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产品营销研究有待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亚勤 《经济论坛》2003,(18):46-4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产品营销之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有关这一领域研究也日见增多。但从研究的内容和结果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受苏联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我国从理论到实践奉行的都是计划经济体制。该体制的特点是否定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受此影响,早年曾在我国高校开设过的农产品营销学被打入冷宫。当时的理论界普遍认为,计划经济(指令性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固有特征,人们的意志可以凌驾于价…  相似文献   

2.
转型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形成源自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对中国、东欧以及前苏联三十余年来政治经济体制大规模变迁的观察、比较、反思以及综合归纳,转型经济学研究层次的拓展与研究主题的深化决定了转型经济学必然呈现出跨学科综合的趋势。本文评述了转型的"新自由主义研究范式"、"制度-演进学派研究范式"、"发展经济学研究范式"以及"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式",认为转型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不应是对其学科体系进行简单的内容置换,而应当是使这些既有的理论范式逐渐融合为一体并突出强调转型经济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的理论内核、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客观公允的转型绩效评价方式。这样才能使转型经济学成为一门既具有相当历史厚度,又紧贴当代各国经济改革发展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前瞻未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度变迁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迁理论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热点的背景是,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尽管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其核心还是体制的转轨过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而体制转轨属制度变迁范畴。具体地说,一方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迫切需要一种解释力强,而又切合中国制度特点的现代经济学的指导;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学正面临着范式危机,此时,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便“乘虚而入”。中国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制度变迁理论以改革方式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内生产权所有制理论与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内生产权所有制理论与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型田国强(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经济系)转型经济学是当前经济学界的热门领域之一。然而这一领域至今还没有一个恰当的理论框架。转型经济中的企业产权结构还远未研究清楚。它所借用的理论工具主要依赖于新古典经济理论、传统的产权理论...  相似文献   

5.
转型经济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型经济学是当前国内外经济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转型经济学开始逐渐与其他经济学分支走向融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转型经济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正相反,转型经济研究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转型经济的起点———计划经济、终点———市场经济,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阶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找到准确的发展方向和现实的发展途径,进而为完善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6.
论转型经济学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经济学的迅速崛起缘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性,即经济转型作为以往社会发展史上少有的大规模的体制转变,它的出现对已有经济理论构成了重大挑战。但是这场转变既不可重复又不可逆转,因而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决定了转型经济学本身的过渡性质。事实上,经济转型更一般的意义在于,它是后发国家追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道路的一种探索,只有从经济转型的一般性来重新定位转型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才能够进一步深化转型经济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转型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型经济学是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在转型概念的引领下 ,本文首先回顾了转型的定义与多话语方式的争议 ;之后 ,带着“问题意识” ,分析了转型经济学几个相关研究问题 ,从而析理出转型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8.
任重道 《经济论坛》2007,(15):82-84
企业伦理研究的"拟人化"范式 从实践的角度看,经济伦理建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要求经济领域中伦理规范体系的调整和变革,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伦理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30年改革开放为全球转型国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体系,也为经济学家探讨转型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文章系统梳理了经济转型理论的历史性变迁,探讨新古典经济学在建立转型理论框架中所遭遇的理论困境和内在逻辑缺失,同时着重剖析了转型经济学中存在的两大基本争议,即渐进式变迁和激进式变迁的争议以及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争议.文章最后对中国经济改革进行了理论提炼,揭示了经济转型的中国范式的内涵及其全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转型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受到了当前经济学界专家学者的关注。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经济转型期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需要作出理论的解释,二是因为转型过程也是一个发展道路和体制模式的选择过程,需要建立一个理论体系进行支撑。因此要对转型经济学的基本性质、研究的问题等进行界定,从而引导转型经济学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学研究范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与高度集权计划体制相适应,流行的是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放权让利改革的推进与市场机制的引入,东欧经济学研究范式在我国产生广泛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随着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深化而在我国逐步流行。“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的本质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都难以回答我们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因此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我们应该认识到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与中国化;第二,以全方位开放的学术态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第三,倡导直面现实的研究方法;第四,推进研究方法的现代化;第五,充分认识到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改革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国有经济的市场化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坚持公共部门的公益性与利用市场运作相结合。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李胜会  冯邦彦 《经济问题》2008,342(2):13-19
从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轨迹看,对集聚经济的研究始终是它的一个重要环节.集聚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DCI分析框架;二是OTT分析框架.在其中的每个发展阶段,经济学家在许多方面都对其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拓展与完善,这些拓展一方面更加丰富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另一方面也使它增强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力,与此同时,集聚经济理论与城市经济理论呈现融合趋势.空间经济学家在考察城市集聚不经济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4.
1978年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进行了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国内外有大量文献针对这一重大的制度变革开展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市场化"是不存在意识形态差别的,而是针对"管制"而言的相对概念;中国的市场化是一个制度变迁、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济转型理论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转型之初 ,一些经济学家基于新古典经济学信条提出 ,可以通过“激进”措施将原来的计划体制一次性破除而重建一个全新的市场经济。但迅速私有化并没有带来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和原国有资产的有效重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中国的渐进改革却取得了成功 ,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经济转型理论开始发生变化 ,“制度演进主义”的影响日渐扩大 ,经济学家开始强调市场经济支持性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制度变革的长期性 ,认为分权、激励、竞争、良好的司法和会计制度等比私有化更重要 ,并在政治经济学层面上分析了不确定性、利益集团、政府、改革秩序与步骤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过去40年,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努力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模式的特有内涵决定了我们无法在传统政治经济学逻辑或西方主流制度变迁理论中找到答案,唯有坚持直面现实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和发展现有理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创新。本文提出了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三阶段转换假说,即一个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国家可能成功地向市场经济渐进过渡的现实路径是,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并随着排他性产权的逐步确立,最终过渡到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完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模式是中国经济学的创新源泉。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发展经济学演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关系至关重要”。社会资本理论的引入丰富了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思路:发展中国家需要构造以社会资本为纽带的综合经济发展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协调社会资本与现代经济发展是经济学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对经济理论提出的高要求与现有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的相对低水平之间的矛盾。核心问题是应该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的前提下,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经济理论;关键是要坚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的指导思想;重点是在辨证扬弃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充分利用西方市场经济经济学理论,将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辨证扬弃了的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国际形势的迅速变化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但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单纯的经济学研究往往无法解释现实,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间的分立与隔绝状态不利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需要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打破经济学尤其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专业壁垒;第二,加强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综合性研究;第三,注重对美国国内经济结构变化及其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与对外政策影响的研究;第四,加强对国际货币、资本、金融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并从货币权力视角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框架;第五,加强对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过程中"挑战国陷阱"问题的研究。只有在解决好上述五个问题的基础上,国内理论界才能构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大国关系理论,并以此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崛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设定经济增长基本方程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构建闭合增长模型的不同思路,进而对两种增长理论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都对收入分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且都坚持阶级、制度、非均衡的分析方法;然而,两者在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极限以及增长过程中的市场结构等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与后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在理论基础、研究视阈及内在逻辑一致性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全面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