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协调发展理论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对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程度(协调效度、发展效度和综合效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河南省已经迈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代,但中原农区长期运行的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与"三化"协调发展是不相称的。  相似文献   

2.
农村金融是决定河南省这个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随着国家和河南省对农村金融的重视,许多优惠政策不断实施,农村金融取得了新的成绩。本文通过对选取的一些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当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而且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化对于城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农业产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生产力进步的物质基础,是城镇化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动力。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是实现农村工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湘西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人多地少问题,实现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最佳途径;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非农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改革开放尤其21世纪以来,河南省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文章梳理了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分析阐述了河南省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统总结了河南省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5.
金融发展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两条途径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技术进步才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判断(农村)金融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应该是其能否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基于1985-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推动作用,而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明显。因此,我国农村金融深化改革应该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为导向,以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静敏 《经济师》2013,(3):227-228,234
郑州要实现2020年的战略目标,只有选择"三化"协调发展。工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新型城镇化引领了"三化"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徐诚 《经济研究导刊》2012,(30):16-19,98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明确指出,解决好河南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在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中,扩大农村消费、带动农村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基于数据可得性、可比性的基础上,利用河南省1978—2006年(2007年的数据同前期不可比)的财政涉农支出、农村居民消费数据,就财政涉农支出与农村消费之间的相互变动和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河南省的财政支农实践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发展的主旋律是"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实现现代化"[1]。通过对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西部地区二者发展的现状,从政府、农业产业化主体以及信息机构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贵州省2010—2020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出贵州省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后计算出综合得分,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贵州省近十年来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可以有效带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贵州省农村金融和农业现代化友好发展水平度逐年提高,两者协同发展在高水平上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明确指出,解决好河南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在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中,扩大农村消费、带动农村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基于数据可得性、可比性的基础上,利用河南省1978—2006年(2007年的数据同前期不可比)的财政涉农支出、农村居民消费数据,就财政涉农支出与农村消费之间的相互变动和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河南省的财政支农实践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确定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工程的进程与相对不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江苏省金融体系存在金融服务机构网点少、金融工具单一以及地区金融发展失衡等缺点,因此通过分析对其提出相应对策并以期望对江苏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起到抛砖引玉作用,最终促进江苏省早日实现全面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张立群 《经济月刊》2012,(12):61-61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6,(12)
推进普惠金融,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型发展,是新常态下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必由之路。文章从供给侧角度,分析了建立普惠农业金融体系的制约因素,包括金融体系不完善、信贷资源配置失衡、金融产品创新驱动力不够、农业生产主体分散、农业生产力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农村金融与农业生产协同发展的各参与主体视角切入,从政府、农村金融主体、农业生产主体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金融与农业生产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建议,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金融资源与农业生产更好地相互结合,改善农业生产融资环境,加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发展城市农业是确保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分析城市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客观要求,研究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对我国城市农业在更广范围内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效益农业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效益农业的发展为契机,形成农业产业化体系是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在农村金融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农业银行来说,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必将成为农业银行乡镇业务的经营主体和实现信贷投入效益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型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虽然已初步形成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但还存在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同步、政府主导的城镇化与市场主导的城镇化矛盾以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非持续、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应采取积极对策尽快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我国中央政府针对河南省在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中的重要战略地区,正式提出国发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现代化"又成为十七届五中全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这都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来源于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为此,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对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以期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机装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要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与可靠的工程装备。  相似文献   

20.
姜龙 《江南论坛》2012,(5):28-29
2012年,海门市将紧紧抓住被列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市"这一契机,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始终突出"农业现代化创建"、"集体经济三年攻坚"、"居民收入五年倍增"、"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四大行动,全面加快具有海门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建设美好新海门,率先基本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