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苏南乡村地区一直是中国乡村建设的先行区域,特殊的纵横交错的水网结构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呈现出其他地区不具有的复杂性和生态特殊性。随着城镇的扩张,乡村的发展建设使其水网空间的平衡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单一静态的规划方法逐渐显示出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等发展要求的缺陷。苏南乡村地区以水为核心,从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视角下探究水网乡村的适应性规划策略更加适应当前的乡村现状和需求。以传统水网乡村空间形态转译为基础,建立水生态系统供需服务评估体系,在评估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能力的基础上,分析供需分异模式及供需矛盾。从构建乡村水域空间生态格局、乡村水域空间功能分区规划,以及乡村水域空间多情景预判3个方面,提出苏南水网乡村的适应性规划策略,并为水网乡村的生态实践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苏南水网乡村空间进入历史快速转型期。在对苏南乡村空间重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乡村空间重组中存在的生态脆弱、空间混乱、特色缺失、利益失衡等诸多问题。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从生态格局建构、空间集约利用、重塑水乡特色、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水网乡村空间重组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3.
适应性循环是广泛存在于乡村聚落发展历程中的基本演替表征,是特定乡村景观时空格局与过程交互适应规律的直接投射。以社会-生态韧性视角下的适应性循环架构展开的乡村聚居形态研究,不仅利于定向寻求景观风貌历史荣衰而呈现出的独特演化规律,更有利于深层次把握地域乡村景观特色的影响驱动内涵。聚焦于新疆乡村聚居实体形态景观(本体、中心地标、循环系统、特殊区),通过适应循环系统的兴起、繁盛、衰退、重构阶段发展特征解析,梳理乡村聚居景观演变的时间脉络和空间拓展过程,初步探析出聚居景观形态演变的3种主要驱动影响机制:地理环境与乡村聚居景观空间情势的互适融合,产业经济对于聚居景观存续发展的引擎带动,以及宗教民俗之于乡村聚居景观文脉表征的统领浸淫。  相似文献   

4.
水域环境是江南乡村最富生命力的自然要素,水网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城乡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江南乡村水网生态格局也随着人工建设干扰的不断增强而愈显脆弱。文章从生态规划的角度,阐述乡村水网格局的生态特性,并从分析目前乡村水网生态环境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水网格局生态优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是新型城镇 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 安全格局的有效途径。当前区域生态空间规划侧重于在静态生 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蓝图式规划愿景,忽视了城市扩 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干扰和应对风险的适应性弹性策略研 究。以动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目标,分析城市扩张对生态安 全格局干扰影响机制,在建立城镇空间发展预测模型和生态空 间格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动态多情景模拟预 测-生态空间安全性评价-方案协调弹性响应”的区域生态空 间弹性规划途径,为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空间安 全性,以及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研究是"五位一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文章选取厦门市集美区作为闽南沿海典型案例区,运用位序—规模法和自然断点法,筛选并划分生态源地等级体系;借助构建的生态阻力测度模型,运用ArcGIS空间探查和距离测度模块,剖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提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空间重构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源地呈随机分布,具有较好的生态安全基础,揭示出NW-SE为主控方向的生态源地空间格局,生态廊道的生成显示陆域生态格局与水域生态格局关联度亟待加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区高强度开发制约形成网络状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南北、水陆生态系统联系阻断风险较高。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空间重构策略:优化提升生态源地质量,加强关键生态战略节点建设,通过规划水陆、陆域、水域三种类型13处生态廊道,构建景观生态安全网络骨架,以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和生态控制的原理,提出以景观格局、景观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为核 心的“景观生态调控”的概念。景观生态调控的基本原理可归纳为:竞争和共生、正负反馈、增殖和自我补偿、废物循环利 用、最小风险、生态适应性、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多样性和稳定性、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等。景观生态调控的方法框 架包括:景观生态规划(整体共生方法)、景观生态工程设计与建设(循环再生方法)、景观生态管理(竞争自生方法)。  相似文献   

8.
何焱洲  王成 《经济地理》2019,39(3):162-171
基于乡村空间系统功能的内涵解析,从农业生产功能、乡村工业发展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入手,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以2017年为研究时点,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区,以巴南区各镇(街)为研究单元,深入剖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厘定功能优化格局。结果表明:①农业生产功能"东高西低、局部突出",乡村工业发展功能与之相反、"西高东低",休闲旅游功能"东高西低、高值点缀分布",社会保障功能"中部高、南北低",生态保育功能"东高西低"。②厘定"以乡村工业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主导的城郊工业保障区","以农业生产功能、乡村工业发展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为主导的三产融合发展区","以农业生产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为主导的远郊农业游憩区"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优化格局,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以洞庭湖流域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为研究对象,运用NDWI指数、Horton-Strahler水网分级、水网格局指标计算、协调状态评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析洞庭湖流域1990—2020年水网空间形态和结构演化特征,揭示水网格局演变的主要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00—2020年,洞庭湖流域水面率、河网密度和干流面积长度比值等指标均呈现波动减少趋势,水网结构稳定度波动明显,流域水网生态空间出现破碎化和主干化趋势。(2)洞庭湖流域水网生态空间退化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城市间社会经济与水网格局协调关系呈现出“西部>东部>中部”的空间特征。(3)洞庭湖流域水网格局差异演变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城镇化率是首要因素,也是水网生态空间退化的主要驱动力;产业结构是重要因素,其中第一产业发展对水网格局演变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网空间退化的次要因素。持续的城镇化进程给流域水网生态空间保护带来严峻挑战,未来洞庭湖流域水网治理应重点关注城镇—水网协调发展严重失衡的地区,通过控制负向驱动因素发展来保障流域水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和水网格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仍然是个未受到足够重视的薄弱环节。在社会格局剧变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隔离区域生态与文化特征的规划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民对生活质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更高追求。实现生态与文化视角的融合既是社会实践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以福建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实施研究区生态与文化区划的基础上,以空间统计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验证了研究区生态与文化类型区的空间关联性,并据此构建了乡土景观分类及区划方法体系。对乡土景观区划成果在区域风景道规划及旅游资源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应用途径做了初步探讨。本研究可视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有关乡土景观资源整合保护的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生态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人们对生态经济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如机械地理解发展是硬道理,把生态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生态是无代价的,简单地认为构建生态体系只是投入等等。因此,要发展生态产业,必须澄清这些误区,使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确立生态中心观,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经济的认知能力。同时要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新兴生态产业,树立生态消费观。  相似文献   

12.
森林生态会计的建立,要求生态资源能够作为会计资产进行核算。根据对生态资源产权特征的认识,生态资源不具备确认资产的条件。但我们必须做出变通,突破原有资产的定义,使得生态资源能够在会计核算中得以体现。本文对生态资产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及披露方式进行了相关讨论。最后,文章指出,生态资产是一种“依附资产”,天然属于林木,并且只能由林木控制着这种资产的启动、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生态足迹、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指数评估体系,对南京市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南京市1996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均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安全受到胁迫;生态压力指数分别为6.32、13.45、13.95、13.92;生态可持续指数处于"强不可持续"。生态安全一直处于极不安全状态,其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造成生态安全危机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过度消耗、人口数量大和城市扩张导致耕地减少等。  相似文献   

14.
烟台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烟台市及其所属的各行政区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行政区中,人均生态足迹除长岛县盈余外其余均为赤字;烟台市人均生态赤字为3.280ha,总生态赤字达2.121 1×107ha,是其国土总面积的15.4倍。人均生态足迹已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较严重,其中又以北部地区最为严重;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身的承载能力,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应大力提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型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城市与产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减少生态足迹、缓解生态赤字,以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1992~2005年南京市生态足迹的变化,文章认为南京市人均生态赤字与人口、GDP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根据人均生态足迹的研究结果,化石燃料用地占主导地位。在人均生态承载力上,南京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中耕地占到整个生态供给的近90%。从2002年开始,南京市赤字已超过12.99×10^4km^2,超过南京市自身国土面积的20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因此.南京市需尽快进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对耕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等,从而减少生态赤字.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建设基础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通过系统介绍生态城市的含义及其特征,从生态文明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独特性、美学性、循环性和持续性原则阐释了生态城市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建设基础,为生态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生态转型服务,有助于加速生态城市的建设,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高校公司共基础生态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发成为世界及我国生态教育兴起发展的基础,生态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生态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开发中西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的根本保护和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天津市1989—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天津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89年的1.64 hm2上升到2008年的1.65 hm2;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27 hm2逐年上升到0.32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36 hm2降到1.32 hm2。虽然天津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呈下降趋势、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所减缓,但生态足迹目前仍然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较不安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伦理的视角对生态危机问题进行道德的思考,呼唤生态道德、呼唤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应从塑造理性生态公民等三个方面来展开,其根本目的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就可持续发展人才。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生态足迹理论进行了综述,并测度了黑龙江省2000~2005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而得到了该省近几年的生态赤字和盈余状况,在此基础之上对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从2000~2005年以来,从具有弱可持续发展力逐渐演变弱不可持续发展力,可持续发展力整体上呈现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