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海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机体,海岛应当是符合人类生态安全的海岛.海岛使用权人是海岛生态保护的直接责任人.只有对海岛实施利用行为的人才是海岛保护的法律主体,作为海岛保护监管的政府主管部门不是海岛保护的法律主体.“保护”的本质是付出,海岛生态保护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既是对行为人本人的义务也是对行为人以外的其他人的义务.海岛生态利益是一种无需行使权利就可以享有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要求建立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伦理原则,认为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应该对生态系统整体及生态系统中的其它成员负有道德义务。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观不仅看到了人对社会、人对自然的依赖,也看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把握其内涵和本质,是生态文明研究的理论前提.对此存在不同意见.目前主要有以下解说思路:首先,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指人类与自然关系融洽、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所有涉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证生物多样化和维持生态平衡以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便是生态文明的具体表达.广义的生态文明还应当涵盖人类和资源、能源的生态关系(物质文明);人与自身的适应性心理生态和人与人的伦理生态关系(精神文明)、人与社会的人文生态关系和人与政府、企业、家庭的生态和谐乃至国际间的和平共处关系(政治文明),也就是更加着重研究在生态系统中,人类本身的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反馈作用或影响,以把握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现.  相似文献   

4.
经济秩序与伦理秩序是人类秩序系统中两大子系统,从根本上来说,造成人类秩序问题的正是这两大子系统关系上的紧张。自从亚当斯密“经济人”本性在理论上获得道德合理性论证以来,“经济冲动”也就在实践上拥有了超强的道德合法性。然而,“经济冲动”带来的却是社会领域的断裂和人的深层意义的消解。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冲动”所带来的“领域的断裂”与“大分裂”,西方一些学者用一种与“经济决定论”截然对立的文化学的方法重建人的存在道德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乏普遍的思想意义。但是,这种“关系式”的思考方式仍然脱离不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窠臼,其理论的结果只能是人在获得伦理本位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真实的自由。因此,只有真正把握自由的道德意蕴,把思想的视角从经济转向伦理的同时再从伦理复归向道德,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权利和义务、个体和整体、自然与自由的和谐统一。而可以用来和解经济与伦理之间紧张关系的就是生态伦理哲学思维范式.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长足发展的同时必须重建社会的伦理文化。这也正是和谐社会建设之时代课题的生态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纬度达到生态实现,其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生态伦理原则,这是沿海生态系统自然价值、自然权利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基于现代生态人类中心论理论的纬度,沿海生态开发应该遵循如下伦理原则:遵循自然、尊重沿海生命的伦理原则;善待自然,反对沿海环境法西斯主义的伦理原则;以人为本,生态利用天然资源,确保沿海物种优先的伦理原则;节约、保护沿海自然资源,树立绿色生态开发的伦理原则等。  相似文献   

6.
经济秩序与伦理秩序是人类秩序系统中两大子系统,从根本上来说,造成人类秩序问题的正是这两大子系统关系上的紧张.自从亚当斯密"经济人"本性在理论上获得道德合理性论证以来,"经济冲动"也就在实践上拥有了超强的道德合法性.然而,"经济冲动"带来的却是社会领域的断裂和人的深层意义的消解.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冲动"所带来的"领域的断裂"与"大分裂",西方一些学者用一种与"经济决定论"截然对立的文化学的方法重建人的存在道德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乏普遍的思想意义.但是,这种"关系式"的思考方式仍然脱离不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窠臼,其理论的结果只能是人在获得伦理本位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真实的自由.因此,只有真正把握自由的道德意蕴,把思想的视角从经济转向伦理的同时再从伦理复归向道德.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权利和义务、个体和整体、自然与自由的和谐统一.而可以用来和解经济与伦理之间紧张关系的就是生态伦理哲学思维范式.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在获得经济建设长足发展的同时必须重建社会的伦理文化.这也正是和谐社会建设之时代课题的生态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通过揭示人和自然的关系,论证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生态伦理行为具有普遍性,包括个人消费行为、企业生产行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实践。将生态伦理作为一种行为,运用经济学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剖析生态伦理行为逻辑,寻找生态伦理行为边界,通过生态伦理的行为效益对其进行福利评价,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女性与自然的认同,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与自然界的压迫,主张整体自然观、平等与和谐、关怀伦理、女性原则和女性价值,倡导运用生态智慧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农地与女性之间存在关联,她们都处于一种被压迫的境地,故而,可以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认识和修正农地保护制度.农地保护制度要体现女性原则,融入女性关怀,落实女性参与和认同女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态价值的源泉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从生态服务功能的产生或供给来看,是纯自然的,从生态服务功能的利用或需求来看,是纯人类的。根据价值的哲学概念和经济学中的传统理论,对生态价值的自然范畴和人类范畴进行分析.可得出生态价值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客观需要的主观价值反映。它反映着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经济系统两个整体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生态价值观是在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生态伦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各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影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坚持以人为本,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础上,处理好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危机是当今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用生态伦理思想对待自然、协调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生态伦理为公共经济政策的制订提供重要支持和参考。本文从伦理学和经济学角度阐述了生态伦理与公共经济政策的关系,提出了诸如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以技术创新为先导、鼓励发展潜势产业以及开征环境资源税等措施,探讨了矿区这一生态脆弱区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认为充分尊重并遵循生态伦理思想是新时代公共经济政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试图从生态化产生背景与社会需求、具体表现与基本要求对生态化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认为生态化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荣的客观要求,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生态文明下伦理观内涵的必然扩展,生态化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理念,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相互统一和系统生态缓冲能力的持续保持,并针对生态化水平评价是生态化研究最主要的社会实践应用,根据生态化水平的内涵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现今的生态文明,不同的人类文明彰显着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自然的奴隶演变到自然的统治者、主宰者,现如今则强调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不存在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城市和农村作为人与自然直接发生关系的两大空间载体,各自以自我为中心的二元分治格局,加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进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应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以转变城乡生产、生活方式为落脚点,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创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融、和谐统一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多 项改革均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各地正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 核验和划定工作。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成为 红线划定的难点,相关研究亟须开展。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的 文本分析,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演变、发展特点,以及自 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提出自然保护地与生态 保护红线相互关系的2种模式,即包含模式和交错模式,并认 为交错模式更能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2种体制 在保护最重要和最美丽国土空间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 当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提出2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 ethics. In a value context, the center of the discuss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 ethics is based on confronting ethics as "means of the means," which implies that ethics is not only concerned with the ends of human action but also enters into the value dynamisms of the instruments utilized by development agents in achieving these ends: the means. A common acceptable definition of development ethics is the ethical reflection of the ends and means for any purposeful social-economic activity towar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are the social cement that condition and enhance the roles agents play in economic life. We argue that development ethics and institutions are entwined: development ethics influence institutions and institutions influence development ethics.  相似文献   

17.
赵霞 《经济研究导刊》2008,(13):195-197
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突出和演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生态环境问题的妥善解决逐渐提上日程。发展经济高效、生态平衡的产业,建立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从而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自然与人类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亦称为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薛继亮 《技术经济》2013,32(9):65-71,86
构建了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劳动力密集程度差异指数、人力资本密集程度差异指数、资本密集程度差异指数与产业结构效应指数间相互关系的模型,并利用2000—2010年内蒙古的相关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各要素流动对产业结构变化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资本投资集聚可促进产业结构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劳动力集聚的作用与此正好相反;环境压力指数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在不同模型中的估计结果存在差异,该结果可能预示了内蒙古的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缓和,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拐点可能正在出现。为了更好地协调资源富集区的要素流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实现统筹发展,需要做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要素合理流动;着力扶持关键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开放式、多层次的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培育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生态理想,生态文明是生态理想的现实化,生态理想的现实化有赖于制度变革和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应当遵循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