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系统检索和分析了“中国维普科技期刊网”和“中国期刊网”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文献,并从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求解方法3个方面,综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最后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解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贞  陈强  张霞 《经济师》2003,(10):23-24
文章根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结构 ,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新的分解 ,并和传统的分解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套新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3.
汪克亮  杨力 《技术经济》2007,26(8):34-38
在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价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生成评价样本集。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用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层次分析、模糊评价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对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为客观评价、有效制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方面的文献,并对已有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在创新能力评估4个维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的框架下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相应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方法,以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文章通过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给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概念,构建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神经网络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糊评判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最终应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依托,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一套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采用了模糊综合评判(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称FCU)来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企业资源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辨析,本文认为,知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其获取和开发资源的能力严格相关,通过分析企业在其生命周期内经营的特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就可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资源的知识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实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段婕  刘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0):122-126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从技术创新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转化吸收能力、创新资源产出能力4个方面构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以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7个子行业2009年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VIKOR法的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峰  贾宇  贾杰 《技术经济》2008,27(2):26-30
VIKOR法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是一种多准则决策折衷方法。本文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VIKOR法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4家企业进行了横向的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  相似文献   

11.
基于从知识管理到价值创造的思路,重新审视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总结了已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框架(包括点状模型、线状模型、链状模型和面状模型)的特征和不足,提出了由问题驱动、思考未来、多样化知识、创新文化、利益相关者协同、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新框架,并构建了新框架的二级指标,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解、体系框架的构建和评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本文借鉴软件行业评估软件开发能力的成熟度模型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和等级特征以及每一个等级的关键过程域和关键实践,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路径。其次,根据技术创新过程和关键过程域,基于全面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原则,设计了一套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模糊数学理论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最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要落实在具体的创新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在一个个具体的创新活动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应用研究的最终目的。所以,需要根据评价出来的成熟度等级进行创新模式的选择,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不同,可以选择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模式组合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3.
谢吉亮  彭灿 《技术经济》2012,31(3):32-37
根据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模式,初步构造了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模型;利用我国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关数据,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三种定量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根据检验结果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中国16个高技术行业的面板数据,对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不仅研究了R&D投入对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还考虑了行业融资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以及市场集中度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R&D投入是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融资结构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资金在技术创新融资中的比例增加不利于提高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对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行业内的企业规模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对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从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产出能力三方面构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首先以与最优和最劣评价对象距离之和最小为准则,建立了一个关于权重的非线性规划问题,运用微粒群算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其次,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7个行业在各指标上的值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到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最后,提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将其归为内部创新因子和外部创新因子,建立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利用2009年国内大中型工业企业R&D及相关活动的主要指标数据,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对内部创新因子的贡献最大;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得分上的排名在各类型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居前三位。  相似文献   

17.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可以帮助政府、金融机构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率的特点,从企业现有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潜力两个方面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制造业逆势上扬的必然要求,而科技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践行。基于改进后的熵值法,构建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8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制造业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测度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变差系数和泰尔指数考察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工匠精神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两者协调发展关系明显,但与实现良好协调发展尚有一定差距。其中,东部地区协调程度最高;四大区域间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变化虽然相对较大,但呈缩小趋势;省域协调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协调差异缩小程度大于区域内缩小程度,区域内贡献率远高于区域间贡献率。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制造业逆势上扬的必然要求,而科技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践行。基于改进后的熵值法,构建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8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制造业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测度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变差系数和泰尔指数考察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工匠精神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两者协调发展关系明显,但与实现良好协调发展尚有一定差距。其中,东部地区协调程度最高;四大区域间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变化虽然相对较大,但呈缩小趋势;省域协调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协调差异缩小程度大于区域内缩小程度,区域内贡献率远高于区域间贡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