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化劳动的重要作用在于:以其参与创造的使用价值“有用性”的量为竞争利器,在价值决定和产现的现实合一过程中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社会价值份额,而这就会对社会价值关系产生作用,后者反过来又会引导资源配置,从而影响财富和经济增长,但就价值创造而言,物化劳动并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钱伯海教授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是本期活劳动”,并强调“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二重性就不能成立”,“谁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是一个科学体系,有如一个同心圆体系,同心圆的核心内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物化劳动只是劳动二重性这个同心圆的外部层次。用物化劳动取代抽象劳动是不对的。劳动者本身的劳动有三处形态,即潜在劳动形态、流动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只有当流动形态劳动结束时凝结为一个劳动结果,并表现为一种有形体的物质形式或物化劳动,这时才是价值表现,钱教授把劳动表现形式就当作劳动创造价值形式了。另外,钱教授还进一步从量上提出“物化劳动”创造多少价值,但问题是他所讲的量是统计量,是国民经济核算量,然而这种量同理论经济学上的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甄增荣  高钟庭 《经济经纬》2004,1(5):10-11,14
物化劳动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存在形态。是否创造有形物质产品不是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物化劳动只是有形商品价值的存在形态。服务劳动是一种商品,活劳动是其价值存在形态。因此,商品价值应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物化劳动形态,另一种是活劳动形态。  相似文献   

4.
价值理论研究是现实赋予的重要课题 ,本文依据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 ,从当前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争论的焦点入手 ,对价值决定、与之相伴而生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价值与分配关系等问题的讨论 ,进行了介析 ,并提出了笔者的理论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5.
陈冠玉 《经济经纬》2007,2(2):13-1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同时也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笔者梳理了理论界对传统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新认识,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的作用与价值创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物化劳动已经是死劳动,只有活劳动才具备二重属性,才有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问题。视价值量提高为经济效益的标志,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误区;说高科技会创造和提高商品价值量,其实是贬低高科技的经济作用。能够促发抽象劳动节省、商品价值量大幅降低的科学技术,才是名副其实的高新科技。  相似文献   

7.
李善明 《财经科学》2002,(6):102-108
①采用“以子之予,攻子之盾”的办法,说明无论劳动对象,还是劳动资料均不创造价值;②具体阐明机器不能创造价值;③对所谓“把物化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一类“新提法”进行质疑;④说明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要素将长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建筑工程成本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即是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施工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和价值转移过程。这种有目的耗费汇集的货币表现即是建筑工程成本。建筑工程竣工后通过竣工结算即实现了商品的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货币的本质是货币的根本属性,是货币之所以为货币的决定性原因,它贯穿于货币的整个生命过程。货币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社会关系正是货币的本质。与人类社会价值生产过程紧密联系的货币,其本质正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即价值信用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由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量决定的,而商品的价值量又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包括社会必要的物化劳动消耗与活劳动消耗,劳动消耗是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也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任何因素,都可能使商品的价值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