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强世功 《开放时代》2009,(12):10-39
本文从中国宪法文本与宪政实践之间的背离问题入手,提出了从不成文宪法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宪政秩序的新思路。基于对英美宪法学说与宪政实践的分析,作者区分了古典的政制与现代的宪法律、政治宪法与法院宪法,进而主张任何国家的宪政运作实际上都依赖不成文宪法,从而奠定不成文宪法的法理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选择中国宪法中关于国家建构中四个关键性问题,着重探讨中国不成文宪法的四个主要渊源,即成文宪章、宪法惯例、宪法学说及宪法性法律,并呼吁宪法学应当从中国现实的宪政生活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宪政原理和制度。  相似文献   

2.
人权是宪法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追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国的人权事业和宪政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而今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该条款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人权入宪开创了中国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它向世人宣示了我国对待人权的庄严态度和法治精神,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我国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课题.公民意识是民主意识的基础,宪法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出世和入世思想都是以官本位为基础的,严重地制约着现代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的发展.就公民的宪法意识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三个至上"是我国当代宪法意识的灵魂,以此为指导促进理性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宪政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是经济学回归为“政治的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它是对约束经济行为者和政治行为者的选择与活动的不同法津——制度——宪法规则的运转性质做出相关解释的经济学。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发展从来也不能脱离制度的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经济改革本身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以经济为核心、以宪法制度为框架约束的公共选择过程,理应以宪政的思维去理解和推进这项改革。  相似文献   

5.
《天坛宪法草案》与民初宪政选择的失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泉 《开放时代》2003,12(5):43-52
本文运用宪政制度分析的方法,探讨民国初年《天坛宪法草案》的制度特色。作者认为宪法草案中“超议会制”的政体设计是一种错误的宪政选择,违反了分权制衡与制度变迁的原则,因此无法获得北洋政治集团的支持与推动,这是民国初年民主转型失败在制度层面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福建 《开放时代》2005,50(3):93-112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言论及出版自由是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但是对于政治言论自由,究竟哪些才是此类言论最关键的部分,以及对这类言论的规范该如何拿捏才算合理适当,都是各国宪政史上一个争议不断的课题.罗尔斯不同于早先的Meiklejohn从"自治"的立论出发,转而从社会正义的视角切入,为此类言论提供一个更合理坚实的基础.本文的主旨即在阐述罗尔斯对于政治言论自由的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7.
宪政是现代社会一种最合理的政治制度,实现宪政是现代国家政治的根本标志和常规形态,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必须加强我国的各项制度建设,积极培育公民的宪政意识,并且切实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  相似文献   

8.
宪政:现代税制之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炜光 《现代财经》2005,25(1):3-13
宪法是税收法律之源,是反映人民共同意志的民主立法,也是保障纳税人利益不受侵犯的自由之法,宪政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制度构架是决定我国未来税制改革方向的根本性因素;宪法所伸张的正义、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在各种税收专门法中必须得到充分和准确的体现。确立保障生存权、有支付能力、公平税负、量力负担和便利等符合宪法原理的税收原则或总政策,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特征。现代税收应是从纳税者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角度构造的概念,即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主体的纳税人,以履行纳税义务作为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为前提,依照遵从宪法所制定的税收法律为依据,承担物质性的给付义务,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公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张海清 《开放时代》2010,(5):118-132
本文从政治哲学角度考察自然权利、政治正当性与宪政三要素的基本涵义及其逻辑关系,意在探析西方宪政民主政体的理念脉络。文章的基本论点是,在西方政治体系中,自然权利理念不仅为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政治正当性提供根本依据,更作为宪政民主政体的基本规范为宪政、民主及法治的正当程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宪政"是民主与法制的完美结合。"82宪法"突出了"政治模式归依生活秩序"与"制度理性软化阶级专政"两项特征。前者强调权利实现,后者意味权力限制。它们分别在"公民权利的具体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党政分开与依法执政行政"方面得以落实。这些在当时蕴含着新意而于当下成为了中国宪政的趋势和重心。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一个有效的政治市场,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固有之义,关系到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成败,中国最高决策层有意识地选择上下互动的民主政治发展路径,这同苏东原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改革有别,但这条路径选择并没有消除民主政治发展战略中基层民主优先和宪政民主滞后的矛盾。当务之急是在民主政治实践中高度注重宪政民主与基层民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宪政小议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丹·莱夫认为:“宪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规则和制度,宪政的出现是与约束国家及其官员相关。”而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主席凯茨博士将学者们对宪政的认识概括为三点:(1)宪政是由一组用于制定规则的自足或自觉的规则构成的,即宪法是“法之法”;  相似文献   

13.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实行民主法治的国家,宪法应具有至上的权威。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并将其载入宪法。这标志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因此,学习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无疑对提高党政干部的法律意识,推进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制约了国家权力的扩张,实现国家民主治理、民主政治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以及参与式民主,为宪政和法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以新加坡公民社会为研究对象,介绍新加坡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透过新加坡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在新加坡政治民主化中的作用,总结公民社会在政治民主化中的价值,得出公民社会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基础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享有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权利,从本质上讲,基本权利是人权在宪法中的表现。近代以来,人权理论逐渐生成,但其道德性,使之具有内容模糊、保障乏力的缺陷。对人权缺陷进行补救的成果就是将人权载入宪法,使其具有内容的确定性和效力的最高性。近现代宪政实践充分证明,基本权利就是宪法化的人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政治哲学角度考察自然权利、政治正当性与宪政三要素的基本涵义及其逻辑关系,意在探析西方宪政民主政体的理念脉络.文章的基本论点是,在西方政治体系中,自然权利理念不仅为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政治正当性提供根本依据,更作为宪政民主政体的基本规范为宪政、民主及法治的正当程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虽然如今距“齐玉苓案”已有十一个年头,但有关宪法司法适用的讨论始终未淡出人们的视线。没有司法适用,宪法只能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层面,国家就不可能实现宪政。但是目前宪法司法适用在我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将从本国实际出发对宪法司法适用概念、宪法司法适用争论、宪法司法适用困境、宪法司法适用出路这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为研究的问题。在分析了宪法的社会变迁功能含义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宪政发展的历史和宪法规范的高度适应性与稳定性特点三个纬度探讨了宪法社会变迁功能存在的理论原因。指出了宪法社会变迁功能的本质是对社会进步的未来所作的积极确认和现实的推动,这一本质体现出宪法社会变迁功能的动态性特点、发展性特点、实质性特点和整体性特点。文章最后探讨了宪法社会变迁功能的表现形式即宪法在社会变迁方向上的预测功能、在社会变迁模式上的引导功能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王海燕  许靖寰 《经济师》2005,(11):68-69
宪法的效力,是指宪法的法律强制性和约束力,是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对整个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调整所具有的最高法律效力。具体而言,它是指宪法在属时、属地、属人、属事四维度中的国家强制作用力。宪法效力问题,是宪政实践和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立宪和行宪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对宪法效力的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宪法效力的目的是更好、更充分地实现宪法的效力。  相似文献   

20.
公民的公共事务协商权,是被代议民主理论长期忽视而被协商民主理论发现的一项公民基本权利。在当代民主宪政条件下,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宪政民主架构的主干部分,因此,公民的公共事务协商权应当成为各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并将其纳入宪法权利范畴,构建更加广阔的公民宪法权利体系。正视公民公共事务协商权的研究,对于补正代议制理论的缺憾,解决代议制民主形式不能满足人民主权同宪政目标的矛盾,拓宽广大公民民主参与的现实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