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廉洁政治生态建设是围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展开以实现"干部清正、政治清明、政府清廉"的社会行动.廉洁政治生态建设就是一种由具体的行动主体、行动目标、行动规范、行动情境等组成的结构化社会行动.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是廉洁政治生态建设的行动主体表现,坚持群众路线是推进廉洁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一切为了群众"是强调廉洁政治生态建设的行动目标和价值追求;"一切依靠群众"是强调廉洁政治生态建设需要依靠作为行动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需要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强调廉洁政治生态建设的行动规范,反映人民群众诉求.推进廉洁政治生态建设,就要贯穿落实群众路线,强化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2.
刘浩 《经济研究导刊》2012,(13):256-257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胡锦涛的群众观集中诠释了这一理念,同时这一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其根本目的要求我们全党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现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新时期践行胡锦涛"以人为本"群众观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社会-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公众参与,人人共享"的生态治理方式进行了梳理,报告了雄安新区生态治理的现状及困境,通过采用以知识共享为基础的"补贴"型与"知识学习"型蜈蚣博弈模型,对雄安新区的生态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取得利用知识共享机制能够强化公众生态环保意识,能够完善"政府—公众"互馈的适应性生态治理模式,能够有效强化生态治理绩效这一基本结论,提出将生态知识传播工作纳入政府考评,强化生态知识共享的信息化强度与广度,打造高耦合、嵌套紧密的生态知识联盟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政府通过知识共享方式不断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实现利用适应性治理手段开展生态治理并最终形成"人人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这一研究目的 .  相似文献   

4.
公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加快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效举措。因此,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完善生态利益表达机制;要引导公众发挥主体意识,参与生产过程各环节;要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提高生态治理能力;要培育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公众多方位、多领域、多渠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公众合力,最终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江西省公众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时的参与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居民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关注程度依次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江西的品牌影响力、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江西的旅游资源水平。由于不同的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利益角度不同,因此"务实"和"人本"是该机制建立的前提,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效培养,宣传途径的首选是电视和网络,参与途径可选择公开政府信息、微博、媒体热线。此外,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探究性因子分析,有效参与机制建立的四个关键因子分别为:政府耦合因子、信息平台因子、公众自身素质因子和议事协调因子。  相似文献   

6.
生态治理是一个全局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治理和只有长远利益,没有短期利益的治理模式都很难被群众所接受。因此,生态治理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必须着眼于以生态经济带动生态建设,必须用好利益杠杆,找准各种利益的平衡点,与农民的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必须立足生态治理本身找效益,立足相关产业的开发找效益。要把国家支持,一家一户种树种草和产业开发、企业介入结合起来,运用新的机制和市场经济手段,吸引工商企业参与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草业、林产业、沙产业、生态…  相似文献   

7.
利益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进行分析,是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本质的内在要求。本文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塞缪尔·鲍尔斯三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悖论。企业、家庭和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主体,在"竞争"维度中,企业和家庭存在追求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对立,必须实现生态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统一;在"统制"维度中,政府部门存在追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政府应明确其生态职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在"变革"维度中,各参与主体存在追求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竞争"、"统制"与"变革"维度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悖论,才能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利益"这一核心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党的领导下,“公众”可以理解为“人民”或“群众”。在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应当“以人民满意为导向”,要服务于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目标。公众是城市管理主体中的基础细胞,公众参与使城市管理的机制从被动外推转化为内在参与。城市管理的组织和技术集成化,将使整个城市系统高效快捷地服务于公众,使城市管理面向公众满意。  相似文献   

9.
地方属地主义与治理协同失衡是目前影响环境跨区治理的两大障碍,而中央对于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定位,使得江西迎来了提升环境跨区治理水平的契机。通过梳理目前江西环境跨区治理在体制机制、发展理念以及社会认知方面所存在的三大矛盾,文章提出以政府、市场、社会三大部门为基础,构建三方协同监管、地方专职治理的环境跨区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西当前经济社会现实,提出以"河长制"完善整体治理机制,以试验区建设巩固环保法律体系,以市场手段引入企业治理环境,以转型升级调整现有产业结构,以公众参与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推行等五项措施,优化未来江西环境跨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共建共享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基本国情提出的具有重要实践创新意义的新思想。共建共享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生态扶贫工程,依靠生态建设和保护脱贫一批,是新时代中国有效缓解生态贫困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实践;基于共建共享理念,建立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双赢"目标导向的生态扶贫新机制,是新时代中国精准扶贫脱贫体制机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方向。系统梳理和归纳评价生态扶贫实践模式及其共建共享理论研究成果,针对生态扶贫理论研究难以满足实践需求的现实,提出构建中国生态扶贫共建共享机制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内容与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机制是对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保护与损害之间的经济利益调整。无锡从太湖综合治理现实要求出发,基于城市发展和生态治理的有机互动,以政府为导向、市场多元参与为主体,以沿湖企业和居民整体搬迁、定点集中为路径,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产生了较好的生态保护、资源升值、城市发展和居民安居的综合效益,探索建立了基于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经济学与循环经济理论的一种经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在根本立场上,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主要是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科层制治理机制,存在着行政分割、治理手段单一、治理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程度低等诸多缺陷;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机制创新,即在单一的科层制治理机制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和网络机制等多种机制,包括建立综合性流域机构,协调行政区际和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以及完善公众的参与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古代和近代的民本思想加以批判地继承,吸取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教训。由于所处时代和其内在的阶级属性,使得民本思想具有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维护封建统治地位。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在立足于我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扬弃,继承和发展了民本思想中的精华,摒弃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糟粕,形成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  相似文献   

15.
一、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我们党只有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带领群众为实现其根本利益而努力,才能得到人民…  相似文献   

16.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目标偏差不利于二氧化碳减排治理机制的实施,且政府主导的"命令——控制"型治理工具效率低下。政府可通过向公众、企业、市场分权来培育减碳利益集团,减碳利益集团主导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借助社会力量构建以"碳减排"为核心的利益机制,推动以"碳基能源"为主的社会偏好结构向以"减碳技术"为主的社会偏好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17.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动员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克敌制胜、赢得主动、取得革命事业不断向前的不二法宝,也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赢得辉煌未来的根本保证.相信和依靠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也是理论教育大众化的基石.理论教育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无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再美好的理论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也就会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7,(5)
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模式从管制到共治的实现,要通过制度创新吸引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拓宽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治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近日,笔者拜读了河北联合大学王胜本博士的专著《城市治理的架构与机制--一种利益的解析视角》一书,作者以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角度分析了现代城市治理中各个利益主体的行为机制,构建了城市治理参与主体的博弈模型,为城市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城市治理各主体间博弈均衡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作者以唐山市为例,深入探讨了城市治理各主体的利益定位和利益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表达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维护公众利益、优化土地规划方案的手段,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越来越深受关注和重视。鉴于目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不平衡、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的现状,文章从公众利益表达的培训机制和实现机制两方面架构了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利益表达机制,最后指出要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机制还需要规划的回应机制及公众参与的组织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同步配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