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秋华 《时代经贸》2012,(14):149-150
高校校办企业对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由于高校校办企业缺乏先天市场环境熏陶,同时也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导致高校校办企业在发展中出现各种困境。以公司化治理为视角去配置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能有效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实现高校校办企业设立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从微观视角考察企业所处区域内的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11—2017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教育部公布的历年普通高校名单,以每家企业所处一定地理空间内的高校数量作为衡量高校密度的指标,实证分析了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层次高校对企业创新的促进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在创新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所处地区等方面都具有异质性影响。同时,本文从研发合作和知识溢出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密度影响企业创新的中介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校发展科技企业是高等教育职能扩展与完善的必然结果,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高校办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各种障碍,针对目前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以无形资产入股发展科技企业的一些探索,以此作为高校发展科教企业的主体类型,使高校处理好教学、科研与发展企业三者间的关系.实现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从微观视角考察企业所处区域内的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11—2017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教育部公布的历年普通高校名单,以每家企业所处一定地理空间内的高校数量作为衡量高校密度的指标,实证分析了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层次高校对企业创新的促进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在创新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所处地区等方面都具有异质性影响。同时,本文从研发合作和知识溢出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密度影响企业创新的中介机制。  相似文献   

5.
企业是高校专利商业化运用的市场主体,高校在专利商业化过程中加强对企业需求的管理是实现高校专利技术与市场应用对接的最佳途径,有利于促进高校专利的商业化运用。文章借鉴产业营销领域的客户需求理论,将高校和企业视为专利商业化情境中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从专利技术产品、服务和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企业需求的具体内容,并根据需求内容的差异将企业需求区分为产品主导型、服务主导型和关系主导型三种类型,将高校专利商业化活动驱动下的企业需求演化过程分为企业需求形成、企业需求累积增长、企业需求演变三个阶段,结合企业需求的内容及类型研究高校在不同阶段的企业需求驱动策略。研究结论对于我国高校的专利商业化运营机制的建立以及商业化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科技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业绩辉煌,成为我国科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成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校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学科技园,利国利民,也有利于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校科技企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科技企业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企业R&D能力在校企合作中的影响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企业与高校的联系被视为企业重要的知识来源,并能够影响企业的创新。但以前的研究多忽视了企业R&D能力在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和产品创新之间所发挥的重要调节作用。利用我国226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得到了两个重要的发现。首先,验证了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和R&D能力能够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以及企业R&D能力对高校联系具有正的调节作用。但研究同时发现,如果企业很容易得到丰富的高校资源,并且发展了与高校过于紧密的合作关系,反而会阻碍企业的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建设我国高校企业孵化器的大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企业孵化器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在完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中高校企业孵化器运作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校校办企业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和产学研结合的载体。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双重性是高校校办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基本特征,也是高校校办企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深刻内在矛盾的根源。因此,重塑高校校办企业的功能,使校办企业的双重功能转变为单一的经济功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高校企业孵化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建设我国高校企业孵化器的大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企业孵化器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在完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中高校企业孵化器运作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包含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科学创新的主要力量,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和合作伙伴。通过分析高校在企业技术创新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高校科研工作必须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建立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科研管理机制。结合华南理工大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指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必须以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并介绍了面向技术创新的高校科研管理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2.
段云 《经济师》2011,(5):224-225
高校毕业生作为施工企业人才补充的重要来源,关系着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文章论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对施工企业的必要性,分析了施工企业在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施工企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培养应采取的措施和应建立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超效率模型测度了2009-2012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大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比较分析了政府研发资助、市场化等环境因素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高校创新效率最高,企业参与创新活动的强度与三大创新主体的创新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政府研发资助是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阻碍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提升。对外开放对企业和高校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对科研机构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同时,应注重发挥劳动者素质对企业和高校创新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和企业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如何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扩大合作范围和深度,关键在于寻找到能使学校、企业共同受益的切入点.阿里学院通过培训高校师资、进行电子商务认证、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培育明日网商等具体措施架起高校与企业的桥粱,从而形成高校、阿里巴巴和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5.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程,为高校和企业科技合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就高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共建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合作的超循环系统在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及超循环3个层面通过资源互补和能量聚合,增强了高校与企业的稳定性和创造性,促进和保障了高校与企业的长久发展。基于中央在鄂高校与湖北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特点,分析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超循环系统,并提出构建该系统的策略。认为产学研合作的超循环系统能够更好地搭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促使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从而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在科研和生产经营上的优势。构建产学研合作的超循环对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7,(1)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浪潮的转变,全国各大高校也迈上了创办企业的道路,近十年来是我国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数目迅速增加,企业效率也不断提高。但是随着高校校办企业的快速发展,校办企业的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高校校办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如何正确对待高校校办企业内部控制这一问题成为解决高校校办企业发展阻碍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校企关系被看作是企业与高校交换创新资源的重要纽带,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但其对企业的影响尚未得到一致结论,校企关系是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降低企业创新投入成本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我国2009—2014 年高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回归方程模型,研究了高校和企业间关系对公司R&D投入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高校上市公司中不同属性的校企关系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不同。其中,以高校持股比例为指征的校企关系与公司研发投入呈正相关关系,高校股权可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以高校股东分红比例和高校从业经历高管比例为指征的校企关系与研发投入呈负相关关系,以政府补助为指征的校企关系对高校控股上市公司和非控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企业和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高校校园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同为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共同为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国家兴旺做出贡献。企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有机耦合表现为形式互补、作用互利,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效益、增加企业利润,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等,还可以更好地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借鉴知识溢出、创新绩效等相关理论,构建了高校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提出了高校知识溢出、企业吸收能力、地理邻近性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采用问卷方式,对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高校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企业吸收能力在高校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地理邻近性在高校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