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是指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消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负效应最小的"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的技术创新.它是生态学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创新系统,是把生态学观点引入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从而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它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生态观念,追求的是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从而确保包括微观单元企业在内的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承担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具体发起者、组织者.在"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的实践发展中,政府指导、组织、管理其他发展主体的环境资源相关活动,发挥关键作用.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积极得当的政府行为对"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的实践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同样也表现在失范的不当的政府行为本身对"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的实践发展构成严重阻碍.对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实践发展的失范行为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对实现"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政府行为规制进行探索,是"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绩效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一项战略发展目标.作为经济最基本元素,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实践、当代企业社会责任(CSR)诉求的驱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战略管理思想和方法,从绩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视角来看.以可持续平衡计分卡为平台,可持续发展的绩效管理整合框架整合竞争战略管理、可持续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和报告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工具,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经济、环境和社会等三方面可持续的绩效集成管理.  相似文献   

3.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以生态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它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将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又创造生态价值,使技术创新从传统的支持经济增长转向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是为了实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系统整体功能目标中的运行规则、程序和调控原理。完善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保证。对于技术创新机制,理论界有大量的研究。但生态化技术创新机  相似文献   

4.
<正> 一、矿区可持续技术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矿区STI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创新,它除了本身应符合传统的技术创新之外,还应具有更深的内涵、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条件。矿区STI是指矿区政府、企业、公众在以可持续的方式合理开发利用矿区资源,以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推动包含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内的广义经济价值的增长,实现矿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过程。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①STI的实质是一种生态创新,更确切地说,是技术创新与生态创新的复合创新。②STI是人们有目的地改变人与自然的关  相似文献   

5.
以生态城市视角为切入点,对生态城市理论核心要素进行整合并形成研究框架。以江苏省淮安市清河新区生态城市模式创新实践为典型案例,为我国创新型城市理论建设的生态维度探索,以及生态城市模式创新的政策实践提供借鉴。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创新模式是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文化-历史集聚、社会-功能完善、时-空合理布局所形成的三层次生态城市理论框架及其对自然与环境健康、经济可持续、社会和谐等目标维度的整合提供了生态城市模式创新的重要分析工具,基于此,清河新区生态城市模式创新形成了自身独特性,具有典型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技术创新生态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艳丽  张建波 《技术经济》2005,24(11):93-95
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是世界工业化过程中的一条宝贵经验。技术创新在推进传统工业化的过程中,因只注重经济效益而轻视生态环境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诸多消极影响。重新审视技术创新目标,将环境变量纳入技术创新的目标函数,使之更好地符合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未来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以生态城市视角为切入点,对生态城市理论核心要素进行整合并形成研究框架。以江苏省淮安市清河新区生态城市模式创新实践为典型案例,为我国创新型城市理论建设的生态维度探索,以及生态城市模式创新的政策实践提供借鉴。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创新模式是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文化-历史集聚、社会-功能完善、时-空合理布局所形成的三层次生态城市理论框架及其对自然与环境健康、经济可持续、社会和谐等目标维度的整合提供了生态城市模式创新的重要分析工具,基于此,清河新区生态城市模式创新形成了自身独特性,具有典型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村--未来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态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生态农村发展模式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以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生态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农村的系统结构包括庭院生态系统、村落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五个子系统,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的内部功能及旅游、教育、示范的外部功能。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频繁遭遇发达国家的限制,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成为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一状况,中国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将从人口、资源、环境、技术、经济、制度等方面以生态可持续为基础、经济可持续为条件和社会可持续为目标三大主题,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当前安微生态省建设现状,分析影响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以生态创新为理论基点,提出在工业、农业等经济活动中积极推进生态技术创新,围绕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各项绿色制度.培育创新、文明、健康的生态观念的生态省建设策略;旨在为推进安徽可持续经济发展,实现生态安徽的战略目标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江苏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和未来江苏省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分析江苏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制约因素,创建基于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江苏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即江苏可持续发展创新理论框架和行动计划。江苏新型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框架进一步落实到江苏生态省与生态城市群发展战略、生态产业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中观微观层面,在“生态江苏”的基础上,首次研究提出“可持续江苏”、“循环江苏”、“人居江苏”和“富裕江苏”等新理念和具体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形成,从理论上看,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论为理论依据,以和谐社会理念为价值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具有广泛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3.
论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针对生态旅游在全球发展的态势以及内涵,本交通过分析200多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单纯经济增长片面发展观指导下推行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不可协调的矛盾,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正是把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发展目标的同时,强调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一种具体写照,是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具体实践活动,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准则。因此,可持续发展现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闫丽君 《当代经济》2016,(23):11-13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以及生态发展的可持续.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层次模型,运用熵值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在2000-2014年间基本上保持稳定向上的发展态势.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发展趋势基本同总系统保持一致,但子系统发展速度存在显著差别,三大系统的发展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定量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文章将生态足迹法的计算模型应用到水库移民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云南糯扎渡水电站S安置区为案例,进行计算分析,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状况,提出改善该安置区生态赤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城市可持续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陆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面向可持续城市目标,在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调控过程中,必须利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和设计。坚持景观生态学、废物利用的调控原则,保持生物多样性,建设合理的斑块、廊道系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网络,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流域生态经济是以河流为纽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是生态经济理论在流域范围的特定研究和区域落实。通过发展流域生态经济,实现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一直是政府、社会、学界关注的重大议题。论文归纳和分析了流域生态经济的提出缘由、内涵机理、模型开发、实践探索、存在问题等,提出了我国流域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实践前瞻。  相似文献   

18.
王云珠  陈家骥 《经济问题》2007,330(2):19-2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生态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南.尽管20多年来,生态经济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为解决具体的生态经济问题提供了思路.但随着实践的发展,生态经济学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解决实践中提出的相关理论问题,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毛文彬 《经济师》2005,(9):295-295
可持续发展观,是当代科学形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为加强农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农行临海市支行、临海市农村金融学会联合举办了“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从农行“人本管理”、客户关系、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完善内控机制以及加强市场营销、实施品牌战略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展开了理论探讨,并提出了实践对策与建议。现将本次研讨会的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也是我国范围内的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长远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指出能源消费面临严峻形势;确立了未来50年我国能源发展的目标,其总目标是由化石能源为主转向可持续能源为主;为了实现这一日标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探讨了一些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和具体的做法,进而提出了适合我国特点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应立足科学发展观,注重能源资源的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