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邵晖 《发展研究》2011,(4):16-20
制造经济发展到服务经济的最大动力因素是制造业内部的分工演进。产业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体系日益复杂,一方面对服务活动尤其是生产者服务活动的需求不断增加,一方面原来属于制造业内部的服务活动为追求专业化经济而日益被分化出来,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促进了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服务活动外部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专业化经济与交易成本之间权衡的结果。如果专业化经济带来的生产成本节约大于服务活动外部化带来的交易成本,则企业有将其服务活动进行外部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假定地方政府同质和不同质两种情况下,分别构建一级密封价格拍卖模型、豪泰林空间区位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与潜在进入金融机构的博弈行为。研究表明:金融扶持激励政策的优惠程度是地方政府同质情况下潜在进入金融机构区位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交易成本是地方政府不同质情况下潜在进入金融机构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并基于结论提出了避免地方政府过度竞争、提高地方政府决策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完善政绩考核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畅童娜 《财经研究》2014,(2):120-132
近代华资银行业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对银行而言,集聚经济发达区域能够显著提高自身的绩效。文章运用中国近代银行业数据,通过构建反映银行分支行空间地理分布特征的区位指数,考察区位因素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首先,分支行的区位因素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绩效有不同的影响。商业储蓄银行绩效更易受区位因素的影响,而区位因素对省市立银行的影响则不显著。其次,忽略区位因素,不能准确评价分支行数量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这为当今民营银行的设点分布及中国的银行业改革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6,(11)
文章将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三类,一类是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的技术、资本积累与劳动力;一类是政府调控经济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还有一类是区域自身的区位因素。文章构建了资源禀赋以及交通通达度这两个区位因素,在不同的维度下考察这两个区位因素及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等传统影响因素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各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加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有权优势在中国公司中逐渐形成。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考察处于改革开放环境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所特有的竞争优势,并探讨中国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和海外区位优势对其海外子公司经营绩效和竞争地位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最重要的两项优势是产品质量与技术优势以及国内市场的支持与经验。优秀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和良好的合作者与企业海外子公司的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企业商品的知名度与其全球竞争地位正相关。区位因素中与绩效显著相关的指标包括“政府官员及公众对外资的态度”、“外资企业税率”、“政治稳定性”、“许可证的获得手续”和“短期资金的可获得性”。区位因素中与企业竞争地位显著相关的因素是当地政府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整合生产活动,而东道国的经济、商务、政府执行的外资政策等环境是影响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最重要的因素,也决定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类型。重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变化趋势,这对引资国区位优势的重新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企业区位选择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决定性要素是创新。创新不仅作用于企业区位选择的每个影响因素,而且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活动对一个经济区位的产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也决定着一个区位优势的形成过程。结合各创新主体即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职能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创新活动,能够更好地进行企业区位选择,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创新联结差异性是决定创新网络形成与创新绩效发挥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剖析创新联结差异性内涵及其表现特征基础上,运用"从影响主体确定到系统结构分解"的方法原理,系统地提出影响企业创新联结决策和导致差异性形成的关键因素识别路线图。一方面,根据企业创新联结活动特点与创新联结形成过程,识别并剖析联结主体、联结客体、联结中介和地方政府等主要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关注要点,另一方面,借鉴择偶理论、区域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创新联结相关基础理论,将影响创新联结差异性的关键维度归结为四方面,即基础条件、信息匹配、禀赋互补、空间集聚,据此构建影响企业创新联结差异性的关键因素识别框架,系统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剖析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该文基于中国11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13年截面数据,考察在不同的政府干预和市场引导程度下,两代国家级高新区产业集聚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第一代国家级高新区中,市场引导和政府干预对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创新绩效都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在政府干预顺应市场引导的情境下,产业集聚能够明显地促进创新绩效;在新生代国家级高新区中,市场引导对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创新绩效没有显著影响,政府干预对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说明在缺少市场引导的情境下,政府干预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反而阻滞了高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以2015-2020年国家级专精特新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数字化转型与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并从企业外部治理因素(供应链集中度)和内部治理因素(高管研发背景)两方面探析二者关系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正向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外部治理因素(供应链集中度)对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作用;企业内部治理因素(高管研发背景)对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呈倒U型。进一步地,高管研发背景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呈倒U型;数字化转型与高管研发背景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结论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济后果研究,拓展了创新绩效前因研究的理论基础,可为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高创新绩效,从而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陈长彬  杨忠 《财经科学》2007,(12):60-67
本文从新古典经济学究全信息假设的局限性,来说明企业组织产生及存在的原因,并利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中的交易成本为基本分析工具,来解释企业组织和各种制度安排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组织的六种非价格机制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替代的交易协调方式,以及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是决定选择市场的价格机制或组织非价格机制等不同协调机制的根本原因,通过组织形式和相关作用力的综合五边形分析了组织形式的可能发展空间和中间性组织形式的发展,说明了各种经济组织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交易过程中的信息问题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房价水平、交通成本与产业区位分布关系再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城市房价水平或地租水平的提高具有客观性。房价水平和交通成本变动对制造业区位分布影响较大,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占用土地面积较大的制造业向外转移不仅有可能抵消房价上涨的压力,而且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房价水平上涨和交通成本提高加快中心城市制造业的扩散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客观上促使城市间由专业化分工向功能分工结构转变,推动中心城市实现产业升级,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3.
文章构建了设施葡萄生产成本核算指标体系和地区间成本差异模型,以520份来自设施葡萄主产区的农户调研问卷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设施葡萄生产成本的地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主产区的生产成本投入水平差异显著,成本投入排序为:华北产区东北产区西南产区西北产区南方产区;地区间的总成本结构和物质成本结构既存在共同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看劳动力成本占比最高,物质成本中肥料成本占比最大;在影响因素中,化肥价格差异、劳动力价格差异和土地价格差异对区域间生产成本差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变量呈现弱的负向影响,单产水平差异和生产规模差异未通过假设检验。研究结果可为促进设施葡萄生产布局的优化提供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交易费用计量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易费用的计量是交易费用经济学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证研究的关键。根据交易费用的不同定义,可以将交易费用分为宏观层面上的交易费用和微观层面上的交易费用,同时将微观层面上的交易费用分为市场型、管理型和政策型交易费用。在此基础上,对有关交易费用计量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分析表明,尽管近年来在交易费用的计量方面已取得不少成就,但总的来说,方法还是比较单一,尤其对非市场交易费用和政策型交易费用的计量仍然停留在经验层次,缺少对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直接计量。  相似文献   

15.
Valuing ecosystem services: A shadow price for net primary produc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e analyze the contribu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to GDP and use this contribution to calculate an empirical price for ecosystem services.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s used as a proxy for ecosystem services and, along with capital and labor, is used to estimate a Cobb 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from an international panel. A positive output elasticity for net primary production probably measures both marketed and nonmarketed contributions of ecosystems services.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which is the shadow price for ecosystem services. The shadow price generally is greatest for developed nations, which have larger technical scalars and use less net primary production per unit output. The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indicates that the quantity of capital needed to replace a unit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tends to increase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is rate of replacement may ultimately constrain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16.
扩展的交易成本理论视角:经济组织治理逻辑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交易成本理论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来分析经济组织治理,忽视了经济组织的生产属性.本文对交易成本理论进行了扩展,从生产层面增加了任务的复杂性、技术的可分解性和企业能力三个维度.从而构建起了两个层面、六个维度的经济组织的治理逻辑,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连攀升,让百姓叫苦不已,生活成本上升。而其中以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对物价的贡献率为主。这跟农产品价格的节节高涨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试图追本溯源,分析农产品价格上升的根源,选取了1995-2012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影响农产品零售价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表明农产品的零售价主要决定因素是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其他因素诸如城镇居民收入的变化对农产品价格影响不显著,这点也符合农产品作为必需品;其收入价格缺乏弹性的特性;国际食品市场价格也会对农产品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城镇人口的上升,反而会激发出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良,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的方向相反;货币供应量代表了市场的流动性,流动性过高,会促对农产品价格上升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Since the mid‐2000s standard price‐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for euro‐area countries have recently provided conflicting signals, particularly in Italy. The manufacturing unit labor cost (ULCM)‐based indicator reports a major competitiveness loss in Italy. Owing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to the fading representativeness of labor on overall costs we argue that price‐based measures are more appropriate than those based on ULCMs to assess external competitiveness and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explaining export growth. Measuring non‐price competitiveness and considering global value chains are also crucial to correctly identify the determinants of trade flows in the four largest euro‐area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On the Second-best Policy of Household's Waste Recycling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econd-best household's waste recycling policy. If we assume the first-best economy with no illegal disposal or transaction costs, then unit pricing, an advance disposal fee and a recycling subsidy are requir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ocial optimum such that both the sum of unit pricing and an advance disposal fee and the sum of unit pricing and a recycling subsidy are equal to the marginal disposal cost. Furthermore, the first-best outcome can also be obtained by a producer take-back requirement system.In the real economy, however, various factors prevent the first-best optimal outcome. In this study we consider two factors, one being the transaction cost associated with a recycling subsidy (or refund) and the other being illegal disposal by the consumer. If a recycling subsidy (or a deposit-refund system) is adopted, a transaction cost associated with it will be generated. Alternatively, if unit pricing is adopted, some of the consumed goods may be disposed of illegally. We show the complete trade-off between unit pricing and a recycling subsidy. In other words, we can not adopt unit pricing and a recycling subsidy simultaneously. As a result, there are three candidates for the second-best policy: unit pricing with an advance disposal fee, a deposit-refund system, and a producer take-back requirement system.Which of these three policies is the second-best policy will depend on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the price of a recycled good and the marginal transaction cost associated with a recycling subsidy (or the refund in a deposit-refund system). Generally, if the price of a recycled good is positive and the marginal transaction cost is relatively high, unit pricing with an advance disposal fee is the second-best policy. However, where the price of a recycled good is negative and the marginal transaction cost is relatively high, a producer take-back requirement system is the second-best policy. Further, where the marginal transaction cost is relatively low, a deposit-refund system is the second-best policy,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price of a recycled good is positive or negative.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是交易服务部门,其中存在大量的交易活动,交易就会产生摩擦成本。由于房地产的特性及其行业市场交易的特征,房地产市场中的交易主要表现为权益交易,交易过程要受到制度的严格约束,所以其摩擦成本也是相对稳定的,可以通过定量分析测算。本文以房地产业为研究对象,按照房地产行业的交易部门特性及其所有费用来测算2003年至2008年我国房地产业的宏观交易费用;并选取商品性住宅为样本,根据诺思在人类行为理论基础上对交易费用和转换费用的划分,只测量通过市场的各种交易费用的启示,把商品性住宅开发分为生产阶段和交易阶段,生产阶段的交易费用部分和交易阶段的所有费用定义为交易费用,通过分析其价格构成,列出可测量的交易费用和转换费用单项,然后运用正向相加法和逆向剔除法,测量2008年北京市商品性住宅微观交易费用,为优化该行业效益提供实证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