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连续性”是环境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连续性”一词源于杜威美学,杜威以“经验”为核心概念,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哲学美学,试图建立一元论的哲学关学体系。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从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的连续性出发,提出要恢复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伯林特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连续性”理论,对环境一词进行了全新阐释。他进一步批判了杜威所反对的审美无利害及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鉴赏的参与模式,并将这种自然鉴赏模式应用到对艺术、日常生活景观的审美探讨中,发展出一种全面的参与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对自然长期的探索中,“流观”的“观照”方式 逐渐成为华夏民族对自然万物观照的一种思维定式,符合中国 人的审美习惯,影响了传统艺术的欣赏和创作。用“流观”的 方式考察传统园林空间艺术,对“流观”一词追本溯源,总结 出“流观”的3点内涵,即视点游移变化的广瞻,由空间游动 带来的时间感,以及强调心理主观感受。对应分析“流观”在 园林空间中的设计表现,探讨“流观”与中国传统景观空间设 计的关系及其影响下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强调"人的立体性,是对人格及人性的尊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多元化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要,才能促使现代纤维艺术走向"多元化"的新的艺术天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纤维艺术从六十年代开始走向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就现代环境艺术的综合发展而言,纤维艺术的多种材料及手段的兼容并蓄,在主观想象、夸张变形、意象构成、材质特点与综合性的艺术语言方面,建构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卢铿 《商周刊》2011,(12):117-117
人类的文化,从来就是审美和艺术的文化。审美文化是当代社会生活日益表象化、情感化和时尚化的总体情态。审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不关注审美和艺术的民族,是一个浅薄的民族。居住的文化取向,从来就没离开过审美的领域。审美,是艺术创造最基本的源泉。人类正是在对自然和人文的审美中,通过居住的视觉语言,使自己在精神上感受并融合于大自然。从原始人类的棚屋开始,住宅建筑艺术作为人世间最庞大的人文形象走过了数万年的历程,写下了人类文明的页页史章。传统艺术思想的每一次兴起和流变,  相似文献   

6.
《经济视角》2005,(1):33-34
目前我国在珠宝的估价上虽有公认的原则,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催生珠宝暴利的重要原因。同时,商家应该尽量把珠宝的价格降下来,使消费群体扩大化,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只有销售量上去了,摊在单件商品上的销售费用少,成本就低,价格自然会便宜。“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局面自然也解决了,供求关系呈良性循环了,实现商家与消费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卢铭  尹吉成 《经济师》2007,(8):129-130
美的本质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在对象上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自然美的本质是人在实践中对非人为因素即客观自然呈现出的状态、形式秩序在精神上的认同,是自然形态体现出的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绘画则是体现人的精神按照人的审美意愿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产物,它来源于人对美的情感体验,注入了人的情感意念。自然是美的源泉、艺术的源泉,绘画是审美的产物,同时自然和绘画也是审美的对象,所以自然美与绘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大自然赋予了万物变化多姿的形态,绚烂的色彩,自然美的丰富性、多样性,成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色彩不是对自然机械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艺术家理性选择的结果,是艺术家将自然中的美集中、典型、理想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杂技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及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以至舞台美术(包括服装、道具、灯光、音响)都必须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是新时代与时俱进的需求所致,也是杂技艺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将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自然诗作平行对比,探寻中西方美学性格对作家作品的影响,指出中西不同的美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导致了二人不同的审美观照,涵养了二人不同的诗风。面对自然,二人谱写了动与静的不同的旋律,陶渊明静穆冲淡,宁静致远,而华氏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10.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闻名全国,它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社会审羡意识的精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它既体现了自然山水的优美姿态,又涵盖了包括古典建筑艺术、植物配置、堆山叠山、理水造池及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诗情画意的城市咫尺山林意境,集中表现出我国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考察背景,采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建筑、假山、理水、植物、文化这五个方面分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审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电影是拍摄在胶片上的视听艺术,是由有声音伴随的一个个面面组成的。这就决定了一切可以被视,听觉捕捉到的形象都可以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通过电影动的艺术进入人人们审美感知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风水是这样的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势加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加活力。人类已经跨人21世纪。面对新的世纪,我们应当怎样利用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服务,在建筑领域,如何利用传统风水思想,这仍然是一个具有魅力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的内核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在艺术设计中体现为环境为本理念的坚持和对"人—自然"整体价值观的关注。在生态文明指导下的云南现代民族漆器设计,从涂料到胎骨都坚持选用生态环保材质,在装饰图案和髹饰色彩等形式设计中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执着追求。艺术匠师与自然建立了和谐的审美关系,实现了与自然的生命共振,产生了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怀,收获了多维度的自然价值判断,云南现代民族漆器在自然观照中实现了生态设计的人文追求。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时间——空间艺术,而中国古典小说更具有“空间性”艺术特征。其理论体系与绘画、园林等空间艺术理论融为一体,追求意象化、生活化、抒情化的审美旨趣。探寻这一理论新视角,有助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研究与品评,从而达到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与现代、理论与批评、继承与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体现出的人性理论,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席勒所阐述的人的不自然、人性分裂、人性异化及审美救世主义等思想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席勒所揭示的、所批判的人性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不但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反而变得越来越突出.席勒的人性理论,在人类不断探寻解决自身问题的进程中,无疑给现代历史进程中生存的人的自我拯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雕塑艺术作为一个真诚的见证人记录下了历史的脚印。绘画书法、文学诗词、宗教佛学、人文历史、社会变革等等的大环境都和中国古典雕塑始终在形象之外的这一特征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影响中国传统雕塑审美品味形成的各种因素,来挖掘中国文化的根性,并由此作为引导,探讨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艺术。  相似文献   

17.
随着原始人类对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伴随着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装饰艺术诞生了。多少年来人类使用的工具不断的革新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装饰艺术,这个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极为广阔的艺术领域较之其他诸多艺术门类最具大众化特性,其实用功能决定了他在时空相位无可回避环境的主题。无可回避与自然的和谐永存。  相似文献   

18.
收藏与品鉴     
《岭南精英》自创刊以来,如何让杂志饱含“艺术”和“文化”的气质,是我们一直努力追寻的目标。书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自然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道风景。同时,弘扬传统书画艺术,传播中华文化精髓,我们肩担责任。于是,《收藏与品览》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张承耀 《经济》2007,(1):92-92
在盘点2006年一年之中各台好戏的时候,国美与永乐的合并自然是令人无法忘怀的一幕。对之拍手叫好的人不少,而也有相当多的人士表示了怀疑和担心——叫好的论据是家电零售业集中度上去了,与外国巨头相比竞争力增强了;担心者认为第一大把第三大的兼并后,会不会利用垄断优势欺压生产者和消费者?  相似文献   

20.
现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是前卫艺术,另一方面是大众艺术。艺术不但没有终结的迹象,相反,前卫艺术以其对传统艺术观念的颠覆,表现出现代人的艺术观念,为艺术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而大众艺术更是像空气一样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以其对感性的表达充分展示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并且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观念不断地寻找着自身的价值;同时,它也是艺术家对我们生存世界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