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还是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都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要尽快实现中央地方关系从“以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在中央地方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关键在于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产业转移与金融服务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宝熙 《发展研究》2009,(11):41-43
产业转移作为产业在地区间流动的经济现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全面推进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打造,福建省在进行产业转出与承接产业转移时,必然带来大规模的项目融资及其他新的金融需求。为此应抓住海西建设契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闽台金融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属于政府、地区间合作平台,其实质在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国家及地区融合中外企业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互通有无,共谋发展在此期间,出版企业需在完成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实现更深入的交流,唯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出版企业自身发展,作为地处“一带一路”核心区的新疆出版企业,在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更应发挥好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富民政策的实施,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因此而致富的同时,也确实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贫富悬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我们现在实行市场经济,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它会使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产生“马太效应”,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缩小地区间、行业间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台湾金融业向大陆转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越龙 《经济论坛》2005,(22):24-26
一、台湾向大陆产业转移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台商首先抢滩登陆“珠三角”和福建地区,形成以轻纺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第一波”投资潮;台商的“第二波”投资浪潮仍以“珠三角”和福建地区为主,但投资领域转向了以石化重化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台商投资的“第三波”以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主要落户在“长三角”地区,部分落户在环渤海湾经济圈。持续发生在两岸间的产业转移,推进了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相互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两岸间逐渐形成日益密切的产业分工关系,形成你中有我、  相似文献   

6.
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集中体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起到了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作用依然存在争论,其作用机制同样值得进一步讨论。本文基于2007-2018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与地区收入差距存在着显著的正“U”型关系。(2)数字普惠金融与地区间资本错配存在着显著的倒“U”型关系。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通过降低地区间资本错配来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3)扩展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前沿技术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替换核心变量度量方式以及考虑可能的内生性问题以后,主要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7.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因其测算方式采用了透明规范的“因素法”,并作为无条件拨付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比较受推崇.此类转移性支付相当于给地方政府增加了一笔收入,所以有学者认为这种转移支付只有收入效应,然而“粘蝇纸效应”的存在说明一般性转移支付也存在替代效应.信息不对称、政府官员预算最大化等原因导致了这一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十—五”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我国四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增长加快,外资西移趋势明显,地区间结构趋同现象有所缓和。但存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过大、东部地区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对外贸易增长态势已有所回落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在全面分析后就如何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我国区域结构调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落后发展”,也就是如何克服、消除“落后”的根源以求“发展”——摆脱传统小生产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大生产实现现代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分税制改革引致了我国地区间的纵向财政不平衡,同时政府偏好有助于GDP增加的“硬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导致了我国地区间基础教育服务绩效的不平衡。运用中国1998~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发达地区的纵向财政不平衡与基础教育服务绩效水平显著负相关;财政支出分权实际上有利于提高基础教育服务绩效;在地理环境较差地区,财政分权对基础教育服务绩效水平的促进效应显著下降。缩小纵向财政不平衡、提高财政支出分权程度、教育财政支出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有助于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绩效的均衡。  相似文献   

11.
在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加速发展的对比之下,中部地区陷入了全国经济增长的“盆地”,被喻为“中部塌陷”。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做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实现中部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部地区能否在发展战略上实现创新。本文就造成中部塌陷的成园以及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曾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九五”和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可见,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提高到了具有全局意义的高度,我国是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大,而地区经济的差异和差距究竟是什么关系?本试图通过对两进行比较分析,来阐明中国应如何利用地区的比较优势,来发挥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缩小地区经济的差距,实现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利用数字金融打破“资源诅咒”效应,提升西部民族地区“两山”转化水平,将“生态高地”转变为“经济高地”,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两山”转化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两山”转化水平。从分项指标来看,数字金融发展对“金山银山”的提升作用显著大于其对“绿水青山”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市场一体化程度更深、人力资本水平更高和资源禀赋更好的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对“两山”转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两山”转化水平。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两山”转化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从微观理论着手将面板模型拓展至空间维度讨论了中国产业协同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拥堵效应,并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且与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间也存在先促进后阻碍的非线性关系。机制研究证实了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潜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因地区间差异明显,东、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呈倒“U”型关系,而中部地区则呈线性关系。基于上述结果,本文给出了推动中国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对进一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布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业增长与投资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早表现在外向度比较高的沿海发达地区,随后渐次向内陆地区蔓延。在工业下滑时期,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增幅下降最大。进入复苏时期,中部地区工业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的份额相应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北上西进”的趋势依然强劲,新的增长点正在涌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沿海地区增长过于依赖外需;中西部地区对投资依赖程度高;粗放型增长的区域特征依然突出。后危机时代,中国地区工业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有针对性地刺激内需,实现外需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损害型向低碳生态型转变;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现“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变。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要战略,以江苏省泰州地区为例进行传统活化研究是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对“传统村落”“活化”等概念的“题中之义”进行解读之后,通过剖析目前泰州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的“实然之境”,提出应当从资源整合、组织保障、“文化元素+”融合模式、人才引进四个“必然之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泰州地区传统村落的活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中心城市的作用,打破地区间、部门间、城乡间以及部门与地区之间的条块分割,实行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与横向经济联系,加速经济体制改革,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三年多来,上海经济区的区域规划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在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有关省市的积极配合下,已经取得进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在规划进程中也存在“困难重  相似文献   

18.
太湖南岸的湖州地区,一直是粮食、副食品、轻工原料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基地,农业基础较好,但近几年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了增长势头减弱,年度间起落较大等问题.要实现和保持湖州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不可回避和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一、如何有效地保护耕地问题.第一、把保护耕地作为一件湖州地区今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大事,切实抓紧抓好.在本地资源配置过程中,根据“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首先保证农业发展的需要,在立足粮食自给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和建设.要去掉“只要富了,钱多了,有钱就不怕没饭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份额转换”和方差分解的方法衡量我国产业结构差异和地区生产率差异在1985 -2008之间每一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变化趋势;之后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地区间劳动力要素生产率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地区间产业生产率的差距在区域经济差异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较小;2005年后地区间第二产业生产率的差异是地区间生产率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而1994 -2005年期间主要是第三产业生产率的差异所引起.此外,人均资本投入增加、技术进步均能有效地提高劳动力要素生产率;地区间人均资本存量的差异是劳动力生产率差距的关键,技术效率的差距对劳动力生产率差异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二元经济”,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增长呈现严重的不平衡发展格局。自然资源、国土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藏资源等分布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性因素,而地区间人力资源、社会资源、政策资源、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等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主导因素。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加快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互补整合,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