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消费理论研究框架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优跨时配置模型是当前主流经济学进行消费理论和实证讨论的基本研究框架;同时,这一研究框架也越来越受到来自行为经济学的挑战。从发展历史来看,消费理论研究框架的演进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凯恩斯宏观消费函数、微观化的以确定性等价为基础的生命周期/永久收入模型、包含多动机和多约束的一般化个体最优跨时配置模型以及有限理性的个体行为消费模型。与其他经济理论的发展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技术经济学科从创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作为一门应用性的技术经济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实际中发挥了重要和突出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以现代微电子为核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论述了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背景,特别是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与技术经济学本身发展的关系;说明了信息技术经济研究是技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新兴领域之一;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能够丰富和发展技术经济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论述了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还重点提出并论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基本框架内容,并结合信息技术特征举例阐述了学科内容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特色。其后本文还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异同关系。本文最后说明了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说明了为什么需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与经济学的人性化取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所谓行为经济学,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行为经济学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我国技术经济学科从创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作为一门应用性的技术经济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实际中发挥了重要和突出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以现代微电子为核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论述了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背景,特别是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与技术经济学本身发展的关系;说明了信息技术经济研究是技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新兴领域之一;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能够丰富和发展技术经济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论述了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还重点提出并论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基本框架内容,并结合信息技术特征举例阐述了学科内容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特色.其后本文还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异同关系.本文最后说明了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说明了为什么需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较为活跃,这为理解经济主体的互动行为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本文评述了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发展特点,重点探讨了学习模型、扩散模型和网络化的市场模型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发展呈现的三个基本特点和趋势:(1)范式研究有所发展,但在社会网络分析范式与市场分析范式的比较研究方面仍有较大上升空间;(2)学习模型和扩散模型等典型的社会网络模型发展呈现精细化、动态化和整体化趋势;(3)社会网络分析与市场分析相互融合,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人类的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经济分析不能局限于总量分析,应该深入到中观层面,乃至微观层面;经济失衡是主导产业出问题所致,如果仅从总需求与总供给角度来分析,是倒果为因,难以得出正确结论。为此,本文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主导产业理论、主导消费需求理论和产业运行轨道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中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中观分析方法和新的经济预测方法,阐述了不需要借助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行为金融学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论证基于有限理性能力的金融资产预期定价,这是行为金融学的基本问题.这里提供的论证,与以往发表的金融学和经济学文献不同,它遵循学术史的逻辑,首先界定经济学、金融学和行为学的基本问题,其次界定行为金融学基本问题,最后讨论行为金融学应当具有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8.
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本文在统一的框架下,从逻辑上整理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在此基础上从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的具体方面比较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我国当前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   总被引:149,自引:1,他引:149  
本文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2)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3)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我们的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来自于中国的证据,同时也发现,除了经济地理的作用以外,政策也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经济理性作为其基本假定,然而该假定的定义暗示着经济理性人具有同质性,从而使主流理论在解释日趋多样化的经济行为时捉襟见肘。而立足于主流框架发展起来的行为经济学通过把“同质经济理性人”拓展为“异质经济行为人”假设,并在均衡分析法之上引入学习与认知理论,实现了将个体异质行为纳入主流分析框架的目标,完善了经济学的解释与预测功能。由于可把同质经济理性下的个体行为分析纳为异质行为分析下的特例,因而使得主流经济学将成为行为经济学的特例情形。故行为经济学不能简单地视为区别于主流经济学的边缘学科或分支流派,它实质上是主流经济理论的顺承与演进。  相似文献   

11.
余斌 《经济经纬》2005,23(4):7-10
钱颖一(198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专业。1982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1984年获得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199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9年任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组织和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1999年至2001年任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2001年至今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同时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和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员。——编者注)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并认为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和分析工具。笔者针对现代西方经济学这三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视角、参照系到分析工具处处体现出了强烈的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倾向,其理论除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和让发展中国家屈从于国际垄断资本外,别无价值。  相似文献   

12.
Both from history and logic, the rural reform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China’s overall economic reform. The gradualism, inherent logical evolution and interest conflict of reform in China all have their origins in rural reform. The thirty-year’s rural reform can be viewed as the adjustment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by different period. This study adopt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clearly demonstrate the whole logic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the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generalizes some basic experiences in China’s rural reform and the lessons for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al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judging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lso sums up the new challenges faced by rural reform and discusses its prospects for the next reform.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将转轨置于经济史背景中的一种尝试性研究.其基本观点是:从经济史的规律来看,转轨国家与近代落后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发展过程中缺失了某个重要阶段.这种缺失正是落后与变革的根源.为了进行求证,本文将转轨国家界定为[非历史-人为形态]的制度形态,试图将其还原到经济史的时空背景中,与发达国家[历史-自然形态]的制度形态演进过程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发掘转轨可以贡献于经济学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lays the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s of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may help shed some new light on the issue of territorial inequalities in the digital economy. It opposes the recent tendency to build up a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as an alternative not only to the so-calle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namely "geographical mainstream economics") but also to the institu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The paper advocates the development of an evolutionary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 in economic geography, which would be meso-focused. Finally, it presents some insights that highlight the heuristic potential of this approach in reappraising the territorial feature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相似文献   

15.
中国30年改革开放为全球转型国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体系,也为经济学家探讨转型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文章系统梳理了经济转型理论的历史性变迁,探讨新古典经济学在建立转型理论框架中所遭遇的理论困境和内在逻辑缺失,同时着重剖析了转型经济学中存在的两大基本争议,即渐进式变迁和激进式变迁的争议以及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争议.文章最后对中国经济改革进行了理论提炼,揭示了经济转型的中国范式的内涵及其全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构建与现代市场体系完善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构建和谐社会与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两者的内在一致性问题。文章首先讨论了对和谐社会目标如何理解,并结合和谐社会的特征与内涵讨论了其与效率、公平和法治的关系。随后通过将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些深刻思想和理论结果,与中国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论证了和谐社会构建与现代市场体系的相容性。本文的基本结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应是一个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制度变迁或体制创新的过程。由此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并讨论了经济学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能源回弹效应是指能源效率提高并未达到预期节能效果的经济现象,其对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自“Khazzoom-Brookes(K-B)假说”提出以来,学术界试图利用新古典经济学及新兴经济学分支学科理论探究回弹效应的机制,揭示回弹效应的影响因素,旨在完善回弹效应的分析框架,为回弹效应的实证检验奠定坚实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基于此,本文首先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总结了回弹效应的内涵界定,阐明了不同界定形式的适用性;然后依据回弹效应发展脉络,系统梳理了回弹效应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理论机制,以及在新兴经济学分支学科视角下的拓展性阐释;进而,对回弹效应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探讨了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其修正或改进;最后,总结了能源回弹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ories of social comparison have a long presence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ave provided many useful insights. In economics, the idea of comparison, aspiration or relative income belongs to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first systematic usages of this no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works of Keynes and Duesenberry. After these works the concept was relatively ignored by orthodox theorists until its recent re-appearance, mainly in the fields of labour and macroeconomics. To the contrary, however, income comparisons continued to play a role in much of Keynesian inspired and non-mainstream economics literature. In the past few years it has made a strong comeback in the literature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of 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It also discusses the main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adopting income comparisons and possible reasons for its relative disregard by orthodox economics.  相似文献   

19.
制度是用来规范主客体行为关系或行为方式的一套成文的行为规则。制度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风险特别是财政风险的重要诱因。为防范财政风险,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The modern phenomenon of obesity is an archetypal example of a behavior whose explanation simultaneously falls within the purview of psychology, economics, and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While psychologists and advocates of public health have long viewed overeating as a weakness or disease in need of treatment, economists have pointed out that—like any other consumer behavior—choices about diet and exercise can be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 decision theory,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ation in prices and income but not necessarily as a problem in need of a solution. Recent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by which genes influence behavior in modern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s have begun to point the way to a resolution to this debate.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on the neuroendocrinology of energy homeosta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mpirical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in light of the biologist’s notion that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evolved the ability to store body fat as an optimal response to the presence of starvation risk. This approach yields a powerful theoretical foundation, capturing such features of obesity as dynamic inconsistency, genetic variation, susceptibility to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and variation by seaso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degree of financial security. It also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reconcil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behavioral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