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在把城市“做大、做强、优势、做美”的过程中,探讨既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并就江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建设生态城市的途径、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议等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扩大城市的规模,提升城市的质量,增加城市的数量,有望成为继工业化之后城市发展的新一轮动力机制。结合江苏的城市化现状特点,有必要选择以信息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路径,使信息化与城市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达到城乡交融的最佳区域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从国际、国内与江苏城市化发展相结合的广阔和背景中,对江苏实行城市化战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江苏城市化进程滞后的原因,提出了推进江苏城市化的应对策略,重点剖析了推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撤乡并镇评价、增强城市功能、重点发展的城市选择、相关的制度创新等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快速城市运行背景下,城市经济增长乏力,伪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作为其回应由此而生,同时伴随的是生态空间退化、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滋长.慢城作为低碳宜居城、均衡型城市化作为持续良性运行的城市化类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度诠释,通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慢城、均衡型城市化的耦合分析,建立慢城、落实均衡型城市化、打造三维框架下的城市均衡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城市内外空间的网络治理结构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是制约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江苏作为中国东部地区发达的省份之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生态环保发展机制,突破制约发展的环境"瓶颈",对于促进江苏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自组织理论与模型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各种城市问题接踵而至,对城市演化机制的把握尤为重要.西方学者对城市自组织性的研究不断深入,新近进展中以亨德森的城市规模自组织模型、克鲁格曼的城市白组织模型、杨小凯的自组织城市化模型、波图戈里的自组织城市、艾伦的城市自组织演化模型及新经济地理城市体系演化模型最具代表性.对城市自组织理论及模型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梳理和评述,有利于加深对城市自组织特征、机制的认识,合理地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对于其他的区域组成单元来说,具有聚集性、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动态非平衡的结构特征。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应该重点实施充分开放、创建动态稳定系统、发挥非线性作用机制作用、把握关键战略契机、增强协同和自组织能力建设等特色战略。在中国现阶段,实施符合城市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与全国的水平相比,江苏人口城市化经历了特殊的N型发展轨迹,其内在的原因在于改革前国家战略规划的抑制和改革后苏南模式的兴衰。在中央和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推动下,江苏的空间城市化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经历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心和以地级城市为中心两个不同阶段。在人口城市化方面,90年代中期伊始的城市化机制无益于解决一大批跨区域流动人口的异地城市化;在空间城市化方面,目前的城市化机制造成了"假性城市化"和"南城北乡"空间格局。这些问题的主要影响于它改变了社会的二元结构问题的表现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智慧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改革开放30年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与理论问题。江苏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一些具有我国城市化前沿的特色,对全国产生了示范与借鉴意义。该文对江苏城市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提炼、梳理,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及未来方向作了比较清晰的展示和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服务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的环境因素制约,为我国环境服务业带来了机遇和更深层次的要求。本文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处理、噪声干扰等环境问题,基于环境服务业的功能与服务内容,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境治理领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7.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