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明 《开放时代》2015,(3):49-63
本文以喀什棉纺织厂维吾尔族和汉族劳工生产、生活为例,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其交往空间进行了田野调查。研究认为,在生产和生活空间中可以重塑维吾尔族和汉族劳工交往的体制变迁和实践过程。在从国有企业向私营企业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劳工在生产和生活交往的场景里,空间文化的发生和断裂是与体制变迁和实践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由于维汉招工人数比例失衡,导致维汉师徒关系作为一种生产制度的变化。总之,民族和空间视角的切入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转型时期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特别是民族关系和劳工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考汉”泛指一切上汉族学校的民族学生.活跃在新疆各界众多的“民考汉”是受社会欢迎的优秀的双语人才,他们的不足是对母语文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新疆的“民考汉”,“其最终的归宿依然是自己原来所属的文化及其主体”.有着某种程度的“双重认同”,经历了“双社会化”过程的“民考汉”,是当代新疆一个新的文化群体.他们在新疆社会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他们的存在代表着新疆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一种重要趋势.这一群体将会成为完成新疆两大历史任务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3.
胡慧  任焰 《开放时代》2018,(6):178-195
本文是关于平台经济发展模式下劳动过程变迁的探索性研究:以网络文学产业平台上的网络作家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索众包生产体制下平台资本跨时空地动员和整合大众创造性劳动的弹性化积累实践。研究发现,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平台资本通过众包生产体制,将大众的创造性活动纳入到网络文学的生产过程,隐蔽地将网络作家转变为文学产业平台的知识劳工。网络文学产业平台通过"梦想"的机会制造和技术控制,重建劳动价值体系,使网络作家积极地参与到自我规训的生产过程之中。众包生产体制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使平台资本实现了跨时空、跨阶级的弹性积累和新形态的垄断控制,模糊了真实的劳资关系;另一方面,它打破了兴趣与劳动、闲暇与工作的界限,使网络作家的劳动身份更加隐蔽,使其劳动异化从生产领域延伸到了整个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侯兵  金阳  胡美娟 《经济地理》2022,42(3):160-171
遗产重生是强化遗产价值认知、促进遗产保护与传承、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空间生产理论在审视社会空间形态与文化生产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遗产重生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解读视角。大运河作为一类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难以全景分析遗产格局状态和演化机制,针对其中节点开展空间生产演化研究,是揭示遗产重生过程与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GIS技术,从空间形态层面刻画遗产重生的物理形变过程与特点,进一步通过查阅志书和访谈分析探究遗产文化生产变迁历程,从空间生产视角揭示遗产重生机制。结果表明:(1)遗产重生过程分为农居空间、工业空间以及生态文化空间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功能区布局和空间形态规律不一。(2)遗产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了遗产地不同阶段文化脉络及空间生产方式与内容的差异化特征,空间嬗变具有不同属性的特征。(3)遗产空间在工业化阶段出现断层,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下,空间生产的三元主体共同作用,推动了运河遗产重生。  相似文献   

5.
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维吾尔族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伊斯兰福利思想,作为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其传统道德中也有丰富的福利观念,体现在维吾尔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以宗教和传统道德两方面为基础,简要探讨了维吾尔族社会福利文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增长网络的城市空间生产方式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推动着城市空间的生产,但其决定因素还在于社会行动者的构成、职能和运作方式的选择.社会行动者通过资源交换和相互依赖而构建了增长网络,并以之为核心推动着城市空间生产方式的变迁.对建国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进程中城市空间生产的特点、运作机制和生产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变革和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变迁,而增长网络中的社会行动者的构成、职能及其相对地位等也随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空间动态和主体的空间实践这二者之间的交织,论述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城市空间与传播的互构关系,并借用文化人类学的“阈限性”概念来探讨这个互构,聚焦人的实践(包括传播与交往实践)以及人们在实践中实现其行动主体的这个过程.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共同构成重新想象传播学的一个维度.在此,传播也是人们创造产生阈限体验的实践时空并在不同的身份、角色、场景、生存条件等结构性状态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是人们策略性地或游戏地应对多元、多变、缺乏确定性的时代并在其中共同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春英 《经济师》2012,7(2):65-67
社会保障是一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文化价值观念。我国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口众多的民族,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90%以上。汉族作为世界上人口众多的民族,5000年的社会保障文化有着与其他民族共有的而又有不同的内容。我们有义务弘扬各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清除种族歧视和民族偏见,做到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个民族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和生活,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9.
李潇雨 《开放时代》2021,(1):206-223
近代西方体制、概念、知识在20世纪中的进一步舶来使中国的社会情境从以往的"帝国""家族"向"民族国家""国民同胞"转变,不同性质的革命实践也导致了国家形态、边疆领土、边地少数族群的意义被重新界定.本文根据摄影师庄学本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所拍摄的系列边疆摄影作品,讨论其摄影经验如何反映中国国家近代化的历史延续与转折,并考察国家转型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价值取向又如何导致其摄影发生范式转换.此项研究有助于解析中国社会史、政治史以及视觉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理解20世纪中国的变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生态移民中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移民工程是将原来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相对适宜生存的地方,首要目的就在于降低迁出地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当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时被迫实行的扶贫迁移策略,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产生文化变迁.只有适应文化变迁的文化才能生存下来,文化的变迁导致了文化的适应.文化适应的结果是文化变迁.生态移民对民族原有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新旧文化因为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冲撞、重组、融合形成一种适应新环境的新的文化体系.文化在变迁适应中不断地创新发展.粗略的探讨一下因为生态移民环境改变后文化的变迁与适应.  相似文献   

11.
张福军 《经济学家》2008,(3):113-118
基于对诺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回应和体制转轨的现实诉求,国内学者尝试构建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体系,并沿四大主线展开:一是系统比较及认知深化;二是原典溯源及寻求依据;三是理论批判及回应诘问;四是理论建构及指引实践。这一研究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系统地剖析了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体系的相关命题,但是却忽略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制度变迁中应有的理论地位,也很少谈及制度变迁的社会价值倾向。因此,原有的理论体系应在一个广义的视角下加以拓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延续城市记忆的文化空间。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视角审视文化遗产的空间开发、设计和改造过程,探寻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开发模式,有助于缓解文化遗产管理和文化遗产开发之间的矛盾。该文以南京民国文化遗产为例,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基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生产、基于休闲娱乐的文化空间生产和基于创意设计的文化空间生产,并提出与之相应的动态耦合开发模式、双边市场推动模式和J型成长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空间生产视角下广州里仁洞“淘宝村”的空间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广州市里仁洞村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资本积累和权力关系视角揭示淘宝村空间变迁过程、资本积累及其背后的权利关系。研究表明:1自1990年代以来,里仁洞村经历了从传统村落—工业村落—城中村—淘宝村的空间变迁,在此过程中其资本累积和权利关系也发生相应变化。2在传统农业村落时期,主要依靠种植番薯、水稻等农产品获得农业资本积累;在乡镇工业化时期,通过把原有的集体土地出租转化为工业生产资料,依靠厂房等供给和分红获取资本累积;在城中村和淘宝村阶段,村政府通过宅基地重新分配和住宅新村建设,村民住房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村落空间也成为资本化空间。3与此同时,以潮汕人为主的外来人员大量涌入,从事淘宝电子商务及相关服务业,本地村民的社会联系弱化,外来者成为权力主体,通过地缘、亲缘关系,形成生产、生活中的权力共享。  相似文献   

14.
由汉、黎、苗等民族民系聚落构成的多元化地域景观是海南岛乡土景观的有机组成方式。语言是民族民系文化区划的重要标识,基于海南岛的语言分区,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选取各语言分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关键指征,结合GIS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叠加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海南岛民族民系传统聚落景观3个显著的分异特征。1)在选址偏好上具有汉族聚落海拔低、黎苗聚落海拔高的特点;在聚居地规模上具有汉族聚居地规模大、黎苗聚居地规模小的特点。2)在用地布局上汉族多采用集约式布局,黎苗则为分散式布局;在街巷肌理上汉族聚落较为规整,黎苗趋向自由。3)在民居组织方式上汉族为围合式,黎苗为开放式;在建筑平面形制上汉族为合院式,黎苗为独栋式。海南岛的聚落景观多元化是建构在岛屿本身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可成为海南岛保护与开发的出发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和描述的转换过程,是用接受语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而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受英汉语言文化影响很大。英、汉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翻译人员必须转换视角,进行"语义翻译"。对英汉互译中的视角转换进行了研究整理,同时提出翻译教学必须重视"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需要承认文化差异,更需要建立畅通的族际沟通渠道。个体交往需要宽容,族群交往需要宽容,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也需要宽容。宽容是理性解决冲突的策略,是各种文化繁荣兴旺的必要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民族交往日益频繁,在处理民族关系过程中,提倡文化宽容,已成为多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旅游地本质上是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文化空间。从旅游地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并厘清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内涵及其演化机理,寻求旅游地的文化发展规律,有助于解决旅游规划与开发中"造文化、造景观"的困境。基于空间生产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及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活态性,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时间和功能演化是由原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空间演变为服务于旅游发展的生产与生活空间的过程。旅游地文化空间在形态上,则表现为文化节点、文化轴线、文化场、文化域面等基本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化。文化场作为最为重要的空间形态,它是旅游地进行生产、生活与服务的真实场景,体现了人与旅游景观的社会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家在研究制度变迁时,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制度递延,而制度递延对全面理解和衡量制度变迁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观察,发现制度递延会产生逆反效应,即一项制度变迁后,社会文化环境出现严重的负面效应,从而部分抵制了制度变迁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扩展发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诚信面临巨大的考验.由此提醒: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采取积极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20,(2)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受生存环境的影响,长期过着渔猎生活,形成了捕捞文化、狩猎文化、采集文化和农耕文化为标志的经济文化。改革开放后,赫哲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赫哲族人赖以生存的经济文化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变迁引发精神文化的变迁,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的变迁危机。  相似文献   

20.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劳工认证获取较多的市场份额,劳工标准移植的问题也受到较多关注。本文选择从供应商道德风险视角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标准移植的特征。研究发现,风险规避供应商的存在促使采购商必须在道德风险和努力水平之间选择一个次优均衡。尤其是考虑到最低标准等有限责任信息租的存在,使得采购商必须额外支付一定的代理成本以满足委托代理过程,最后的均衡劳工标准比仅考虑逆向选择更加扭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