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应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政府社会管理,重在构建民生保障和秩序保障及权力控制制度。社会自我管理,重在型构社会组织自治和城乡社区自治制度。公众参与社会管理,重在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方式、回馈、效力及救济等制度。选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为我国社会管理协调机构为宜。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由于未能准确把握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政府监管效果的具体影响,致使我国多元主体参与及监管的相关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背景下政府与企业之间演化博弈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模型求解和数值模拟,探究了多元主体参与对环境治理系统稳定演化结果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参与对政府监管效果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社会组织对环境治理系统达到最优情形具有更大贡献;公众参与过多可能会造成政府“懒政”现象的出现。研究结果有利于明晰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政府监管效果的具体影响,为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监管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是党政管理与自治管理的有机统一。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决定的,既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政府社会管理效率的客观需要。基于目前中国的民主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公民的参与意识不强的现状,各级政府及政府官员应转变观念,扩大民主参与范围,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和参与形式的多样化,鼓励和保障社会自组织建设;公民个人应提高参与意识,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型工程建设中的公众民主参与机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协商的公众参与式决策模式,该模式结合传统从上而下决策模式和自下到上参与式模式优点,符合大型工程建设特点和中国国情。协商的参与式决策,关键在于政府、公众和商业部门三方之间的协商。市民社会的培育、规范化公众参与程序和方法,是参与式决策目前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的基础,高效的社会管理离不开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从参与的现状分析,尚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困境。因此,针对当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制造是循环经济的高级形式,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循环经济条件下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对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3种模式,即政府规划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企业联盟模式和公众参与刺激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最后对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公共决策模式的转变,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势在必行。有序的公众参与是实现科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和保障。但我国传统的体制和政治文化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缺失、公众参与能力的缺乏等诸多现实障碍阻碍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因此,我国应该采取转变决策理念、建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体系、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等措施,努力推进公众参与科技决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政策领域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逐步扩大,公众参与的热情也不断高涨,如何提升公众的参与水平,使公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应当从政府、社会、公民、制度等层面采取措施,切实把公众参与融入到公共决策过程中.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国外公众参与科学事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参与科学事务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常态。公众的参与既有助于科学事务的决策质量,又可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从国外公众参与科学事务的社会环境、参与模式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得出了一些对我国公众参与科学事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蔡丹纯  徐红 《时代经贸》2012,(18):44-45
近年来,公众对参与城市环境治理的诉求在不断提高。而我国现有的利益表达机制则存在较多缺陷,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尚不成熟。公众往往无法找到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公众作为城市的主要服务对象,需要在地方城市环境治理中找到有效的途径表达自我的利益。广州市番禺区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是一个经典的公众通过与政府博弈,最终实现政府决策和民意协调一致的成功案例。本文通过对该案侧中公众与政府博弈过程的分析,以指导公众找到有效的利益表达方式。也为地方政府改变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构建新的更为有效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严寒 《时代经贸》2014,(6):193-194
作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国,我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这个问题日益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提上了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事实上,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绝不只是党和政府的事情,就公众而言,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既关系公众,也需要公众参与。唤起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自觉性,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下的机制,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下的文化,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客忽视的问题。那么,“公众参与”在二者不同条件下有什么不同以及如何转化呢?本文对此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志军 《时代经贸》2011,(20):32-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等日益多元化,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形式面临挑战。本文从社会管理中政府和公众互动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以及两者互动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十分必要.借鉴国外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经验,发现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存在许多不足,建议改进相关法律制度,希望完善我国在此领域的立法,推进政府的管理,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和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公众对参与城市环境治理的诉求在不断提高.而我国现有的利益表达机制则存在较多缺陷,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尚不成熟.公众往往无法找到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公众作为城市的主要服务对象,需要在地方城市环境治理中找到有效的途径表达自我的利益.广州市番禺区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是一个经典的公众通过与政府博弈,最终实现政府决策和民意协调一致的成功案例.本文通过对该案例中公众与政府博弈过程的分析,以指导公众找到有效的利益表达方式.也为地方政府改变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构建新的更为有效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主导型公众参与生态城市规划的难点及法律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中,很多情形下的公众参与都是在政府推动和倡导下进行的,而不是有关组织和公民的自觉行动,因此政府主导型公众参与是我国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但是政府主导型公众参与这种形式使政府和公众身处困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对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抉择的困境;二是公众实质参与权缺失的困境.政府主导型公众参与的困境有着深刻的法律根源,当然也有解决此困境的法律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政府投资项目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借鉴Partnering模式的基本理念,从组织结构设计、工作流程管理、和谐体系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建设等方面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和谐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工具”理性下的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已无法满足多元价值背景下的地方政府治理需求,亟须通过公共价值修正。本文通过溯源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工具”异化,阐述了由于价值失位导致的当前公众参与困境,认为需要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公共价值的基础地位。对此,通过建构公共价值导向下的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框架,进一步明确政治领导、公共价值与绩效实践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作为价值载体的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中公共价值的“表达——实现——创造”过程,为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三方责任主体及其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王丹 《经济师》2006,43(10):65-66
文章指出了我国循环经济模式构建过程中,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三个主要的责任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并着重从政府政策法规、企业责任、公众参与三个角度依次分析了三方责任主体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责任。  相似文献   

19.
公众责任保险由于其较强的社会属性,在维护公共安全、参与社会风险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社会管理功能。我国现阶段公众责任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积极推动我国公众责任保险的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环境规划的一般模式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是其重要一环,直接影响规划的质量和实施效果。本文从公众参与的保障体系、规划内容以及规划的数据来源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提高环境规划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措施,以期为我国的环境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