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丹  王伦 《经济研究导刊》2012,(33):277-278
传统译论长期忽视译者的身份及其主体性,译者的价值和功能被长期遮蔽,译者文化地位被边缘化。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主体性问题得到重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对翻译、忠实及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重新阐释,并认可与鼓励女性主义译者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女性主义翻译强调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其视角独特、新颖,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独具贡献。  相似文献   

2.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理性,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交往行为理论认为目的理性只是交往行为的一个纬度,翻译目的论在提升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将主体间性交往行为“异化”为主客关系的工具目的行为。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翻译目的论既有合理性也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薛莉 《经济师》2007,(7):151-151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他在翻译过程中不管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都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能否正确发挥,是翻译成败的关键,也是翻译活动的魅力所在。但文章在强调发挥译者主体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它的一定的受动性。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应该得到重视。文章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框架,以"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思想作为主要理论原则,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作为解释者的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国内法美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打着“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烙印,发展到了有专著探索、有理论支撑、有该学科建设的构想到建构,有一个逐渐壮大的学者研究队伍的学科。法之美不外乎形式的美和内容的美,没有形式的美就会披上神秘主义的面纱,没有内容的美就容易掉进形式主义漩涡。而翻译之美也只有在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时,方能达到翻译的至上境界。从法美学的角度去探究法律翻译的规律和范式,将对建构法律翻译的体系和规则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以体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作为哲学基础,认为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提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可以利用认知和体验,依靠其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源语文本的神韵。但另一方面,认知语盲学的翻译观也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指出处在现实世界特定环境中的译者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和范围以及译文读者认知水平和层次的制约,因此只能“创而有度”,而不能歪曲原作意图。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到各种约束机制的制约,中国经济史学处于“失范”与“规范”的动态变化之中.既有技术层面的约束,也有管理层面的约束,还有学界自身认识层面的约束,但这些约束机制的核心是方法论体系的更新.西方经济学与经济史学的发展路径表明,中国经济史学应该突破既有的方法论体系,建立更为科学、更为规范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竞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薛莉 《经济师》2007,(6):254-255
20世纪西方哲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引起了人们对翻译主体间关系的关注。翻译活动中涉及作者、译者与读者三个主体,主体间的对话应是平等的。对于主体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指导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一种全面的理论以协调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用以解决、预测翻译领域和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个意义再生为任务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涉及到诸多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方法策略选择都受到外在或内在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笔者的翻译实践谈谈影响翻译的一些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翻译历来不是易事,文学翻译由于其独特的特点,更是如此。在漫长的翻译史中,翻译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各具特色、纷繁复杂的文学翻译理论,但是在这些理论后面,实际上围绕讨论的还是“忠实”这个亘古不变的命题。基于译介学的理论,从译者的角度,反思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了在翻译活动中存在的文化不平等现象,以及影响文化地位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中的运用。并指出以去粗取精的原则指导翻译策略的选取,同时加强译者主体性的确立可以为弱势文化在翻译中争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高校外事文本的语篇类型,外事文语篇兼具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结合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外事翻译的特点,采取了交际翻译方法、编译法等方法,实现高校外事语篇的在目的语言中的功能对等,达到对外交流合作的预期效果。同时,也为外事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一个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国际歌》被译介到中国以后,这首经典革命歌曲在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的政治影响。本文考察了《国际歌》首句中les damnés一词的汉译演变,并从文化史的角度揭示出它的翻译实际上是与中国革命叙事的主体性范畴——“受苦人”之间实现文化对接的过程。从les damnés到受苦人,体现了中国革命现代性实践中自外与自内两条文化线路的一次历史交汇。  相似文献   

15.
旅游英语翻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经济研究导刊》2012,(16):240-241,247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旅游英语翻译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总结和分析了旅游翻译的现状及常见问题、旅游资料文本及功能、旅游翻译的原则与策略以及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等问题。最后提出,旅游翻译语料库的建立有利于规范翻译,提高译者的翻译意识和改进翻译的终极产品。  相似文献   

16.
刘彦仕 《经济师》2009,(9):115-116
规范概念是翻译研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规范理论把翻译研究从原文取向引入译文取向。从语言中心导向文化中心,从“求同”导向“存异”。分析特殊应用文体公示语的特点,并采用公式化的翻译框架探讨其翻译规范,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可操作解释性的翻译方法,利用规范理论的主要成果来促进实用英语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传统翻译理论以忠实作为翻译的准则,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翻译理论从忠实/不忠实问题转向伦理观念。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依赖一定的标准,而不同的翻译观、不同的译者伦理有不同的翻译标准。本文以Chesterman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为依据,分析探讨译者伦理和翻译质量评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斯珀伯和威尔逊所提出的关联理论,虽然主要是用来研究交际的,却从认知的角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翻译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涉及到原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三个方面。本文试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比较《瓦尔登湖》三个中译本的得失。文章强调译者如何在译语作品中重现原文本中的关联性是检验译作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彦仕 《经济师》2008,(2):130-132
自诩为“一捆矛盾”的林语堂的身份是极其特殊的,他独特的文化身份使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他以西方人的眼光来审视东方文化,而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主要从其译本中得以体现。文章从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反观其文化身份的“混杂性”与多样性,探析如何通过文本翻译来合理地建构他的译者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语言学,文化学,文学,心理学,信息论等于一身,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等诸多领域。可见翻译本身具有“复杂性”,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不少初译者遇到一篇译文时头脑中感到一片空白。面对这种情况,有不少人问;“出路何在”我觉得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