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重建长江中游湖泊生态系统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是自然过程与人类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集中反映了这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多发区在中游的平原泛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盲目的围湖造田,泥沙淤积,造成湖泊调蓄洪水面积减小,湖泊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影响行洪能力。因此,我们在反思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寻求其对策的过程中,要特点重视长江中游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使人与自然和谐共  相似文献   

2.
搜集了200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9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及其互动关系,结果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且旅游增长速度区域差异大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区域差异。(2)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大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旅游和经济的基尼系数及重心在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两者的变化方向也不同,既有同向变化,也有反向变化。(3)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旅游发展的平衡性无显著影响,而旅游发展的平衡性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产业生态化、生态效率内涵关系的梳理,以生态效率作为测度产业生态化程度的指标,构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0—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4个城市各相关指标进行了处理,然后将新的投入产出数据代入DEA模型当中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显示:1使用PCA-DEA方法评价得出的产业生态化效率结果较直接使用DEA方法更为科学;22010—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先上升后下降,但是纯技术效率一直处于改进状态;3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生态化效率的无效性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低下,尤其是产业规模不在最优状态。最后,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的经济增长迅速,已成为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和发展引擎,创新创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选取长江中游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实证评估2013—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创业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同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匹配探讨长江中游各地级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3—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创业水平均有所上涨,区域间、城市间的空间差异显著,主要以高创业活跃度的环长株潭地区为核心,集聚效应较强,且有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的特征。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交通条件、信息水平是造成城市间创业活跃度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核心增长极之一,其绿色协调发展关系着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进程。研究选定超效率DEA-CCR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情况作评价,发现2013—2017年绿色协调发展效率是以上升趋势缓慢演进,但次区域间的效率差异比较显著;通过设立竞合博弈模型,分析次区域竞合博弈主体在几类典型博弈对局中的行为策略,解释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动因;并依据分析结果从生态环保、产业协作、利益分配、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与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最后利用变异系数和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大区域共同富裕平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上游。(2)区域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内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存在异质性。(3)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均具有显著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相对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解放以来,我国的水利建设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九五七年以前,国家以巨大的力量,培修了主要江河堤防;治理了长江中游、淮河和沂、沐、泗等河流,在其他江河上,也做了一部分控制性工程;整修、建设了一批小型塘堰坝工程。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流域的和区域的规划工作。这个时期的工作,提高了淮河干流、长江荆江段及其他若干河流的防洪能力,培养了技术队伍;初步探索了治水工作中的若干经济和技术问题。一九五八年以来的三年大发展时期,提出了“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大搞群众运动,出现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高潮,取得了巨大成  相似文献   

9.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41个地域空间单元2000—2012年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及地理加权回归(GWR)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多变量影响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演化驱动机理。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总体上表现为地区之间较强的负相关性,经济发展异质性较强,差异性显著;2产业结构与生产率、地区经济效益、科技与教育投入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性;对外开放程度在空间上具有微弱的负相关性;发展成本呈现随机排列态势,不具有地理空间上的相关性。3多数变量演化过程大致相似,但不同的时段在不同的局部各有差异。产业结构升级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范围逐渐由武汉城市圈向外围扩大,地区经济效益对长株潭城市群影响程度及范围逐渐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影响程度最大,科技与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逐渐减弱,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有减弱趋势,而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受资源约束程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工业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是绿色制造的内在要求。长江中游城市群同处工业化中期阶段,共同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难题。在"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理念下,走绿色工业协同发展之路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大、降能耗任务严峻、绿色发展协作程度低等问题,有必要从绿色工业选择、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产品市场体系共建及工业废弃物绿色处理等层面构建协作机制,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从生产到消费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工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原都市圈的设想及整合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21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文章论述了构建中原都市圈的设想及意义,结合中原地区城市发展现状,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中原都市圈整合的总体构想和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Kriging模型的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安玉  濮励杰  付强 《经济地理》2007,27(6):1018-1020
借助GIS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能力,建立了地下水空间数据库,同时结合动态平衡法,实现地下水含水层的三维可视化,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平台,采用Spatial Analyst分析模块中的Kriging插值方法,实现对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模拟并进行评价。分析得出:自1997年有地下水观测资料以来,该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下降最大处达5.8m,至2005年累计亏损6.89×108m3,今后该区域应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地下水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产业带动,双向推进:中原地区城镇化的根本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未来中原地区的城镇化,应从建立完善发展机制入手,着眼于产业经济发展这一根本动力,并实行“构建中原城市群,积极发上城镇”双向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沼泽湿地是各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和汇,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本文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在三江平原湿地开展的科学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平原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区域特点修正后的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借助GIS的空间分析、统计功能,以黄淮海平原地区311个评价单元为例,研究了该区域路网密度、交通设施邻近度、区位优势度和交通优势度空间布局。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地区交通优势度总体呈偏正态分布,大部分地区交通优势度一般或偏低,优势度较高的地区有京津及其周边地区,以及以京津为核心辐射出的三条交通优势带。  相似文献   

16.
历经50多年大开发,三江平原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威胁到三江平原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文章先对三江平原湿地开发历史进行了总结回顾,然后分析了农业开发对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后对三江平原湿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研究也逐步得以重视。生态服务功能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水资源短缺也是广大平原地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的主要因素,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文章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平原地区生态服务功能低下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证率,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宁夏平原天然状态下作物水分亏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宁夏平原为案例,对天然状态下的农田水分平衡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定量研究,采用长系列(1961~2001年)、短时段(月)和多种作物类型(8种)相匹配的操作方法,建立农田水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到了宁夏平原各个县域单元、各种作物、逐年、逐月的有效降水、盈水量、亏水量值。结果表明: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水分亏缺是宁夏平原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不同作物水分亏缺程度差异较大;宁夏平原未来农业发展必须推行"以水定产"战略。  相似文献   

19.
提高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对促进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极其重要。通过超效率SBM模型和Tobit模型对黄淮海平原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和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黄淮海平原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整体趋于上升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技术进步变化是导致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变化的主要动因;除农作物种植结构外,经济发展水平、节水农业发展水平、供水结构等因素均对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农业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升级、充分发挥节水潜力提高农业水资源绿色效率水平和完善水价水权市场机制优化农业水资源配置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平原农田四大防护林体系布局宏伟、举世瞩目,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90年代我国防护林体系将加快实施、全面推进,预计造林约2000万ha,到本世纪末,我国防护林面积将占全部森林面积的30%以上,林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对国民经济建设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