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国家助学贷款自2000年实施以来一直悄无声息。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8月29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猛烈痛斥8省市助学贷款5年来毫无作为,一时引爆了社会各界民众的注意,也勾起了他们历年积聚的酸甜苦辣。各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眨眼之间激起了人民对助学贷款缺陷的反思,对高收费、乱收费的追问,以及对25年教育改革的检视。中国内地的教育改革源于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旨在扩大高校的自主权;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意欲惠泽全体国民。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全面变革渐渐推进。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共建、合作、合并.划转”,高校合并之风遍及内陆各省。1998年,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触动了某些经济学家的心思。海归派执笔起草的高校扩招报告,意图凭借大学扩招,拉动内需刺激国内居民消费。众所周知,高校收费制度始于1989年,恰恰顺延了1988年以来的第一波通货膨胀浪潮,民间时见怨言;而1999年收费大幅上扬至今,高校的收费愈演愈烈,无法遏止;尽管教育部在2000年确定了年收费3500元的高校收费标准,但执行屡屡不力,招致社会各界的猛烈抨击而成为众矢之的。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03,(9)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尚希日前提出 ,发行国债目的之一是拉动内需 ,但最近有调查发现 ,尽管国产污水处理设置完全合格 ,一些污水处理厂却大量采用进口设备。为了防止出现国债项目拉动“外需”的现象 ,可将国债项目采购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在编制预算时充分考虑到国债项目扩大内需的一面应保证国债项目能拉动内需  相似文献   

3.
目前,拉动农村内需呼声强烈,但一些地方运作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农村内需的拓展,其关键并不在于拉动行为本身,而是与不同地区的经营环境、经济基础密切相关,它是农村市场各种内外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拉动农村内需的难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农民实际收入增幅减缓,客观造成需求行为推迟和滞后。农民遵循的基本生活准则是量入为出,其物欲往往与自身的实际收入密不可分。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的需求行为不得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致使一些本应近期实施的消费与需求行为被推迟,客观…  相似文献   

4.
扩大内消重于拉动内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由此引发世界经济危机,正在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中国也难以幸免,各国纷纷出台相应措施予以应对,我国政府则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内需。该政策的出台及时果断,方向正确,但我国当前内需复杂,拉动内需需要从消费的深层次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来说,1999年的高校扩招,是一个有着很深中国烙印的重大事件。在我们的记忆中,中国的发展方式经常和“跨越式”联系在一起。连续数年的高校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跨了一个很高的台阶。我们还记得,提出扩招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当时的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6.
林发彬 《经济论坛》2009,(18):15-18
本文从拉动内需和进口贸易的关系入手,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了拉动内需对进口贸易的影响在不同国家间是不完全相同。这解释了在金融危机下,众多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动因。因此,当前我国在拉动内需保增长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协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7.
“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社会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后,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又明确提出“建立拉动内需的长效机制”,这既是对我国采取“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政策以来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又是在新的五年规划中对该政策的巩固与发展。要建立拉动内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1979-2013年的数据,证实了卡尔多的需求导向型增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即需求能够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这种拉动作用主要通过制造业部门的规模报酬递增来实现。数据显示,这种拉动作用在2001-2013年这一时期比之前更强。不过,数据也显示,制造业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正在减弱,这可能意味着"干中学"的被动技术进步方式将难以持续,必须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技术进步方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值是1.12个百分点,远高于传统方法的估计,不过出口的贡献率正处于下降趋势。这表明,必须通过提高内需来弥补外需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内需和创新的轨道上来"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1999年7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出了一项重大发展战略调整——高校扩招,即由原定130万人再扩招30万人,其后的4年连续扩大招生,高等学校在校生比1998年增加了几倍。高校招生的大幅度增加,拉动了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高等学校办学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政  相似文献   

10.
培养壮大高质量人才后备军是建设人才强国、增强国家经济韧性的根本保障。运用双重差分法基于1999年高校扩招这一外生冲击政策构造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表明,高校扩招政策引致的高质量人力资本规模扩张能够增强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机制检验表明,高质量人力资本规模扩张通过促进城市创业活力、提高城市薪资水平、加强城市信息化程度,从而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异质性检验表明,高质量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效果在东部城市、大规模城市以及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更加突出。因此,应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对教育资源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优化生育补贴政策、完善生育政策配套设施;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创业城市政策支持体系,以增强中国城市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11.
何莽与夏洪胜《教育启动消费的困惑及对策》一文(《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的主要观点:一是“现在正是我国高校第一批扩招生毕业之际,对教育启动消费政策的优劣已经可以作出评价”。即“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加相关产业就业率和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等方面的作用不可置疑。然而,对于教育产业化尤其是高校扩招是否能刺激消费、拉动增长,值得探讨和深思。”“教育启动消费政策实施之初虽然较精确地估计到居民用于教育的消费,却忽略了它会导致更高的教育储蓄。虽然高校扩招使得264.9亿元的居民储蓄增加到了子女的教育上,但在同时又拉动了1260…  相似文献   

12.
刘荷蕾 《城市建设》2010,(6):284-284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出现动荡,我国外向型经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日益下滑,在此背景下,中央做出拉动内需增长的决策,而国土资源部也很快对这一决策做出反应,11月13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表示:国土部将加快用地审批,为拉动内需的项目及时提供土地。但同时还是要按中央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来规范管理土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农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不足,研究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落实拉动内需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农村的消费水平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经历了一次飞跃的过程,全国招生从1998年的108万人,1999年的160万人,2000年的220万人,到2001年的计划招生250万人。然而,经过几年的扩招后,扩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引起了高校、家庭、在校生和社会的不适应,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根据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上有一个较大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有较大提高,要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扩招打破了高校原有图书资料、教学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5.
唐在富 《发展研究》2010,(10):58-61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加突出了拉动内需在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内需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地位和独特作用,探索了新形势下财政拉动内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并从促进扩大消费、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城乡统筹和农村发展、改革完善财税体制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贷款的风险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志祥 《时代经贸》2006,4(7):70-71
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是基础教育设施等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教育资金需求也在逐年增长。高校必然会积极利用银行贷款扩充优质资源,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银行因高校的各项收入的稳定性和成长性而主动放贷,随着高校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对高校自身还是对银行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高校、银行和政府主管部门等三方应共同努力加强管理,防范高校贷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助学贷款自2000年实施以来一直悄无声息。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8 月29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猛烈痛斥8省市助学贷款5年来毫无作为,一时引 爆了社会各界民众的注意,也勾起了他们历年积聚的酸甜苦辣。各地方政府的 “不作为”眨眼之间激起了人民对助学贷款缺陷的反思,对高收费、乱收费的追 问,以及对25年教育改革的检视。 中国内地的教育改革源于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旨 在扩大高校的自主权;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意欲惠泽全体国民。 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全面变革渐渐推进。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 的关系,“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共建、合作、合并、划转”,高校合并之风遍及 内陆各省。 1998年,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触动了某些经济学家的心思。海归派执笔起草 的高校扩招报告,意图凭借大学扩招,拉动内需刺激国内居民消费。 众所周知,高校收费制度始于1989年,恰恰顺延了1988年以来的第一波通 货膨胀浪潮,民间时见怨言;而1999年收费大幅上扬至今,高校的收费愈演愈 烈,无法遏止;尽管教育部在2000年确定了年收费3500元的高校收费标准,但 执行屡屡不力,招致社会各界的猛烈抨击而成为众矢之的。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荷兰思想家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时间过去了几百年,经济学中的节俭悖论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讨论与思考的价值。改革开发后的中国,总体经济规模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经济增长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试图讨论,在当今中国,阻碍居民消费的现实因素是哪些,社会应做哪些方面的改革及调整,改变中国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的增长为内需推动型的增长,以持续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供给对工资扭曲影响的相关研究往往受限于内生性问题,难以得到可靠的结论.本文将高校扩招视为劳动力供给的外生冲击,创新性地构造高校扩招的测度指标,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这一政策对工资扭曲的因果效应.结果显示:高校扩招显著降低了工资扭曲程度.机制检验表明:"规模效应"和"空间效应"是两个重要机制;"规模效应"表现为高校扩招吸收潜在过剩劳动力,降低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所致的工资扭曲效应;"空间效应"表现为人口流动对工资扭曲的影响会随着城市规模提升由抑制转为促进.异质性检验表明: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企业,高校扩招对国有企业的工资扭曲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而在城市层面,中间规模城市的工资扭曲下降最多.  相似文献   

20.
文晶 《经济月刊》2009,(6):34-36
统计数字显示,从去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安徽农村消费水平一直保持持续增长。难得的逆势上扬证明拉动内需、尤其是搞活农村市场的政策到位、有效,更在困顿时刻提振了安徽经济复苏的信心。分析原因,或许有助于进一步拉动内需,进一步促进经济回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