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民工进城务工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了农民工进城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男女农民工在进城动因和障碍、进城途径、进城费用和收入等方面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和规律,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考虑农民工进城的性别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将加快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农村人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向非农产业和城镇集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迈过的坎,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进城劳动力提供帮助和支持入手  相似文献   

3.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在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存在。20世纪80年代末农民工的跨地区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民工潮”,但时至2004年初,从珠三角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民工荒”,往日农民工无限供给的情景一去不返,  相似文献   

4.
进城农村劳动力代际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8个能够综合反映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社会保障和主观意愿等生存现状的指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进城农村劳动力生存现状影响因素的因子模型,集中分析各个因素对进城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影响程度及其在进城农村劳动力总体代际和性别差异上的表现。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工作因素、进城动机、主观诉求等方面都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较大区别,工作稳定性、身份歧视等因素对第二代农民工的影响有着不同于事先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三农问题”,集中体现为“农民太多,农民太穷”。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免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转移就业的能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速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农业部和劳动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估计,2002年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人,预计“十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还将以每年1000万人的规模转向城镇或非农产业。有学者指出,20世纪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主要焦点,是将计划体制下的低效劳动力和无效劳  相似文献   

7.
侯军贤 《经济师》2008,(3):229-230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态度比较消极,农民工在城市的务工、生活环境很不宽松,有的地方甚至利用政策手段限制农民工的正常流动。文章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城务工农民,是我国从二元经济转向现代一元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转轨过程中,推行渐进式改革,各项改革非均衡推进的结果。但城市对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接纳与在社会身份层面的排斥二者并存,进城务工农民权益遭受着严重缺失。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公共劳务基金”建立的指导思想就是切实为广大进城务工农民服务,通过它的建立和运转,将有助于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中所遭受的很多歧视以及有效突破农民进城务工过程中权益缺失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9.
长期进城农民工规模巨大,他们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长期定居,但由于缺少“稳定住房”,导致其在落户和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面临重重障碍,而这也是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的关键原因。促进长期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定居,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稳定城镇化增速,提升市民化质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此,建议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问题,注重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实施“长期进城农民工美好安居行动”,围绕加强住房和随迁子女教育保障、完善农村“三权”维护与退出机制、构建成本分担机制等方面,创新机制、综合施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经济高增长并未拉动就业同步增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就业总规模的扩大。农民只要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劳动,就算是就业了,尽管这种就业是不充分的,农村中绝大部分劳动力被统计到就业人员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经济增长创造的相当一部分就业岗位由农村转移劳动力占有,而这些农村劳动力是带着“已就业”的身份实现转移的。目前,在城里的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这种“平移”的就业方式并不完全纳入城镇就业规模统计。但由于进城农民工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领域进入效率相对较高的非…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nections linking recent changes in Latino migration, the American meatpacking industry, and American immigration policy. As the meatpacking industry has vertically integrated and shifted to rural non-union areas throughout the South, it has grown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short-term low-skilled employees. This process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eatpacking, where profitability depends on continuous high-throughput production. To succe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eatpacking requires a large pool of easily replaceable labor that has no control over the pace work on of the shop floor. At the same time, as immigrants have been drawn to these new company towns, American immigration policy has turned increasingly towards border enforcement. We argue that the presence of illegal immigrants within the factories reduces the bargaining power of shop workers and increases employer control. Most studies of immigration have focused on the supply of migrant labor, the immigrants attracted to higher paying jobs. We argue that valuable insight is gained by looking at the manufacturers' demand for cheap labor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ndustrial strategy that requires it.  相似文献   

12.
赵伟  李芬 《技术经济》2006,25(12):10-13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和广东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两省省际劳动力流动却显现出不同态势,主要表现在省际劳动力的流向、文化素质构成以及职业分布等方面。本文从两省经济开放路径的差异性入手,通过比较两省投资主体的差异、工业化模式的差异以及专业化分工的不同,分析促使劳动力流动的深层次因素,为两省劳动力流动的不同态势作合理地解释。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其大部分农村也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农民非农就业成为振兴黑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同时,大量"农民潮"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成为当前十分关注的领域。目前,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相似文献   

14.
该文在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农村工业化的调查基础上提出,让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可以屏蔽国家征地制度对农民权益的侵害,有利于地方工业化,让农民分享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级差增值收益.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应尽快修改现行《土地管理法》中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内容,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实行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权.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化是当今中国农业发展的热点,但产业化经营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转变,目前仍很少有人进行定量研究。文章以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的山东省龙口市为案例,通过生产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对该问题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龙口市的乡村工业发展迅速且占据了农村经济的绝大部分,但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关系最为紧密的仍然是农业产业,其次才是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这一结果应归功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户在家庭劳动力分配时,年老人趋向于从事农业生产,年轻人趋向于从事非农生产,许多农户将自家的劳动力投入到非农产业,同时又雇佣外地劳力从事自家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6.
李孝坤 《经济地理》2007,27(3):413-417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全民小康建设进程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重庆直辖以来的经济数据为基础,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城乡二元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城乡二元性结构差异显著,且有不断扩大趋势,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城镇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工业对农业辐射力弱、城乡市场严重分割、传统体制约束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最后提出了加快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南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但同时,农户土地被大量征用,相当数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后处于无业、待业,生活得不到保障。为解决对失地农民就业的消极影响,提出政府应该采取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等优惠政策,以及推动失地农民再就业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独特区域,该区域土地利用问题敏感、复杂且意义重大。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形成机理分析框架,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以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城乡结合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反图能圈"式的种植业布局模式,具有明显的"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特征。其中近郊区农户以"粮食需求"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投入强度小。远郊区农户以"粮食需求和利润需求协调"为主,兼种大田作物和陆地蔬菜,农户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投入强度较大。纯农村农户以"利润需求"为主,主要种植大棚蔬菜和陆地蔬菜,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土地投入强度最大。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地流转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的合理布局等方面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welfare consequences of immigration policies in a model with two types of labor, skilled and unskilled,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The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which change the immigration cost and cause immigration of one type of labor, on the welfare of natives, when the other types of labor and/or capital are also mobile. It is shown, for example, in the absence of capital mobility, if skilled and unskilled labor are highly complementary in production, then a decrease in the immigration cost of the net fiscal contributor skilled labor that causes its immigration, decreases the welfare of native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stimates how local conditions at the time of immigration influence later outcomes for refugee immigrants to Norway, exploiting the quasi-experimental nature of the Norwegian system for settlement for “quota” or resettlement refugees. A unique administrative dataset with assigned settlement municipalities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causal effect of initial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Being placed in a labor market where other non-OECD immigrants do well increases own annual labor earnings up to 6 years after immigration. Extended models suggest that this effect is not driven by individual scarring effects: when controlling for the contemporaneous employment rate in the assigned region, effects of initial conditions disappear. Rather, the effects appear to be due to persistence in local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combined with limited geographical mobility in response to adverse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