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艺术与美学相辅相成,其中,环境艺术的创造主体必须具有美学素养,这是专业的艺术属性决定的,没有美学的参与,环境艺术的"艺术"二字就无所附丽,环境设计的审美等级就不会高,也就很难抵达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中“隐秀”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古诗翻译的审美分析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钗头凤》一词的审美特征,对原词中“秀”词“隐”意在译文中的实现效果进行探讨,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需“隐秀”相宜、虚实结合方能再现原词的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3.
视环境美学为“应用门类美学”是对环境美学的最大误读。这一界定误解了环境美学所说“环境”,也误解了环境关学家所说的“应用美学”。环境美学所说的“环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在我们之“外”的环境,而是我们始终置身于其“中”的环境;并非二元论意义上的环境,而是整体论意义上的环境。环境美学所说的应用关学,并非既定美学理论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而是美学应转换其学术品格意义上的应用。环境美学不仅仅是从美学的角度观照环境问题,而且更是从环境的角度来反思美学。  相似文献   

4.
杜威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即生长。杜威发展了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理论,扩大了“生长”的概念;教育即改造,杜威指出了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这种教育观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即自然发展”的理论,“经验”是这种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基石。批判继承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威的经验哲学为哲学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他的哲学给出了一种调和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矛盾的可能 途径.从杜威的“经验”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对他的整体哲学观进行较为直接的观察,并给出一定的评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现代社会获得确立的根源、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作者认为作为独立的现代人文学科,美学不是一般地研究审美和艺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而是在其对审美艺术的阐释中渗透了现代人文精神的价值原则——美学是现代人文精神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伦理型文化精神的影响下,美学与伦理学关系密切。但是时下的部分学者无形中却在环境问题上将美学与伦理学相割裂。在他们看来,环境美学关注的是美化问题,而环境伦理学关乎的是功用。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相关吗?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关系密切,不仅环境美的存在离不开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支持,而且环境伦理学的拓展也离不开环境审美而来的感性冲动。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中,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必须联手。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建立联系意义重大:有助于克服传统美学中美善相分的形式主义倾向;通过环境审美伦理学的建立,实现环境伦理学与环境美学的双向拓展。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的汇通之处在于敬畏、同情与体验性参予。  相似文献   

8.
赵伯飞  刘飏  程珺 《经济师》2006,20(10):11-12
价值论美学,是以价值哲学论为基础、把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来研究的一门学问。价值论美学的核心问题是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它的实现要通过审美评价来体现。  相似文献   

9.
环境美学强调环境建设要重视生态的维度,以实现文明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统一。环境关是“生态文明”在环境上的体现。环境美学不只是环境美化学,还是环境保护学,它为环境保护提供美学理念和新的高度。没有人文精神包括美学观念作指导的环境保护并不是真正的保护,有时会造成对环境的另一种意义的破坏。环境美学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最高的美学追求。这和谐包括诸多利益的平衡,正是这种平衡从根本上保证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环境美学将“乐居”视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注重生活环境的软件建设。营造“乐居”的环境,让人们生活更幸福。这就是环境关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陈雪洁 《经济师》2023,(2):157-158
接受美学理论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其所涵盖的期待视野、审美经验、读者参与等理论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在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基本概述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探析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启发,即要注重学生的需要和接受程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实践层面来看,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引,要完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内蕴和形式革新、推进让学生成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1.
宁静  叶倩  赵伯飞 《经济师》2011,(10):12-13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在以存在主义哲学、解构主义哲学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迥异的美学走向,即对现实主义的复归、对人文关怀的复归、审美标准、审美价值、审美体验的多元化、文学作品的商品化、大众化、通俗化。  相似文献   

12.
本主要探讨了孔子在美学方面对后世的影响,孔子在治国方面强调“礼乐思想”并重,在审美中提倡“中和”“中庸”而反对“过及”。研究其美学思想,对研究中国传统化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郝若希 《经济师》2014,(6):43-44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日益丰富以及经济管理客观要求的逐步提高,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科学应运而生。会计美学,以不断深入化、条理化的会计工作为基础,是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新型研究。会计数据信息真实准确,会计账户结构简约完整,会计报表内容充实条理,处处体现了会计的美感。从多方位思考,将审美与会计科学相结合,全面发展,在美学中学习会计,在会计中探索美学。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主要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以《画中情思》原本为参照,以《画中情思》中译本为主体进行美学分析鉴赏。按照刘宓庆先生《翻译美学理论》的原则,将小说译本内文本进行分析。其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大量叠音词以及部分连绵词的运用而产生的音韵美以及动词和成语俗语的使用而产生的美感;句子结构特色主要指译文句式整齐之美、整散交错之美,译文使用了各种句式,对长短句进行巧妙地处理,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句式,使译文尽量保持与原文的优美和淡雅。  相似文献   

15.
品牌美学视角下的品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杰 《经济与管理》2008,22(10):89-92
品牌美学是强势品牌获胜的重要原因,品牌美学策略在感性消费环境下产生,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品牌美学可以从物理性与心理学两个方面来表现,起到提高顾客美誉度和忠诚度、产生品牌的溢价效益、打造竞争壁垒的作用。在品牌管理中运用美学的策略包括:把握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确立品牌的美学主题与风格、利用形式美元素提升品牌价值、营造独特的审美意境、创造客户体验、用真善突出广告传播中的内容美。  相似文献   

16.
陈望衡教授是我国第一个招收环境美学博士生的导师,是出席第五届国际环境美学会议的唯一中国代表。他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环境美学的体系性著作:《环境美学》;主持翻译了第一套反映国外环境美学研究前沿成果的“环境美学译文丛书”;  相似文献   

17.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审美标准和发展模式影响 深远,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对乡村绿化美化进行科学、正确的 引导。立足新时代背景分析乡村绿化美化的战略意义和理论逻 辑,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其靶向在“乡村”、基础是“绿 化”、重点是“美化”、要点是“产业”。基于传统人居美学 思想,对乡村三大功能区的各组成元素开展绿化美化建设,保 护乡村整体景观风貌的原真性、增加生态保育区生态绿量、提 升居住生活区景观品质、拓展经济发展区绿色产业。科学推进 乡村绿化美化发展,需要组建专业团队,建立科学理论;鼓励 学科交叉,探索科学方法;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科学规划;强 化技术支撑,把握科学途径;推进试点工作,提炼科学范例。  相似文献   

19.
经济美学辨     
《经济师》2013,(7)
对于经济学以及经济活动中不可能存在美的论述,文章的回答是否定的。无论是美学的重构,还是经济学关于人文回归的思考,都为经济美学的建立提供契机。美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使得经济美学的构建有了美学的支撑。而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的科学美的论述以及把美作为研究工作的信念与目标,使得系统、详尽的阐释经济美学成为趋势。经济美学应该包含着经济活动中的美以及经济学理论中的美。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等经济活动中存在着美;经济学理论中的形式、内容、语言、结构中具有工具美的意蕴,经济学的人文关怀又使其具有价值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美学的提出及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理论贡献。首先是生态审美生存的界定。它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中心,以生态平衡为途径,以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的发展为旨归,形成一个鸢飞鱼跃的生态审美之境。这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目标。其次是生态审美观的形成。它借鉴了中西哲学和美学中的审美范畴,形成具有生态意味的审美观,并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态思想观念。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是生态审美意识的养成。它是人对自然在生态思维前提下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识,也是深入到人类日常生活之中的生态智慧。这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实质上,生态美学通过改变人的审美方式和行为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展示出自身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