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的各个方面.当前生态消费已是国际消费发展的大趋势,从食品、服装、用品、住宅到汽车等许多领域,无一不有.从我国现实看,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生态文明,消费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积极发展生态消费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生态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城镇居民对住房消费将表现出新的特征 ,对此 ,本文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满足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提高消费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提高消费率的作用,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不旺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率偏低,削弱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要逐步提高消费率,提高居民收入,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提高消费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党的十七大的明确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5.
论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及思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不断扩大消费需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动力 ,必须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我国近年来消费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偏低 ,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要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 ,通过扩大消费需求 ,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一、无锡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比照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的目标体系,经过3年多的努力,到2005年底,无锡除森林覆盖率和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2个指标尚未达到标准值外,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23个指标均已经达到或超过标准值,成为江苏省内第一批总体上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地级市,江阴市成为第一批总体上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县级市.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总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文化消费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消费新热点.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闲暇消费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促进个人身心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著名消费经济专家尹世杰教授的<闲暇消费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依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广泛借鉴古今中外有关闲暇消费的精华,同时对一系列有害观点进行了严肃的剖析与批评,倡导张扬先进文化的大旗,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闲暇消费方式,这无疑对深入探析我国居民闲暇消费具有重要启示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健康文明消费模式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闻潜 《经济经纬》2006,(2):21-2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既是小康社会的目标消费模式,又是规范消费运行的基本准则。作者从考察小康社会消费模式的角度,探讨健康文明消费模式的基本特点及促进健康文明消费模式形成的关键,最后落实到宏观调控启动机制的分析,其中主要是阐述它与消费启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9,(6)
当前,在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文化消费具有现实意义。文化消费推动休闲经济浪潮,激活学习型社会。一方面,文化休闲消费成为经济新引擎和生活新常态:文化消费推动休闲产业升级;文化消费开启休闲社会模式。另一方面,文化消费建构学习型社会景观:文化消费提升消费者学习兴趣;文化消费提升消费者学习能力;文化消费提升社会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脉相承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基础条件.生态文明反过来又可以对前三个文明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十七大报告首次写入"建设生态文明",将有助于我们确立更加科学、完整的文明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更加均衡、权力受到监督与制约、公民权利更有保障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始终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但从生态文明视角来看,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人类都无法摆脱生废问题,而生产和消费带来的与日俱增的垃圾围城正日益成为困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如何从生废走向消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存在困境的同时,借鉴德国垃圾处理的成功经验,指出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将成为垃圾处理的一种必然趋势;垃圾要分类,资源要回收势在必行,为促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路径选择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应体现为源头减量化、处理无害化和利用资源化。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creativity, and culture. It is based on the works of Celso Furtado — a Brazilian economist, a member of ECLAC’s first generation of scholars (along with Raul Prebisch), and a notable intellectual of sub-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in Brazil and Latin America. For Furtado,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endogenous social process that leads to human ingenuity and creativity. However, Furtado argued that creativity does not occur haphazardly. It is conditioned by cultural structures that can take two forms: material (means) or immaterial (ends). The former steers creativity toward serving material accumulation and consumption, while the latter guides it toward individuals’ existential way of life. Furtado’s central claim is that, in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such values as rationality and efficiency bring human creativity into the produc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演进、相互反馈的有机过程。人是这一过程的主体。传统文化以内在于主体、以心理、思想意识等形态存在的“潜文化”和外在于主体、以活动方式、社会关系、制度等形态存的“显文化”,通过人的媒介,全方位地影响着工业化。本文以传统文化性状保存比较完好的发展中国家为对象,就传统的经济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时间观、守旧心理、愚忠心理、宗教信仰、行为方式、家庭结构、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等侧面,分析了主要适应于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是怎样阻碍工业化开展的。本文揭示:工业化不仅仅是物质技术的创新与飞跃,在一定意义上,更是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改造与转型;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文化等非经济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作用因子;经济学研究应当借助系统方法,多作些非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森林与森林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森林为载体体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全面理解城市森林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对加强我国城市森林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大飞 《生产力研究》2012,(7):85-87,261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目前在生态环境、社会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如何认识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的提出,为认识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方向、指导原则和目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认识生产力,生产力既要体现理论上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和生态关系,也要满足这两种关系在实际发生中展开的现实要求。它是理论规定与现实要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孕育着传统生态文明的精华。文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在历史情境中具体地挖掘先秦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合理成分和不足之处。先秦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两个部分,其特征有三:轻视物质文明;产生于生产力落后的农业文明;集中于对第一大历史形态的思考。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为当代生态意识、当代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物质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区间由于政治、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地域文明存在着差异。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今天,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作为一个地区文明和文化成就的印证,它的存在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地域文明与建筑结合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中小城市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的城市化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地理条件、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制约,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有利于中国中小城市建筑发展的道路。"适宜技术"源于乡土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经济实用性,它是复杂的技术革新与传统文化的复合体,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适合中国中小城市的建筑建设,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9.
李仕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4,(12):181-183,214
循环经济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循环经济是从资源、生产、消费、废物利用等环节实现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的经济方式;而城市生态系统源于生物生态学,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依照生态学的原理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既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实现城市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体现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云南是一个动植物和有色金属王国,地形地貌极其复杂,而且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正由于这些特殊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条件,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