三,增加社会保障.本文重点研究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则祥  卢亚娟 《经济问题》2003,(11):56-58,63
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和投资的增速缓慢、居民手持现金的逐步减少而引起。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暴露了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必须采取措施缓解储蓄增长的势头,并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  相似文献   

7.
王婷 《经济论坛》2007,(6):39-40
自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相继五次调低利率,其政策目标十分明显,旨在通过大幅度降息引导居民储蓄向消费和投资转化,缓解结构性生产过剩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那么,其政策效果如何呢?从1996年到2002年,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以及传统体制因素对需求的制约加大,投资、消费膨胀的内在动力已明显不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幅度比投资增加幅度高34.6%,而这7年中,消费比率一直在58%至61%之间变化,国内储蓄未能充分转化为实际投资,经济增长中存在严重的投资压抑。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的新高。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的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解决对策又是什么呢?(见图)  相似文献   

8.
开拓消费市场重在调整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亚嘉  高丽萍 《经济师》2001,(11):242-243
当前 ,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症结 ,一是城乡居民消费增长放慢 ,不良的收入和支出预期抑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二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总体消费水平降低。三是有效供给不足制约了消费增长。这是因为实际供给大于需求 ,但是其中有效供给 (合格的产成品 )却不足。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投资的增长。在我国第三产业与国外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相差甚远 ,然而第一产业农业还是占有相当部分的比例。这种形式的产业结构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五是城市化滞后制约了有效需求的扩大。找到了需求不足的症结就为扩大内需 ,启动消费对策的提出奠定了…  相似文献   

9.
储蓄与投资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投资与储蓄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后认为:在开放的经济系统中,长期内储蓄与投资没有因果关系,如果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应表现为投资增长是储蓄增加的原因。以我国东部地区的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结论基本一致。因此,要充分利用内源融资,减少系统内的储蓄流失并提高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首先提高投资效益和效率,扩大投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金融中介作为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内生于市场经济的。它不仅提高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整体规模,而且提高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从而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在我国转轨体制中,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被界定为将分散的居民储蓄转化为对国有部门投资的工具,因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渐进转轨的顺利进行,但随着转轨的推进对经济发展产生牵制是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资金的有效供给 ,中国和西方学者有关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研究认为 :在一个经济相对封闭的地区中外部资金供给相对较少的条件下 ,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对该区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 ,我国西部地区无论是在吸收外资还是吸引内资方面都不具备比较优势。如何合理利用好西部地区居民的储蓄存款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增长。通过对西部地区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因素的分析 ,本文提出了改善西部地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乡居民储蓄增长的原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货紧缩与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宏观经济的一个显特点。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居民储蓄存款却呈持续上升趋势。本试从分析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的原因及居民储蓄增长过快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入手,探讨如何综合运用各种金融调控机制和手段来实现储蓄向投资和消费的有效转化,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希克斯-汉森模型作为基本分析工具,采用实证计量分析手段,对我国改革 开放以来的MPC、MPS及居民实物储蓄、货币储蓄和金融储蓄数据进行分析,将其纳入希克斯 -汉森模型,作出IS曲线陡峭, LM曲线平缓的现实模拟模型,由此分析得出我国近几年来货 币政策尤其是自1998年以来货币政策效果微弱的结论 。笔者列举了货币政策微弱的原因:没有 一个足以发挥政策的场地,资本市场非市场化,各行为人不能平等进入资本市场,从而导致利 率扭曲和贷款不真实,及S不能及时转化为I,造成严重的投资需求不足。解决的办法是:短 期内,加大投资,将S转化为Ⅰ,它将比刺激消费更有效。长期内,将资本推向市场,使货币 政策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为总消费率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下降;居民消费率过低,居民即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受到抑制;农村消费水平过低,城乡之间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差距拉大;居民储蓄率过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收入水平低,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加大了居民未来的消费支出预期;税收制度设计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对扩大农村消费的深层抑制;公共支出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5.
近十几年采,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每年GDP以较高比率增长,其中高储蓄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然而,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储蓄在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受到阻塞,导致我国投资率长期低于储蓄率,引起我国宏观经济失衡,也造成我国储蓄资源极大的闲置.本文首先用索洛模型分析了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建立对教线性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探析了储蓄和投资的关系、转化机制及其中存在的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16.
阶段一:刺激需求,加大投资自1998年至2006年,我国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在这段时间中,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储蓄逐年增加,毫无衰减的现象,而相应地,投资与储蓄呈反方向变动,投资不足,仅在房地产等几个少数的行业中出现了“热投资,”但是这种“热度”,呈现出来的是只是经济泡沫现象。  相似文献   

17.
如何引导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居民储蓄总额以年均20%以上的高速率递增。自1996年以来。我们已连续8次降息。并且开征利息税。即使如此。居民储蓄仍能逐年上升。拉动内需效果很不明显。本文根据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的历史数据。分析居民储蓄不断增长的原因。并为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浅议利息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体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国民收入的提高,导致居民储蓄的增加,这种较高的储蓄率,一定时期支撑着国民经济,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少数高收入者通过储蓄作为食利的工具;单一的储蓄方式不利于社会资金充分利用;存款增多导致消费市场疲软及投资需求不足。针对上述若干问题国家审议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对利息所得征收利息税。利息税的开征能够有效引导存款分流进而刺激消费与投资,能够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用于调节个人收入再分配。当然,开征利息税只是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实施的经济调控手段,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各种改革措施及社会保障制度,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任碧云 《经济经纬》2006,(4):13-16,28
高储蓄率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影响了消费与投资的合理关系;高贸易顺差在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诸多摩擦。要解决贸易平衡问题。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储蓄率,以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储蓄向投资的顺利转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及其在中国实践的分析。我们认为。市场主导型模式是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的目标模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模式。必须以制度建设为路径选择并着手进行相应改革。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目前主要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是短期内的结构性过剩。其直接原因是:部分行业投资过度、有效产品供给不足和即期消费乏力;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和投资体制不完善。对此,应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